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论文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26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

  Abstract: Archiv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ird space, has the social value of making up for the lack of social exchange platform, promoting the city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highlighting the social existence of archives. Therefore, we should build the architectural brand of the archives third space according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plan; foster the cultural brand of the archives third space based on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build the network brand of the archives third space with the support of social media technology, and make archives become worthy of the name of the social third space.

  Keywords: Archives; the Third Space;social Value; Social Network

  传统认知中,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空间的印象是停留在固定形状建筑物理实体层面,再加上其内敛的性格特征[1][2],致使其呈现给社会公众的是一个被动的、刻板的以及静止的“容器”形象,其向社会传递的角色定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守卷人而非一个文化与信息传播者。最近几年,随着“第三空间”理论的兴起,国内档案界已开启了新的空间思考模式:“社会公共空间”[3]“公共文化空间”[4]“信息共享空间”[5]“休闲娱乐空间”[6]等多视角、多元化阐释已开始在学界兴起,正在赋予档案馆以新的内涵与活力。这种空间转向不仅是档案馆空间概念的转变,更是档案馆空间认知论的升华,它将打破档案馆的传统定位,使其不仅是一个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的地方,更是一个融合人文精神、历史文化与生活艺术的平台。它体现了社会公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开始了对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及社会存在感的深层次追求,赋予了档案馆全新的使命,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档案馆必须冲破传统认知的束缚,以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的文化信息需求。

  1 第三空间理论兴起及其与档案馆关系

  1.1 第三空间理论的兴起。第三空间理论主要由美国当代著名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Edward W. Sawyer)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两位学者提出,有学者认为是爱德华?索亚最早提出第三空间概念并做出系统理论构建[7],有学者认为是雷?奥登伯格在1989年出版的《The Great GoodPlace》一书中首先提出[8]。当然,谁是首次提出对于本文的研究没有任何影响,其观点才是本文所关注的着重点所在。爱德华?索亚认为“第一空间”认知侧重于形式科学,认知对象主要是感知的、物质的空间,即作为物质化的实践性空间,是自然事件展开的场所和舞台;“第二空间”则主要是表现为构想的空间,主要表现为反思的、内省的等思维活动,即作为精神意义上的构想性空间,是思想和观念活动的领域;“第三空间”是指不拘泥于任何物理空间的一种空间形态,一个让社会公众能够感受到自由、公平、平等及舒适的空间形态,即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形态。可以看到,爱德华?索亚所阐释的第三空间不仅是能触摸到的物理空间中的“真实世界”,也可能是处在无形的虚拟世界,它不仅是一种物质的社会存在空间,也可能是一种文化的“场域”存在空间。而雷?奥登伯格则认为社会空间包括“第一空间”(First place),即家庭生活场所;“第二空间”(Second place),即工作场所;“第三空间”(Third place),即除了家与工作场所之外的其他场所[9]。在“第三空间”这个场所中不仅没有职场的等级意识,也不会有家庭的角色束缚,有的只是自由、宽松、自在的环境及氛围,展现与释放的是一个完全的自我。可以看到,虽然爱德华?索亚与雷?奥登伯格在关于空间认知的表述上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边界,但是他们在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上有着基本一致的理解,即认为:人是城市空间的创造者,但城市空间也是有“生命的”、有“灵气的”、有“思想的”社会存在,“它决定着我们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以及和谁在一起”[10]。

  1.2 第三空间与档案馆。从第三空间理论所论述的范畴可以看到,第三空间不仅包括咖啡店、酒吧、城市公园等这些公众休闲场所,也包括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戏剧院等这些具有浓厚文化属性的公共文化场所与平台,而且,也包括一些虚拟世界,如网络世界。可以看到,这些社会空间都包含着诸多用于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以及情感需求的空间场所。如果把第三空间作为一个“全集”来看待,那么档案馆空间场所就理所应当是这个“全集”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子集”。首先,档案馆具有第三空间的一般属性,即档案馆能够给社会公众一个宽松、自由、便利的空间场所,利用者在这个空间中既可以享受着档案信息资源所带来的阅读感,慢慢品味着厚重的历史,又可以体会到无职场压力与家庭束缚的轻松与愉悦,使疲惫的心灵得到短暂的安宁,使漂泊的心灵得以适度的根植。其次,档案馆作为一种社会空间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与文化魅力,其特殊的社会职能赋予了其精神家园的场域属性,这种场域属性又使其拥有了“聚人而成家,聚家而成国”的凝聚力。当然,要想让档案馆这些属性与功能得到合理的发挥,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三空间并为社会公众所向往与接受,成为社会公众的精神驿站,吸引社会公众、留住社会公众并使社会公众对档案馆充满信心,心生向往,档案馆就必须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通过以“服务质量”为导向,以“服务文化”为基点,以“服务资源”为根本,使其所拥有的第三空间属性得以释放与展现。   2 档案馆作为社会第三空间的价值阐释

