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SPOC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SPOC课程改革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23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SPOC课程改革探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教学也不可避免地成了高校思政公共课的一部分。从2014年起,国内不少高校都开始了SPOC课程改革试点。SPOC重新定义了教师的功能,使其从过去的知识“灌 输”者转变为学生线上与线下学习的监督者和指导者[1]。既然有线上课程,改革内容就离不开选取网络平台,建设网上课程。2015年,笔者承担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也成为了所在高校的首门SPOC试点改革课程。通过近两年的课程建设和试用,对试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有必要予以分析。

  一、课程建设中的经验

  1.课程网站的建设

  课程SPOC试点2015年7月正式启动,时值暑假,项目组老师开始搜集资料,先从了解什么是“SPOC”入手,又查阅了其他已经启动SPOC课程改革的学校的做法。总的来说,这是一项新兴事物,在当时尚没有任何成熟做法,当然搜集的结果是没有什么经验可资借鉴。随后,学校出面选取了一家专业的学分教育课程网络平台(下称Z网站),在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在Z网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项目组老师熟悉网站功能,按照课程网站平台的统一要求,由课题组三位教师录制课程短视频上传网站,然后将搜集到的阅读和学习资料上传到网站相关板块,再完善其他模块的网上课程内容。到2016年6月,课程网站平台的所有模块全部完成建设工作之后,公开发布。到2016年8月底,新的学年开学之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SPOC课程开始正式试运营。

  2.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SPOC课改立项之初,学校曾要求课题组自行联系网络平台建设网上课程,并且对课题经费的用途并无严格限制。本着无限制的原则和思政公共课的特殊要求,课题组最初联系了本地一家公司,并与之进行了课程网站建设的初步沟通,对本课程的网上知识模块进行了初步规划。但在立项两三个月后,学校突然要求所有立项课程统一使用Z网站平台建设网上课程,并对所有立项的课题经费的2/3做了统一安排用作网站开发费用。这样的统一安排看似为了保证网课质量,但也有两个弊端值得商榷。

  一是经费安排是否合理?学校号召教师做SPOC课程时,只说明立项经费的数额,并未明确规定经费用途。按一般科研制度,经费使用由课题组安排具体用途,即使是教学改革类课题,学校也不应该对课改的方式做统一规定,更不应该在立项三个月后对经费用途和项目具体建设进行硬性限制。这种强制剥夺课题组自主权的做法不符合经费使用和项目开发惯例,对以后同类课改的推广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从2015年首批SPOC课程立项后,2016年学校准备再开展10门课程的SPOC课程改革,但申报者只有六七人,很难说学校对首批SPOC课程项目经费和课程网站的统一安排没有对以后的申请者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网站的模块设置是否科学?首批SPOC课程改革虽涉及五门课,但其中四门都是专业课,只有一门是思政类公共课。学校在批准立项后长达两三个月的时间里,都没有考虑过专业课与公共课进行SPOC课程改革能否参照同一标准同一要求进行。虽然签约的Z网站号称是全国专业的学分课程网站,但与规模大的网站平台相适应的是其巨大的人员开支和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课改经费的2/3支付给网站做开发费用,比本课题组最初联系的本地网络公司开价高了好几倍。另外,由于管理复杂人员众多,且是针对全国众多高校开发网上课程的,难免出现一个模式套用众多高校众多课程的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有些工作人员因为业务多责任心降低。而不分学科专业不管课程性质统一套用一个课程模块,也导致课题组针对课改课程设想的特色知识内容和授课模式无法真正实施,同样影响了课题质量和课题组老师的积极性。这同样很难说不是影响第二批SPOC课程改革申报教师人数少于预期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SPOC网上课程试运行情况

  1.网上课程试运行情况分析

  本项目SPOC课程试运行一个半学期以来,取得的经验不少,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存在在以下方面:

