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中国民族社会社会工作研究综述论文

中国民族社会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12

中国民族社会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C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60-2

  2011年6月25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北京举办了“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论坛”,成为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虽然民族社会工作“至今还没有成为一个严整的学科,但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却早已开展,并且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研究,民族社会工作实践(仅限于实践活动并非是专业性的活动)在民国时期就始出现,当时边疆社会工作的议题得到一定的关注和讨论,最突出的代表是李安宅先生所著的《边疆社会工作》一书。著名的藏学家、社会学家李安宅先生是提倡并身体力行的重要学者。他参与了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的顾问指导工作,他的《边疆社会工作》一书论述的边疆服务的思想既是其参与边疆服务的经验提炼,尤其是对历代治便的不当举措尤其是“目的不纯,手段错误”进行了批判,这也是今日我们观察边疆服务的重要视角。

  一、民族社会工作的涵义,价值理念的相关研究

  最早以民族社会工作为主题的论文是张丽剑、王艳萍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的《从民族角度审视社会工作》一文。文中指出民族社会工作是“以案主为中心,以民族为主线,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针对少数民族的助人工作。”其中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将有关民族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工作结合起来。二是将民族工作与社会工作实务结合起来,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从民族的角度审视社会工作,即民族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既包括与民族有关的社会工作,也包括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郑杭生在其主编的《民族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明确谈及了民族社会工作,他认为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与民族工作的交叉,并将其界定为:政府和群众团体依据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对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面临困境的少数民族个人和群体所实施的一系列救助服务活动。

  李林凤博士论文《民族社会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视角》以场域―关系―资本理论和民族福利文化的概念进行论述。以广西桂林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个案,探讨了少数民族福利文化资源在民族社会工作中的运用;三是她着重探讨了民族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能力和嵌入式发展的具体路径。

  王思斌认为民族社会工作主要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理解为在民族地区开展的社会工作。这里既包括面对少数民族(族群)的社会工作,也包括在此空间内从事的面对非少数民族(族群)的社会工作。二是把它理解为针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在非民族地区,也可能有民族社会工作。任国英认为,民族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依据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民族政策,对面临困境的各民族群体和个人实施救助服务的活动,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民族内部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王旭辉提出民族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为指导,以“案主”的族群归属、族群文化及族群发展现状为基础,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与技巧,采用适切性的问题解决机制或助人模式,调动所介入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民族地区的本土资源,帮助其解决社会性问题,实现自我发展的学科和职业体系。

  二、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视角

  张丽君在其文《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民族社会工作中的运用》,认为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实务时应该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注重提升少数民族能力。李林凤认为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对案主文化背景的知识基础,提供服务时,能展现对案主文化的敏感度,还要具备分辨不同人群和文化族群间的差异。古学斌认为社会工作要在中国乡村扎根,必须处理社会工作者主体位置,审视在实践中出现文化识盲的原因。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该地区文化的内涵和运作有高度的敏感性,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时要反思专业的盲点和陷阱。王旭辉认为我们在吸纳国外民族社会工作的“文化敏感”视角基础上,要引入另一个发展视角“边界跨越”来应对,“提升我国民族社会工作覆盖面及专业性”的问题。我们要善于从民族融合及族际互动角度来整合资源,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突破固守于民族自治地方和各“民族”社会文化边界内部的工作方法局限,通过“边界跨越”来推动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在“文化敏感”视角下,则强调社会工作者应了解、尊重并善于利用各民族的文化资源,对相关的民族文化议题保持敏感性,提供具有文化适切性的民族社会工作服务。

  王思斌认为站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社会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问题,政府制定出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政策,社会工作的职责是将政府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将社会福利政策真正传递到民族群众那里,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他认为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传递体系。从制度视角审视民族社会工作,既要注意到其与一般社会工作的共性特征,又要关照其不同于一般社会工作的个性特征,而后一点才是最重要的。根据郑杭生(2005)曾经给民族社会工作下过定义,在他看来制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强调“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开展民族社会工作的首要前提。如果忽视制度因素对民族社会工作的作用,就等于把民族社会工作与一般社会工作混同起来,不利于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体系建设和实务的开展。

  三、中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陈倩、南燕认为当前社会工作服务于民族工作存在不足:一是本土性的知识普及和运用不足,社会工作实务体系没有长效机制以及缺乏有经验的师资力量,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足。对此,作者提出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需要政府、民办非企业的社会组织的支持。生杰卓玛提出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有:一是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规章制度;二是开展民族社会工作时要重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三是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个提议在总体上提出一个宏观的看法,并没有具体的建议,对我们现实的参考意义并不是很大。在民族地区开展实务工作,要注重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如果社会工作者是一个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外乡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

  陈宇鹏认为限制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民族地区对社会工作的认知不够,社会工作者在民族地区开展实务时热情不高,民族地区的群众和社会工作者之间的配合缺乏默契。目前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设置不合理,民间组织力量薄弱,组织松散等。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面临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挑战和困难。

  张景怡以“文化差异”“文化敏感”理论作为探讨民族社会工作的基础,认为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实务时要接纳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保持一定的同理心,不断对自身进行反省;注重个别化的原则,坚持案主自决的原则。胡彬彬认为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民族问题复杂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需求空间。 除此之外,钟福国等通过甘肃七墩回族东乡族的调查,认为民族社会工作应该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的知识,从多学科知识的整合,来审视民族社会工作。

  近年来,民族社会工作逐渐被人们熟知。它的发展和整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比较好的领域都偏向于东部发达地区,对于西部偏远地区来说,社会工作这个事物要在民族地区被大家熟知,还需一段时间。介于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匮乏,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理论的构建也需一定的时间。

中国民族社会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 社会工作 中国 民族 研究 工作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