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二元社会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二元社会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28

二元社会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80051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1003704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Based on the search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n rural sports with the retrieval platform of CAJD database, the present thesis studies on the reality of the dualistic social structure and it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in China. It also puts forward a “stratification?Ccombination”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s of rural sports in China, namely, combination with community sports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with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moderately developed areas, and with ethnic and folk sport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Keywords:dualistic society; rural sports; “stratificationcombin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150907

  第一作者简介:丁响(1982―),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和体育社会学。

  作者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 体育部,上海  201306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isty,Shanghai 201306,China.

  《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1]统计显示:在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6亿7 414万9 546人,占50.32%。虽然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比例比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降低了13.46%,但农村、农民仍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石。为达此目标,发展农村体育、提升农民体质健康水平意义重大。本文拟从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现实入手,分析其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农村体育的实然状态,进而根据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提出切合不同层次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分层―结合”发展策略,为促进我国不同水平农村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1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

  1.1二元社会结构及其特征

  所谓社会结构,指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二元社会结构则是指城市社会为一元,农村社会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是城乡差异明显和城乡分隔刚性,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二元社会结构是城乡差异更加明显化和城乡分隔开始弹性化。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意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均体现出社会性质和社会水平上的差异。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例如,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万9 547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896元[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倍以上,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其次,现代化水平的差异性。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发达城市正在步入或已经步入现代化;而西部偏远山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意识等与现代化还有极大的差距。再次,社会效应的差异性。二元社会结构及可以带来“以先富带后富”的先发效应,也可以带来社会两极分化导致的社会冲突与社会问题。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诸多社会矛盾凸显,如不积极疏导,二元社会结构的“负效应”极有可能显现。

  1.2二元社会结构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

  体育事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背景而单独存在,基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及其诸多效应的叠加,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产生诸多影响。由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使得在体育领域通过举国体制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成为国家的首要利益诉求。虽然近年来鉴于我国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诸多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国家和人民对于竞技体育成绩的渴求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但从群众体育发展状况和青少年体质水平等层面可见,多年来我国体育领域存在的“竞群分野”“重竞轻群”非平衡态势仍未得以根本改观[34],这种分野自然使得本来就缺乏群众基础的农村体育投入更加捉襟见肘。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不仅体现为社会差别,还体现为地理差别,且这两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但形成这一社会结构的根源是建国后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二元社会结构的差别广泛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体育在公共服务与供给制度的差别具体体现在:城市的体育经费由国家从文化事业经费中拨出,而农村的体育经费则以农民自主筹集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可见,在农民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当时,自筹体育经费是相当困难的。这一供给制度,逐渐拉开了我国农村与城市在体育供给方面的差距,也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体育发展的“城乡”分野。另外,受制于我国数千年来的封建农耕思想,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现代体育生活方式很难在农村和农民中介入。尽管,近年来我国通过“农民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等方式试图弥补这种差距,缩小二元结构导致的非平衡发展,但由于各地农村文化的差异、农村地域习惯的不同、农村教育环境的迥异等,通过统一的体制力量,很难改变农村体育的落后面貌。   2二元社会结构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实然状态

  2.1农村体育整体发展水平低下

  我国农村体育整体发展水平低下体现在以下数据上:《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万4 60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 m2。在全国体育场地中,分布在城镇的体育场地96万2 700个,占58.61%;场地面积13亿3 700万m2,占68.61%。分布在农村的体育场地67万9 700个,占41.39%,场地面积6亿1 200万m2,占31.39%[5]。从中可见,无论是场地个数还是场地面积,我国体育场地分布的城乡差异仍十分明显。同时,农民文化素质的欠缺也制约了其体育参与行为。有关资料显示,全国4亿9 700万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6]。从全国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看,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高出24.1%,13.1%的市民达到“经常锻炼”的标准,而村民仅为4.1%,差异明显[7]。有68.2%的农民对健身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甚至认为“生产劳动就可以替代体育锻炼”[8]。《2014年6~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体质健康水平差异仍十分明显:在优秀等级比例上,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高4.0百分点;在良好等级上,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高2.4百分点[9]。农村居民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大部分指标低于城镇人群,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仍然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高发人群。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8 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489元,两者之比为2.75∶1[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异,直接导致其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差异,城镇居民体育公共服务人均服务消费水平为718元,而乡村居民仅有355元[11]。