  2.1 具有弥补社会交流平台缺失的社会价值。传统社会文化中,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更显亲密与和谐,传统城市中的四合院及胡同居住文化,使家庭邻里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种空间构建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氛围,足以让社会公众形成美好的人生记忆。然而,这一切却在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中不断地被消解,邻里关系日趋淡化,点头之交已实属难得,小家庭封闭正取代大家庭开放,每个家庭都封闭在一个狭小空间里。人心的寂寞已使社会公众对手机、互联网等电子产品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依赖,而这种严重的依赖又进一步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使人际关系变得越发淡漠与隔阂,世间冷暖唯有“自知”,人们彼此之间缺乏信任,道德舆论的约束力正在不断地下降,社会凝聚力逐渐消失。而把档案馆作为社会第三空间来进行建设与规划,将有利于弥补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交流平台严重缺失的尴尬,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与互动发展,推动城市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与消解邻里之间的隔阂,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个社会交流平台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公众之间的思想交流以及推动城市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而且,也应该看到,人类本性深处蕴藏着一种激情,即“情绪共鸣”,它需要激发需要宣泄,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处于一种正常的“情绪场域”之中并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而这种激发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场域空间以及有一特定的社会群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当前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信息时代,还是有那么多的社会公众宁愿花不菲成本去影院看电影、去现场看球赛、去图书馆看纸质版图书,而这些他们本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在家里通过电视计算机等实现。为什么?就是因为影院、球场、图书馆等不仅具有物理空间存在的社会意义,更是一个人际交往与思想交流的场域空间意义。在这个空间,你不仅是“你”,你是一个“社会存在”,你不仅是一个心灵孤独的物理存在,而是这个场域中“情绪共鸣”的一个组成部分,你在这种空间中可以与他人产生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档案馆作为第三空间“场域”所存在的社会价值就体现在它可以营造出一种气氛,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具有促进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根据国家档案局档发[2013]3号《国家档案局关于严格执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取消利用档案收费规定的通知》:“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含各级各类档案馆)必须严格按照《通知》要求,立即停止所有利用档案收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者拒绝执行。”这个措施的出台,或许正是对《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一种回应或补充,不仅为档案馆成为第三空间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依据,也为档案馆向第三空间转向提供了良好契机。应该看到,倡导全面建立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绝不是一种“口号式”行为,必须有具体可行的落实方案,档案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的组成要素,它具有彰显城市文化的性格特征与社会元素,具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形象的能力。因此,可以相信,随着档案馆免费利用的实施,将会有更多的社会公众走进档案馆,去品味档案中所隐藏的历史故事,去寻求心灵根植的源泉,这不但可以扩充自己的文化视野,了解历史真相,也可以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愉悦精神。可以看到,社会公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知识、了解过去,提升文化修养,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并形成相应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自己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融入这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社会中去。

  可以看到,社会公众在走进档案馆这个第三空间的过程,使其文化修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行为得到提升,其实这也是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作为个体的人的文化修养与文化能力的提升,其实就是作为群体整体的社会文化修养与文化能力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到,把档案馆建设成为社会第三空间,对于促进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2.3 具有凸显档案馆作为社会存在的社会价值。档案馆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其社会影响与社会功能能不能得到凸显,除了政策、制度对其的重视与认可外,其自身的能力与特性有没有得到凸显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当前来看,档案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其独特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属性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凸显。其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与生俱来的与政治相关联等原因,造成其文化属性的削弱与政治敏感性的强化,导致其文化服务功能日渐被忽视”[11],其文化机构属性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档案馆作为第三空间来进行考量,一方面,能继续行使其传统使命,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阅览利用、进行社会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发挥其资政功能等,另一方面,在当前公众权利得到全面保护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其将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修养,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丰富、多元、自由、便捷与平等的文化空间,这必将使档案馆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凸显。

  而且,借助于第三空间理念把档案馆打造成一个平台,必定会使档案馆形成一种全新社会形象。因为如果把档案馆看作是一种“商品”,那么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名牌”,每个“名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而档案馆天生就是一个形形色色故事聚集的地方。因此,档案馆完全可以借助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故事带领社会公众穿越历史、感受共鸣,形成一个合格的第三空间平台。当然,档案馆也可以借助于这种第三空间平台的“场域”功能,使其自己感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与依赖,使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存在意义得到呈现与彰显。

