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基础”课教学中话语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

“基础”课教学中话语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10

“基础”课教学中话语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19-0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并对思政课建设做出了新的部署与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入校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教育的任务,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因此,加强“基础”课教学话语体系建设对于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础”课教学中话语体系建设的意蕴

  “?语”在《辞海》中的解释为:“这是一种实际应用中的言语,由大于句子或与其相似的成分所构成。”[1]而“体系”则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1]。它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有联系的事物,是依靠一定的秩序内在联系而组成的系统整体。因此,话语体系可理解为同类事物内部的具体实践语言符号系统,通过一系列条件,按照一定规则在特定环境中组合而成,能够建构事物本身及其关联社会关系的有机语言结构整体。

  因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不尽相同,所以各学科领域往往具有不一样的话语体系,这也就决定了不同课程所使用的话语体系并不相同,“基础”课也不例外。“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和主阵地,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基础”课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必须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特征;另一方面也需具有教学话语的一般性特点。所以,“基础”课教学中的话语体系是指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支配下,“基础”课教师遵循语言规范与规律,用来与受教育者交往、宣传、说服、解释课程内容的语言符号系统,是高校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支撑。

  二、“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话语困境

  (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教师话语素材出现危机

  进入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空前繁荣。大学生早已不满足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来了解社会,而是更愿意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及时、便捷地获取信息。以往,教师掌握着学生不了解或无法得知的教育素材,拥有教学的先导权和支配权,话语的权威性也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而现如今,这一优势已不复存在,当教师将自己精心选取的案例讲出时,学生可能已十分清楚,并有了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使老师陷入“说时已过时”的尴尬,课堂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

  (二)时代的变迁,致使教师遭遇话语反叛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先后需经历三种文化传递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其中,“前喻文化”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即逆向社会化。受“前喻文化”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具有不可置疑的强势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内容。今天,“95后”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更加强调自我、追求个性。他们抵触传统等级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平等对话,渴望拥有个人的话语权,更愿意通过与同学、老师对话甚至争论来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和见解。

  (三)话语内容过于抽象,致使教师“孤芳自赏”

  列宁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基础”课的授课对象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出身的学生,其专业话语体系与“基础”课话语体系差异较大,因此,授课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通俗话” “实在话” “大白话”,在遵循和领会理论本质的前提下,把抽象理论转译为生动、有趣和对象能听得懂的语言,目的在于使学生喜闻乐见[2]。然而,有些“基础”课教师课堂讲授的多是玄而又玄的深奥哲理,“空话” “大话”连篇,忽视了课程话语在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方面应起到的教化作用,使教师陷入“孤芳自赏”。

  (四)教师学术研究的相对缺乏,致使文本解读中的原创性不足

  文本是话语的载体,是教师课堂话语的主要来源。当下,“基础”课中更加倡导开放的课堂,即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相比以前,更注重过程评价而非结果评价。这就需要教师提前预设问题,在问题探讨中不断与学生对话,引发其思考。此外,还需要教师提前搜集大量资料,并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回答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引导与判断。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虽教师整体研究能力较之前有很大提升,但仍有部分教师对社会现实缺乏关注,没有对教材所涉及的概念、原理等进行梳理和研究,仅把自己当作是教材和国家的“传声筒”,无法用自己的话语对各种社会问题及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做出深度解读,无形中消解了教师话语应有的魅力。

  三、“基础”课教学中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不同的话语体系会对个人、团体以及社会产生不同的效用,而意识形态领域中话语权的提升则离不开话语体系的建设。面对当前“基础”课中存在的话语困境,应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总结与创新,以推进“基础”课话语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提升理论的认同感   “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不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按照教育者的意志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塑造的一门课程。它虽然在传授知识中也说明知识本身的价值与科学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同教师所主张的意识形态的正当性。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以指导革命与建设为己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尽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从来都没有放弃走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努力,它们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千方百计地同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力图主导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影响中国社会的性质,从而对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冲击”[3],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无论在任何时期决不能动摇,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在错综复?s的国内外形势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鉴于此,“基础”课话语体系建设是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建设,能否把握政治性、方向性,关乎“基础”课话语体系建设的成败。

  (二)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增强教师的使命感

  “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及效果与教师息息相关。目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意识缺位是导致教师话语权丧失、扭曲、滥用的主要原因。因此,打造一支具有学术水准与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是“基础”课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是一个既定意识的“传话筒”,更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正如伯金汉姆?罗斯所说:“事实上,教师研究并非专门领域,而是教师教育实践的一种方式和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4]因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了未知数,故只有通过研究才能鉴别教学中的复杂性问题,才能提升实践经验的力量。因此,教学和研究实际上是教师日常工作中缺一不可的两个部分。“基础”课教师应善于总结与把握课程教学规律和教学技能,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通俗易懂、打动人心的话语离不开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与知识储备。教师应通过阅读原著、学习经典等方式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透彻理解其中内涵,并树立捍卫理论话语权的自信,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 “中国奇迹”,用科学的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有力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帮助学生摆脱相关思想困惑。

  (三)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话语共享

  “基础”课作为一项自主教育教学的活动,在具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性话语的同时还拥有一套实践性话语。这就要求该课程应以社会生活为依托,贴近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基础”课话语必须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考虑并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需要是接受的前提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独特的心理状况、喜怒哀乐和兴趣爱好,只有话语内容能为他们解疑释惑,满足他们情感所需、利益所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与关爱,才能触及心灵、引起共鸣,形成独立的人格。与此同时,话语体系应不断创新。实践在发展,理论要创新,每一次理论创新都必然伴随话语体系的创新。互联网时代下,新的话语体系层出不穷。教师若能借鉴其中一些健康、有益的话语形式和内容,用其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政策法规,既把握了政治方向,又符合大学生的话语特点,便于接受教育者的理念。除此之外,当代大学生维权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都很强。他们并非不愿讨论道德、民主、法治等问题,而是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坛教学”的方式阻碍了他们表达内心话语的权利和参与讨论的热情。正因如此,教师应转变教育方式,放下“真理代言人”的姿态,努力创设宽松的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形成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引导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双向互动、互说互听、互相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理性沟通和真诚对话。

“基础”课教学中话语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话语 若干 体系 基础 教学 建设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