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建设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28

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93-03

  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解决困难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是一项长期艰巨且较为系统的工程,如何利用政府力量有限、社会力量无限的资源,通过广泛动员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和发展社会慈善公益捐助事业,将是未来实施社会保障和实现共享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公牛集团支持社会公益为例,初步探讨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公益支撑体系建设。

  一、公牛集团公益慈善支撑体系建设

  公牛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20年来,集团秉承“忠信诚和、专业专注”的企业理念,已经发展成为以转换器、墙壁开关、LED照明三大产业为核心的电工集团,员工达7 000人。在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公牛集团始终牢记社会责任,秉承“救人危难,雪中送炭”的慈善宗旨,多渠道地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公牛集团将公益慈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以“公牛正能量爱心工程”建设为载体,在绿色环保事业、健康卫生事业、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至今累计慈善捐赠总额超过3 700万元。未来几年,公牛集团将重点支持教育文化、健康卫生、绿色环保和关键社区支持等。

  1.打造公益支持体系,助推政府民生实事。积极响应浙江省委、慈溪市委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洪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的号召,慷慨解囊,捐资528万元用于水治理工作。联手保护长江源第一人杨欣,开展“专注与你相连”环保公益活动,号召人们保护长江源、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的空间。此外,每年都向古窑浦捐款开展驻地村建设。2012年,作为慈溪民建会员企业的公牛集团与慈溪市民建组织结对,共同实施古窑浦村“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当年出资110万元,此后两年每年出资50万元。同时考虑到农村居民健康保健知识缺乏,生活习惯、环境等影响,往往发现疾病时已是晚期,2013年公牛集团出资70余万元,为古窑浦村45-60岁的村民进行肿瘤普查,三年来共出资160余万元(其中,结对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资助40余万,公牛集团出资120万元),此项工作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与肯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工程、村落文化品质提升工程、村落医疗教育和科技法律援助工程、村民创业增收致富工程等四大工程的实施,三年“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有效促进了古窑浦村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公牛集团的结对共建行动,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宁波伏龙同步带有限公司、新海集团等企业也都纷纷加入结对帮扶计划。

  2.打造爱心项目体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家致力于打造“健康、爱心”品牌的中国插座行业领头企业,公牛集团率先在慈溪成立慈溪市慈善总会企业分会――公牛集团分会和第一家企业红十字,积极打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支撑体系。公牛集团不仅关心企业驻村村民的健康,更关注到慈溪市一大批因肿瘤而饱受折磨的癌症患者。为了缓解他们因病致贫的困境,改善其生存和生活质量,2014年,公牛集团主动与慈溪市慈善总会、慈溪市红十字会联系,捐资2 500万设立“公牛爱康基金”,其中每年180万元用于“生命之光”白血病患者的救助,70万元用于爱康协会。为建立长效机制,公牛集团与慈溪市慈善总会还制定了《公牛爱康基金救助办法(试行)》,对救助范围、救助标准以及救助程序等方面做了制度性规定。根据慈溪市慈善总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助医――公牛爱康基金”共救助488名患者,总金额399万元(《慈溪市慈善总会2015年“助医――公牛爱康基金救助清单”》)。除“健康”以外,教育文化事业也是公牛集团重点关注的公益项目,先后为观城中学捐资600万设立“公牛”手拉手奖教奖学基金,捐资100万作为慈溪东部三镇奖教助学金,捐资100万元作为武汉大学厚德基金的启动资金。2015年,公牛集团再次出资,向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捐赠400万元,用于支持中华古籍、文献保护与研究工作,支持在文献保护与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同时计划邀请上海复旦基金研究院的相关人员来协助慈溪乡贤研究会做好慈溪虞洽卿等著名人才研究工作;捐资40万用于观海卫镇宓家埭小学公牛健康园建设,20万元作为贫困学生及优秀教师资助,捐资50万元用于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健康文化广场建设。

  3.打造企建关怀体系,凝聚员工力量。公牛集团高层领导率先示范,广泛开展集团内部员工慈善帮扶工作和社会爱心事业。对集团内部员工,每季度开展员工慈善救助。当突发自然灾害,如雅安地震、云南邵通地震及菲特台风和员工或家属大病手术等时,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灾及困难员工,惠及210人,共计110万元。连续三年捐赠30万元,支持慈溪市户外运动协会开展元旦千人登山大会,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健身活动,阮立平董事长亲自带领员工参加。集团在成立志愿者协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公益志愿活动,2014年、2015年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员工参与人数达到620余人次,献血量超过92 800毫升。