  (1)学生的自觉性有待提高。第一学期新生入学后,从上课第一周就给学生布置网络注册学习的事情,但一个月后,仍然有大量学生未能注册成功,在教师的一再督促指导下,最终到开课两个月后才最终全部完成注册任务。第二学期试用至今,同样是开学两个半月后,才在教师的再三督促下完成了所有学生的注册工作。即使成功注册,学生的学习进度也远远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未能按时完成课程网站注册和学习任务的原因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从主观方面来说,学生对网上学习积极性不高。SPOC教学模式要达到 “更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形态, 实现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向促进者的转变”。[2]但完全依靠学生自觉自愿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在专门预留的网上学习时间里,学生未必真的是用来在课程网站完成网上内容学习任务。第一学期试点到期末考试时,只有极少数学生全部完成视频学习,有好几个视频学习进度不足50%,甚至有一个学生竟然一点都没学习。第二学期截至五一假期结束,学期已经过半,可在已注册的402名学生中,最后一次登录课程网站的时间停留在二月底也就是开学第一周的仍有118人,整个四月份登陆课程网站的仅仅120人,视频学习进度为0%的多达146人,不足20% 的为230人,超过50%的仅为105个人,提交网上作业的仅有五六十人,论坛发言者更是寥寥无几。SPOC课程本是以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检测手段,避免学生缺勤逃课、思想上不重视,期末考试突击复习所带来的学习效果不高情境,[3] 但实际运行中,教师每次上课的首要任务变成了督促学生网上注册、学习、交作业,提醒学生避免学期期末扎堆学习交作业可能因网络拥堵无法完成任务导致挂科。提醒能起到多少作用,教师也很难说,只能是勉力而为吧。   从客观方面来说,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完成注册学习。按照课程网站的设计,学生注册要在电脑上上网完成,新生入学不到一年,大多数学生没有电脑,甚至有些新生连手机都没有配备,但注册时要求输入电话号码是注册必备条件,加上新生宿舍也没有网络接入,这样的注册要求没有充分考虑新入学大学生的?O备条件,学校的互联网配置也不足以让学生方便地进行网上学习。注册过程中,学生按要求输入姓名、学号、电话号码,经常会出现“无法认证”的提示,要求学生联系人工客服或稍后再试,网上链接的人工客服根本没法针对实际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技术解决方案。而三番五次的“稍后再试”,也让一些学生失去了耐心,干脆不再试。

  (2)电脑版注册和手机版学习的差异。课程网站要求,注册时必须在电脑上用学号、手机号码、电子邮箱三类个人信息注册,然后从电脑上下载手机app,再在手机上登录学习,当然电脑上也可以学习。但电脑和互联网接入等硬件设施的不足不光影响了学生注册的及时性和积极性,在这个移动网络智能时代也很难满足学生离开宿舍后的学习要求。而手机学习对个别入学尚未配备手机的学生而言有点勉为其难,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电脑版和手机版课程页面显示的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别。

  登陆手机app,在“教学”模块中,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只有3个模块,分别是1.“批阅”,内容是学生在每章学习结束后提交的网络作业;2. “论坛”,学生在每章讨论题下针对主题发表的个人见解,学生也可以自己做版主提供论题供所有同学发表意见;3.“视频”,打开之后是课程片花和项目组教师录制的每章节课程短视频。

  每学期开学时,教师已经设置了每章的作业题目和讨论题目,并按教学进度明确了每章作业提交的时间。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要求学生每章作业都要提交,原因在于,除了应付各种教学检查需要布置纸质作业外,学生人数众多而网上作业提交进度缓慢,以本学期为例,总共404名学生,教材内容总共九章, 要求学生只完成4章网上作业,下来也需要1600多份网上作业需要批改,还有学生在论坛里发表的言论话题也需要教师关注并作为期末考核的依据之一。因此,作业和论坛两部分如果要求每人每章都完成,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教学工作量。

  另一方面,在当初建设课程网站时,按照网站设置好的课程模块要求,项目组老师搜集筛选上传大量的教学材料。除了每章作业、论题和每章节课程短视频外,还有阅读材料、公共视频、课程PPT等知识内容是课程组老师费心费力上传供学生学习的。但学生在手机上登录账号学习,除了作业论坛和课程短视频外,什么都看不到。这种电脑编辑界面和手机学习界面内容上的差异,直接后果就是学生能够学到的课程内容远远少于当初网课设计时教师准备的教学内容,既严重影响教师教学效果,还浪费了教师的大量心血,也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质量,让学生误以为录几个短视频、布置几个作业题目就完成了网上教学,认为教师和学校以网课改革之名糊弄学生。