  3 档案馆作为社会第三空间的构建策略

  3.1 以城市发展规划为依托,打造档案馆第三空间的建筑品牌。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城市都在进行新城区的建设规划以及对旧城区的改造建设,这种城市化的建设对于档案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建设而言可谓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良机。首先,档案馆要主动出击,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依托城市发展规划理念、规划战略来制定档案馆的发展规划战略,不同的城市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城市传统文化因素以及领导意志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在规划建设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布局、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因此,档案馆在作为第三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与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协调一致,使档案馆不管是在建筑外形还是在建设风格等层面都要与整个城市规划建设融为一体。其次,档案馆要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档案馆其他相关建筑实现集群化布局。在当前城市化建设的大好形势下,档案馆应该把握机会,联合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地向当地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建言献策,使其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把这些相关的建筑尽量集中安排,形成一种集群化的布局,以整体的优势、整体的形象呈现给社会。一方面,一个城市各类型的档案馆建筑应该形成集群化布局,不仅是各级综合性的档案馆,也应该包括专门档案甚至部门档案馆、行业档案馆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建议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考虑把其他的相关单位纳入这个集群中来,如图书馆、美术馆、剧院、博物馆、表演艺术中心、文化馆、纪念馆等。这样一来,不仅使档案馆作为社会第三空间的角度扮演好了,而且,也与其他社会第三空间形成了协调发展态势,在扩大自己社会影响与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受惠于其他社会第三空间的发展所带来的协同效应。   3.2 以文化发展战略为依托,培育档案馆第三空间的文化品牌。自从2001年我国正式批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我国生效以来,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主题的文化发展战略就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主旋律,特别是2006年9 月13 日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2011年公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更是将这文化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应该看到,档案馆作为第三空间这个全集下的一个子集,要想让这个子集尽量做到与其他子集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成为一个文化品牌,就必须在建设过程中做到连横合纵。因为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不同的资源与空间优势,如档案馆带给社会公众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与难以言说的神秘,而图书馆带给社会公众的则是一种知识的力量,美术馆、剧院、艺术中心等带给社会公众的则是一种陶冶情操的轻松与愉悦。因此,档案馆要通过与这些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部门的某些空间引入到档案馆空间来,起到丰富档案服务与资源,以此来提升档案馆空间的公众认知度和影响力,提升档案用户获取资源和使用空间的便捷性,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不断借助于相关部门的影响力来提高其辐射范围和辐射力。总之,档案馆空间是一个历史文化交流中心,但应该看到,它不仅是一个静态历史文化的交流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个动态历史文化的交流空间,即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第三空间文化品牌,实现文化化人、文化开智、文化养心以及文化励志的社会意义。

  3.3 以社交媒体技术为支撑,构建档案馆第三空间的网络品牌。社交媒体技术不仅为档案馆馆藏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而且,为社会公众对档案馆馆藏的利用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档案馆拥有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再加上社交媒体技术的支撑,必将能够构建起一个另样的空间范围,形成档案馆第三空间的一个独特的网络品牌空间。从国外来看,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对档案馆社交媒体技术的运用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他们充分运用了Facebook、blog、Google+、vlog、wikipedia、podcast、plurk、Twitter、网络论坛等社交媒体,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任何一种社交媒体来联系或使用他们的各种相关资源,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档案馆也借助于这些社交媒体技术构建各种社会平台,进行一些专页、项目的推广,如根据《National Archives and Social Media》[12], 截止到2013年5 月,美国国家档案馆(The U.S.National Archives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NARA)已经在13 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了各种项目至少145 个,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另外,还开设了两个更能体现其社交媒体战略核心理念的社会媒体应用平台、板块,即Our Archives Wiki(Our Voices Our History Our National Archives)以及Citizen Archivist Dashboard[13]。加拿大档案馆也开始了社交媒体的大量运用,截止到2012年1月份,在调查的648个档案馆中,有178个档案馆使用了Facebook,140个档案馆使用了Twitter,79个档案馆使用了YouTube,39个档案馆使用了Flickr,34个档案馆使用了Blogs等[14]。英国的Online Social Media Archive(OSMA)项目,也是社交媒体运用的一个典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社会公众通过这些网络空间,一方面,激励其积极参与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来,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公众对档案馆所开展的各种会议、活动以及工作提供了发表意见与看法的机会与空间。可以看到,借助于社交媒体技术,档案网站空间将向社交媒体空间的转向,不仅可以使档案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存在意义及其影响力大大提升,使档案馆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可以使档案馆被关注的人群有在瞬间爆棚的机会与可能。另外,由于社交媒体空间能够发表看法、建议以及增加各种注释说明,这将不断地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热情以及活跃的空间氛围,成为档案馆作为第三空间的一个网络品牌。

  4 结语

  档案馆作为一个非功利性的社会公益性机构,具有自由、平等、便捷的性格特征以及积聚资源、沉淀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第三空间载体。不但具有优化社会管理秩序的元素,更具有文化化人、文化开智、文化养心与文化励志等文化服务与文化交流等元素。它使社会公众感受到的不仅没有职场地位的等级差别,也没有家庭角色的束缚与生活的繁琐,有的只是一种自我的释放与心灵的放松,享受的是片刻的和谐与宁静。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空间 档案馆 认知 基于 理论 档案
最新档案管理论文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钢铁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浅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改革方向
浅析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策略
浅析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
新时期领导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建设研究
新时代信息数据化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创新思
热门档案管理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创新服务
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如何推行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浅议电子档案的整理与保护
试论档案工作中的保密
推动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
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试论档案工作中的保密
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谈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行文件与档案管理中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