  二、当前慈溪市公益慈善支持体系建设的困境

  在企业家的慈善意识不断提升、企业公民慈善事业大有作为的情况下,慈溪市慈善事业依然存在监督管理措施不够完善、慈善活动不够规范、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的问题;全市公益事业缺乏生态系统的建立,缺少层次和格局,未形成彼此相依靠和连接的生态系统等问题。

  1.官方机构面临信任危机,造成社会支撑却步。因“郭美美”和多起“诈捐门”等事件的负面影响,中国红十字会的声誉和社会公信力严重受损,社会对官方慈善的质疑和问责直指“官办”慈善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受中央官方慈善机构影响,慈溪市官方慈善机构也同样面临了社会信任危机,各类募捐、慈善活动等开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一年一度的“慈善一日捐”倡议活动,体制内或半体制内机构(社区)由于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执行,基本能够完成具有“摊派”性质的捐款任务,而民间捐款任务却不甚理想。同时,市镇官方机构不受重视,以慈溪市红十字会为例,系统人员仅3人,为浙江最少,却需肩负全市百万人口的相关慈善工作,力量严重不足。   2.草根机构单兵作战个体实力不强,造成力量弱化。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公民意识逐渐增强。尤其是近年来,慈溪市着力打造的“慈”文化工程建设,慈溪民间慈善力量正在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投身慈善,除了红十字会等官方机构,爱康协会、慈溪市蓝天下爱心工作室、慈溪市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古塘街道志愿义工联合银行等草根组织相继成立,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不少困难。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社会组织登记需要挂靠业务主管单位,而不少草根组织面临“娘家难找”的问题。紧接着是资金、技术、资源对接等一系列瓶颈,很多草根机构经常涝一年旱一年,资金来源极不稳定。比如遇到一笔资助,今年可以做一笔项目,明年资金没有的话,项目可能被压缩甚至取消。这种大起大落对其品牌口碑、项目可持续能力非常不好,致使一些公益人的热情因此渐渐消退。因此,在政府帮困组织、慈善基金会这些正规军发展成参天大树的时候,旁边的小树、绿草这些草根组织却没能跟着茁壮成长,这样的慈善生态环境并不算健康。

  3.慈善救助审批复杂,捐赠流程烦琐,造成支撑热情减弱。做好慈善事业不仅要依靠公众的爱心,更需要畅通的渠道和良好的服务。但当前,在相关的慈善救助审批方面,流程复杂、烦冗。相关慈善救助机构为确保用好资金,一般都需要救助的对象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村)居委会提交慈善救助申请书,社区(村)调查核实后,报送街道(镇)慈善联络处审核,街道(镇)慈善联络处审核后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再填写相关救助申请表,并向群众公示,然后慈善总会或红十字会等再根据可救助的预算资金和全市各单位上报的情况,进行统一衡量后审批。有时为了追求公益慈善金用途的公开透明,受资助对象的信息遭到过分的公开,在一定程度上无形中对受助对象进行了二次伤害,公益捐助需要更细致的人文关怀。

  4.慈善宣传力度缺乏,正面引导不足造成的社会支撑热度不强。作为县级市的慈溪,虽然经济发展名列全国百强县前列,然而在公益慈善理念方面较发达城市而言相对落后,缺乏专业性的慈善公益研究机构,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不足。例如,在推动慈溪慈善事业发展上,媒体对慈善意识的形成和强化作用非凡。因此,作为公众的“喉舌”,慈溪电视台、慈溪日报等本土媒体应全方位参与慈善事业,主动引导传播慈善文化,让慈善意识深入人心。而当前公益慈善报道方式单一,多以消息的形式出现,且重心多是宣扬当事人的种种不幸、悲惨遭遇,易引起受众审美疲劳,出现了公众自愿捐款的乏力;此外,部分公益慈善报道过于注重富人、名人、企业等群体行为,忽视普通民众的公益慈善之举,忽略了民众对慈善机构属性的认知指引;对于公益性事件报道实施有偿收费,背离公益属性。