  2.2农村体育区域分野发展态势明显

  由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作用,使得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体育发展水平也呈现巨大差异。戴伟等的调查显示,在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如苏南地区农村体育发展态势良好,具体表现为:在人员安排上,各乡镇必须配备1名副镇长分管本乡镇的体育事务;在体育经费支出上,每年各乡镇必须落实体育经费预算(人均0.8~4元/天,而实际上均超出该标准);在体育赛事安排上,各乡镇每年都要举办丰富多彩且参与人员众多的体育赛事(例如政府组织的乡镇综合性运动会,学校组织的中小学生运动会,企业赞助的乡镇邀请赛、表演赛等);在体育发展规划上,各级政府均将体育纳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体育为手段,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改善投资环境;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各地建设符合农民健身需求的多元化场地、设施(例如,张家港后膛镇实施全民健身体系“八个一”工程,建设了一座1万m2的体育广场,每个村建有全民健身工程(点),农民可以在家门口进行篮球、门球等运动)[12]。

  然而,陈仁伟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体育发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被调查的85%的乡镇缺乏体育经费,多数地方政府财政没有针对体育的专项支付与拨款;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禁锢,农民体育及健康意识非常淡薄,“无病即健康、有病才就医”的观念盛行;75%的被调查者没有听说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90%的被调查村未设立体育辅导站及体育辅导员,40%的被调查中小学无专职体育教师,大部分被调查学校缺乏体育场地及器材[13]。同时,笔者查阅的我国相关农村体育文献发现,以上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十分普遍,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巨大。

  3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体育发展策略

  3.1“分层结合”策略的现实基础

  体育发展水平的现实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构建体育发展模式必须以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参照,因此,本研究依我国学者夏正[14]关于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村发展水平的分层状况为依据,提出我国农村体育的“分层结合”发展策略。夏正基于《2010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统计数据,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挑选了12个指标构建农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进而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发展水平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个指标可归为4个因子:收入与支出因子、农业规模与科技因子、生活质量因子和农业产出因子(如图1所示)。根据发展水平差异当前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村大致被分为3个档次:第1档次是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和天津的农村地区,发展水平排名第1~6位;第2档次是广东、吉林、辽宁、河北、福建、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的农村地区,发展水平排名第7~18位;第3档次为是四川、海南、宁夏、山西、广西、山西、新疆、重庆、西藏、云南、甘肃、青海和贵州的农村地区,发展水平排名第19~31位。

  依据以上关于我国农村发展水平的描述,结合各省市区农村体育的具体发展现状及其所属区域情况,在征询相关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我们将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水平进行分层:第1层次为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具体区域为上海、北京、浙江等发展水平靠前的、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农村及乡镇);第2层次为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具体区域为河南、安徽、吉林、辽宁、河北等发展水平居中的、以中部及东北地区为主的农村及乡镇);第3层次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具体区域为宁夏、新疆、西藏、甘肃等发展水平落后的、以西部偏远山区为主的农村及乡镇)。由于各个地域层次的农村体育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又引入“结合”的视角,将其与适合该层次农村体育发展的主导模式进行结合,采用“因区制宜、分层发展、结合推进”的策略,从而达到促进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之目的,减少二元社会结构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利影响。   资料来源:夏正.我国31个省区农村发展水平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1(28):11322

  图 1农村发展水平因子命名及指标体系

  3.2“分层结合”策略的内涵及总体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我国农村体育“分层结合”发展策略的概念,即基于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非平衡性与层次性特征,将不同的体育发展方式与之结合,采用“因区制宜、分层发展、结合推进”的策略,以提升我国农村体育整体发展水平。

  当前我国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农村体育“分层―结合”发展策略的总体目标为:以法规和制度改革为保障,以经济均衡发展为基础,以农村文化建设为载体,扩大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实现农村体育发展水平和农民体质健康水平的综合提升。

  为达此总体目标,在发展步骤上首先应以强化体育公共服务利益补偿机制为手段,细化各级政府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转移支付力度与方式,强化政府在体育发展中的具体职责;其次应以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下,改变城乡体育发展方式的二元模式,城乡统筹,最终实现城乡体育的同步发展,城乡居民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

  3.3“分层结合”策略的实施

  3.3.1经济发达地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农村及乡镇)农村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

