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从生态批评的视阈看《白噪音》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论文

从生态批评的视阈看《白噪音》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12

从生态批评的视阈看《白噪音》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

  【中图分类号】 I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95-2

  唐?德里罗是当代美国最富盛名的后现代派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白噪音》被誉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在这部小说中,唐.德里罗淋漓尽致描绘了20世纪中后期进入后工业社会的美国社会的种种消费现象,其消费文化弥漫到这个国家的每个角落。作者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愈演愈烈的人类科技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立,真实记录了在这个后现代消费时代所表现的人类的荒诞、空虚、焦虑、恐惧,这些都是后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典型病症。本文拟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白噪音》文本进行生态解读。

  一、生态批评的缘起与内涵

  生态批评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批判思潮。当时日益严重的业已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的生态危机以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促成了生态批评的产生,它是对回避现实生态危机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反思,生态哲学是其产生的思想基础。

  生态批评对生态危机进行了深层文化思考,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发展模式、生活方式都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生态批评认为,人类要从根源上消除生态危机,就必须从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主导下的生存范式中跳出来,向生态整体主义生存范式转变。人类――作为生态危机的酿造者和责任者――必须跳出自我中心这个局限,努力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去思考问题,并以这样的思考约束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因此,如果要给生态批评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生态批评是指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

  二、《白噪音》呈现的后现代主义危机的生态解读

  美国作家唐.德里罗,因其小说《白噪音》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并常被冠以“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头衔。《白噪音》以美国中部小城镇――铁匠镇和坐落于该镇的“山上学院”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美国中西部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丈夫杰克.格拉迪尼是一所大学的“希特勒研究系”系主任,他结过五次婚,与不同前妻的四个孩子生活在一起,现任妻子巴比特是成人夜大的业余老师。杰克的家庭是所谓美国后现代社会中典型的“后核家庭”,即双方的孩子既不同父也不同母,来自各自父母以前的婚姻家庭。夫妻二人都离过婚,和几个来自不同婚姻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家庭成员之间存在无形的隔膜,他们“轻悄悄地吃饭”,各自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如同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家庭购物”似乎成了他们增加家庭亲情的唯一感情纽带。家庭购物的场景在作品里多处出现。在商场里,杰克一家人似乎表现出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关心:母亲选购日用品,父亲买单,孩子们为彼此挑选礼物并交换意见。消费文化在此时此刻似乎使每个家庭成员找到了共同点,显示出了对彼此的“关爱”和“责任”,仿佛冰释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在一次购物中,女儿斯泰菲拉着杰克的手走向水果部,这使杰克异常高兴,因为他觉得是斯泰菲在向自己寻求父亲的保护。但是,当作为“一家之主”的杰克提起斯泰菲与异父母姐姐丹妮斯之间友情问题时,却没想到遭到斯泰菲的冷嘲热讽,这也暴露了这一家人的家庭裂痕:斯泰菲对家庭冷漠,丹妮斯心事重重,女主人巴芘特的尴尬窘境,以及丈夫杰克对妻子的窘境的浑然不知。全家购物时家庭成员“其乐融融”,只是蒙蔽他们眼睛的短暂假象。

  在美国后工业社会,逛商场购物成为美国现代都市生活的一大特征,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消费的大熔炉。小说《白噪音》描绘了一座共有十层楼的空中商城,这座商城极其豪华,占据着城市的中心,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这预示着消费在城市经济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空中商城把商品集中化、系统化,各类商品应有尽有,人们可以任意、轻松地选购。现代商品促销手段把人们深深吸引住了,使人们难以挡住消费的欲望。无孔不入的电视广告、媒体广告、平面广告正铺天盖地地向人们扑来,它们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作品中这样写道:“光彩夺目的电视节目、广告歌词、作为生活片段写照的商业广告、黑暗中推出的产品、代码化的信息和无休止的重复,听起来像颂词和祷文……媒体中实际上充盈着庄重的程式”,“一个女人的声音发出‘哈罗’,这声音从计算机发出来的,是销售调查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了解当前消费的水平。”通过将影像推送到消费者面前,并统计相关信息,媒介构成了一种对于消费者的全面包围,以全天候的方式影响着消费者。

  美国的消费文化像病毒一样渗入到他们的血液中,人们浑然不觉地走进消费的“围城”,不能自拔。这种消费文化是如此的强大,它使人患上消费的“强迫症”,人们只有在不停地消费中才能获得内心平静和满足感。小说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铁匠镇一家大的五金商店里,杰克碰到自己同事,同时告诉他,不穿袍子,不戴墨镜的杰克看起来像“一个与人无害、正在衰老、不大显眼的大个子家伙”。“此番遭遇使我来了购物情绪”,“购物”成了杰克免受职业荣誉伤害的一剂良药,是杰克逃避冰冷世界寻找心灵慰藉的避难所,实际上杰克是通过购物来寻求心灵的港湾。杰克在和家人进行了长达一天购物后,他感到了自己“在价值和自尊上的扩张”,使“自己充实丰满了”。“我为购买而购买;看看摸摸,仔细一瞧我本来无意购买的商品,然后就把它买下来了。”杰克买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符号,一种给杰克带来满足感的抽象消费符号。