  2.课程网站自身存在的技术问题不容忽视。

  因为课程网站是近几年的新事物,众多高校面对互联网加时代的新形势提出开发网上课程以适应学生网上学习的需要,但开发建设课程网站、设置网上课程系统模块是一件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事情。目前试点的课程网站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但有系统单一、不能适应不同学科门类不同专业课程的问题,也有一些技术问题急需解决完善:

  一是学生注册过程中的认证问题。在两学期试用中,都存在少部分学生反复注册而不能顺利完成的现象,注册到一半系统可能就会提示“无法认证,请联系人工客服认证或稍后再试”,这种提示完全是随机偶发的、无法预测也无法预防的,联系系统人工客服时,所谓的人工客服却不能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联系网站工作人员却答复“让学生再试”,但反复再试仍是这样的提示,让学生很无奈,学生反映给老师,老师也很无奈。

  二是一些网上工作不能由网络系统自动识别整理。学生注册需要填写系院、班级、学号、手机号、姓名,但由于注册时间、反复认证、填写规范等问题,导致注册之后显示的学生并没有严格按照系院、班级、学号顺序分别排序,这导致批作业给成绩时无法区分哪个班注册了多少人提交了多少份作业。第一学期期末导出网上学习成绩时,网站工作人员竟要求老师对三百多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进行人工分班排名处理,最后在教师的要求下,由网站工作人员导出后按照学号顺序初步分班排序,就这样还是有几十个学生无法正常按班级正确分班排序,最后还是由老师人工确认学生所在班级。这样不成熟的系统运作,需要课程网站加大技术改进的力度,解决老师工作中不必要的时间成本。

  总之,这次网络教学改革基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教与学的质量都大打折扣,很难说课程网站的选择是正确的,更难说课程改革是完全成功的。

  三、SPOC课程改革的完善对策

  1.课程网站的建设应该有更多选择余地,而不是统一模式。

  鉴于首批SPOC课程改革都没有经验可供参考,学校可能出于管理方便的考虑选择了一家全国性的学分教育平台。该平台虽然面对全国高校推出网上课程,但实际上并不一定适合每所高校每门课程。潜在客户众多,学科门类齐全是好事,但网站为了便于开发管理事先设置好系统模块,不分专业不分课程不分学科统一适用,却未必能真正适合每门课程每个教师特点。另外,客户众多也导致网站工作人员面多众多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老师时,难以有针对性的提出课程建设建议,也不能及时解决课程建设或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当然会影响课程网站的成功运行。

  开设网上课程是潮流趋势,但以后的网课改革建议允许教师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择网课平台,不一定非得由学校统一联系所谓有多大规模、合作了多少名校的“全国性”课程平台,这样做既能节约课程平台建设费用,将经费用在更合理的地方,还能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特点,按照课程需要和老师要求,开发不同的学习模块,更好地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2.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而不是更多的束缚。

  课程教学特别是思政公共课的教学,应该赋予任课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对于课程改革,不可能像专业课那样要求老师必须按某个模式进行教学或考核。思政课要加强教的趣味性和学的自觉性,不是仅凭增加网上课程变换作业花样就能达到目的的,而应有更多的支持让教师和学生更多地投入社会实践。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凭老师的口头引导或网上学习资料,难以让学生产生直观地感受,脱离实践的“说教”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增加网上课程是必要的,但应该根据课程特点由老师确定网课内容和形式,管理部门不能缺位,但仅限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控,避免教学内容脱离教学目的即可。过于限制网课形式,,特别是套用一个不成熟的网络系统来推广思政课SPOC模式,同时压缩教师课堂教学工作量,既不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挫伤了教师积极性和学生的自觉性,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被忽悠的感觉,让学生为了学分不得不被动参与,参与时就变成平时不管,期末前集中突击网上内容以获得网课成绩的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SPOC课程改革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政 课程改革 背景 课程 改革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