  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城市发展的辐射作用及工业化发展的带动,其农业人口逐渐减少,服务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其基本实现了与城市的同步发展,同时也享受了城市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及现代生活方式。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和单位体制的变革,社区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基本场域。利用社区的双重优势,以社区为平台,充分利用政府和私营部门各自的优势及农村社区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农民提供满意的体育公共服务是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重点。

  同时,社区体育也逐渐兴盛起来。社区体育作为居民健身、健心、社交的重要载体,在强化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络、增进团结、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缓解紧张节奏给人们造成的较大压力、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等起到重要作用。另外,由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独门、独户、独子现象增多,采取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趋同、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体育发展模式,必然能加深居民对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

  作为未来农村体育的引领者,发达地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也必将为未来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模式树立榜样,其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为大众健身、休闲、娱乐提供重要基地,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无疑对促进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沿海发达地区推行农村社区体育,不能简单等同于城市社区体育,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设立、项目设置、竞赛方式、宣传路径、参与形式等方面必须与该地区农村经济现状、文化传统、体育基础等客观条件相结合,实施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既结合又有别的发展模式。

  3.3.2经济中等发达地区(以中部及东北地区为主的农村及乡镇)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发展新农村体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中部及东北地区农村及乡镇代表了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该地区的农村农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他们逐渐向小康社会迈进,其中部分人已经拥有参与体育和进行体育消费的能力。除经济条件外,该地区农村体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体育意识和体育组织问题;因此,将该地区农村体育发展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优化农民生活方式、帮助农民树立体育生活观是当务之急。

  真正的新农村,不只是要求农村社会太平,村民能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且强调农民文化的丰富、生活方式的健康,良好的体育设施及健身环境,科学的健身意识及完善的体育组织便是其中应有之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农村农耕环境的现代化变迁,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城镇化程度越来越明显,村民的价值观发生显著变化,生产方式上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生产,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政府一方面加大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以“依民所需,为民所用”的原则,做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论证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和经济杠杆等手段,采取多元化和灵活性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制度,实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多元化、资金渠道多元化、供给方式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扩大农村体育建设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提倡和支持农村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种类各异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活动,除了为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硬件设施外,还应为其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例如人才培养、网络信息服务等,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扩大影响,促进农民主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以丰富村民的体育文化生活。

  3.3.3经济欠发达地区(以西部偏远山区为主的农村及乡镇)农村体育:与民族、民俗体育相结合

  由于资源条件、历史因素、自然条件等原因,我国西部偏远山区与东部及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二元结构导致的发展失衡在此体现得也更为明显。由于其中部分偏远山区还处于努力寻求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因此,其体育发展模式必然不同于东部及中部地区,但经济欠发达不等于完全可以抛开体育,体育对于人的健身、健心、励志等作用不随经济因素的制约而消亡。我国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中蕴含有多元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能深入挖掘其中的体育文化因子,加以整合利用,必将为该地区的农村体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价值和功能而言,民族、民俗体育是当地农民价值认同的基础,其对于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提升农民身体素质、净化民族地区社会风气,促进当地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在我国民族、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达近千种,如侗族的“抢花炮”、彝族的“跳火绳”、满族的“跳马跳骆驼”、蒙古族的摔跤、藏族跳歌庄、傣族泼水节、苗族抢牛尾巴和塔吉克族叨羊、旱船、背桩、舞龙、舞狮、梅花桩、放风筝、龙舟、扭秧歌、踩高跷等,它们与广大西部偏远山区的农民具有天然的联系和亲切感,将其根据当地农民的文化需要适当改编、创新即可作为农民健身的具体内容和手段。另外,应利用元旦、春节、三八、五四、端午、十一、中秋等节日,根据民族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民族、民俗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条件、民风、民俗等不同于东部及中部地区,将该地区的农村体育发展与民族、民俗体育项目相结合,不失为很好的体育发展策略。

  4结束语

  基于对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认识,分析其对我国体育发展模式产生的影响可知: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一刀切”的农村体育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农村体育没有普适性的发展路径。只有将体育的发展植根于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下进行分析,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策略。基于此,笔者依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概括性地将我国农村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据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出农村体育的“分层结合”发展策略(内含3类体育发展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3层发展方式从整体上看与3类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应,但这种对应不是绝对的,即不同层次区域内的个别地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特点)采用非对应的某一体育发展方式,或者某一区域内也可以综合采取多种体育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分层发展,为最终消解由于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我国体育发展失衡提供现实指导和理论依据。

二元社会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体育发展 二元 背景 策略 农村 社会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