  这种被“图腾化”的商品符号因反复向大众灌输,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深层意识里,人们观念中的商品已经不再是现实商品,消费品已不再是一种实体,而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代码、一种符号。如,作品中的主人公杰克.格拉迪尼在消费符号的诱惑下参观了那栋“美国拍照频率最高的农舍”,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那栋“美国拍照频率最高的农舍”已经失去了它吸引人们前往观光的本来内涵――即它是美国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的农舍,杰克发现自己在太多的广告中可以找到类似的农舍的影子,他看过太多类似的照片,所谓“美国拍照频率最高的农舍”实际上已是旅游消费的虚假的商品符号,农舍本身已无足轻重了,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旅游消费广告的长时间、大力度打上的烙印,农舍的真正样子是什么,消费广告上给出了答案,就是广告中经常出现的照片和信息符号,人们不需要去欣赏,而只是一种“消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错位,人们已经把这种可以任意复制的景观视为真正的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的商品符号来接受,甚至趋之若骛(由这栋农舍拍照频率最高可知),因而真正的自然景观反而无人问津。更为荒谬的是女主人公芭比特在电视广告中的商品符号的反复灌输下,不停地购买自己根本不吃的商品。

  甚至连噪音也符号化了,人们可以分辨出很多不同的广告噪音,因为这些噪音已经是商品广告信息的符号。在《白噪音》这部小说里,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当代生活中的各种“噪音”――电视机、收音机、汽车引擎、消防车的笛声、有意义的无意义的意义不明的人声、有意义的无意义的意义不明的文字、有用的无用的用处不明的信息、病毒、辐射、放射性元素、功能不同的药物、功能不明的药物、对死的焦虑、对活的焦虑。人们不禁要问,作者通过这些噪音的描写,究竟想向人们表达什么?作品标题“白噪音”到底指什么?在细读文本之后,读者会体会到这些后现代社会发出的噪音被作者称为“白”噪音。美国学者科尔纳将现代社会科技产品等商品发出的声音和消费社会特有的声音统称为“消费文化的白噪音”,身处消费文化大潮中的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想用消费的“白噪音”抵挡精神危机带来的恐惧,结果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例如,作品的女主人公巴比特用奇怪而滑稽的方法来克服内心的死亡恐惧,她瞒着家人,不惜奉献自己的身体,向“格雷先生”获得尚处在实验阶段旨在消除死亡恐惧的高科技产品“戴乐尔”。不过,后来证明,这种药不但不能消除恐惧,反而产生了巨大的副作用――引起大脑的部分损毁。丈夫杰克却是通过暴力来驱除心中的恐惧恶魔,并通过别人的死而使自身免于死亡。不过,后来证明,他抗拒死亡这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由于种种原因而并未实现。身处病态社会里的人们是找不到良方,因为他们不知道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的根源在哪儿。细读作品文本,读者可以发现,被美国学者科尔纳称之为“消费文化的白噪音”,才是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的病根之所在。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后现代社会,人们自以为掌握了消费商品的话语权,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人类把魔爪伸向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种资源。自然在人类这种“消费话语权”滥用下不断的被“异化”为客体,人类把自己塑造成自然万物的主宰和地球的中心,任意消费自己的“造物”,自然万物逐渐被边缘化为人类的对立面,消费成了生态的恶魔。这种愈演愈烈的人类高度物质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立,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陌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消亡。后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就像杰克.格拉迪尼一家一样,远离真实自然,被“剥夺了感觉”,只在电视或收音机里获得对自然的印象。人类失去了面对自然应有的审美情趣,所剩的无非是畏惧、困惑或恐慌。[5]人类物质文明与自然的对立,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使人们的精神生态出现危机,但可笑的是人类自身却浑然不知。唐.德里罗作品的标题“白噪音”其实就是人类消费产生的“生态污染物”,但却被后现代社会的人们用来抵御自身的精神焦虑、痛苦、危机感,不能不说含有辛辣讽刺意味。唐.德里罗通过描述美国消费文化给人类造成的生态灾难,隐晦地指出,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扩张泛滥才出现了作品中电视上播出的水灾、地震、泥石流、火山喷发、毒气泄漏等生态灾难镜头。

  三、结语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很早就一直存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把自己提高到上帝的高度,而启蒙运动之后人类更是被视为理性的上帝,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尤其当人类掌握了高科技文明之后,人类中心主义的“特权意识”到了爆棚的程度,而到了后现代消费时代,人类对自然特权的滥用到了无以复加的疯狂地步,正是这种植根于人类意识深层的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潮,才是作家唐.德里罗要揭示给读者的深层内涵。人类中心主义的危害为现代社会拉响了警报。只有倡导人类与自然平等对话与和谐相处,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才是解决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唯一可行的途径。

  

从生态批评的视阈看《白噪音》后现代社会生存危机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阈 后现代 噪音 批评 危机 生态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