  三、构建以企业为依托和社会公益组织为链接的公益慈善社会支撑体系

  培养“万物霜天竞自由”的公益慈善生态平衡系统是未来公益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之道。建立健全一个由政府指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组织之间既相互合作又优胜劣汰,各类资源自我循环流动的公益慈善“生态系统”,即构建政府、官方慈善机构、民间慈善组织、企业、群众、媒体多方共存,各司其职,相互依存,协作共进,共建共享,实现大自然式的公益慈善生态圈。

  1.加强慈善监督,提升法治保障力。加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逐步构建起以政府依法监管、慈善组织联合自治为核心,媒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慈善监管体系,守护慈溪慈善的“良心”,让企业和公众更加放心地进行捐赠,让广大民众主动参与公益慈善活动,让民间的资金资源自觉地变为慈善资源,进一步保障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草根慈善组织因种种原因陷入合法性困境的僵局时,可以从政策和法规层面考量,根据最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强化法制贯彻,以此规范和完善慈善事业的发展,组织和引导形成多层次、互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和帮扶机制,依法依规治善。

  2.加强舆论宣传,提升慈善公信力。在公益报道的过程中,不是仅仅报道公益慈善事业的进展,媒体更应该利用自身的特殊职能,关注和守护大众利益,既报道单一事件,又通过质疑、监督、反思、建议,推动慈善事业制度的发展,让媒体在慈善新闻中的角色从单纯的报道者向组织者、推动者转变。公益报道与广告投放要有所区分,多开辟公益专版,坚持公益性质低收费甚至免费,在面向于公众有利、于社会有益的慈善新闻的报道上,承担起慈善媒介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媒体角度提高慈善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全民慈善意识,扩大慈善工作的影响,为慈善公信力的提升给予舆论支撑,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

  3.加强资源统筹,提升慈善共生力。要让草根慈善组织发展壮大,首先要理顺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目前,政府部门对慈善公益组织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尚还缺乏统筹协调。由于信息不畅,负有政府救济职责的部门之间和社会各慈善公益组织之间各自为政,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增加了管理成本。对此,应由相关部门主动帮助全市与有关公益组织、企业家、慈善家、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团队对接,形成市内联动、上下互动、工作主动的格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同时,考虑到草根慈善组织的实力还较为薄弱,尝试“募用分离”,由实力慈善基金会募集资金,经过评估后以公益创投的形式向草根公益组织投放资源,而草根组织则专心执行项目,提供社会服务,不再为资金问题发愁,但有义务接受社会监督,接受捐款人的评估。

  4.加强模式创新,提升慈善活力。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将公众碎片爱心资源通过移动互联网公益营销平台等有机整合,实现对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提升慈善活力。与传统善举相比,慈善家群体的形成、多样化的慈善实现方式、多维度的慈善文化、广阔的涵盖范围、先进的慈善运作手段和广泛的经费来源等已成为现代慈善事业十分显著的特征。新近在慈善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的名词,如“公益创投”“风险慈善”“微博公益”等,都是慈善模式创新的典型代表,为慈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微信运动为代表的“跑步捐赠”微公益活动,越来越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在慈善活动的推广创新上,要充分利用除传统媒体以外的新兴社会化媒体、自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各类慈行善举和正面典型,着力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共济的传统美德,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加强政府支持,提升公益持续力。不同于志愿服务精神是无私性、利他性、不计报酬的传统思维,现代公益慈善理念强调的是公益慈善的可持续性、平等性和互助性。政府部门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以多样的形式为草根组织捐赠各类办公运营物资,提升和推广公益孵化器模式,为新创组织打造包含人才扶持、技术支撑、信息输送等良好的创业平台,让民间公益慈善机构享受更多关怀机制。借助目前以“创客码头”为代表的慈溪市各类众创空间,在注重孵化企业的同时,也可考虑引进恩派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帮助孵化公益慈善组织。多形式开展政府采购公益组织服务,为草根组织发展提供稳定运营资金,才能把细枝嫩苗培育成挺拔大树。此外,企业公益捐助一方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策略。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市场主体,企业还需要考虑到自身的长远发展。为了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还需更高的顶层制度设计,优化完善企业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制度,创新公益慈善的捐赠抵扣方式。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提升公益慈善的持续力。

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慈善 困境 对策 公益 力量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