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效能的提升论文

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效能的提升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27

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效能的提升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87-02

  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文化惠民不断引向深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在发生着深刻而具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更多地体现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变革和转型的结果是图书馆在不断被 “再造”。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即应运而生。而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切实改变了人们获取资源、发现未知知识的行为方式,也正在从传统的“看、读、听”活动向体验式的“知行合一”的实践转变。如何抓住图书馆新业态发展的契机,在空?g再造与服务效能的提升中实现新时期图书馆的公益价值,供述如下:

  一、“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的内涵与结构

  1.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的内涵体系

  “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基于全新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逻辑,但是它的结构体系与空间模型,绝非是简单机械的事物叠加静态之和,也不仅仅是把图书馆搬到互联网上,而是两个相互关联和重新组织的创新发展的动态主体,具有内涵外延的新质和模式结构的新态。因此,创新、融合、互动、共享、发展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的基本特征。

  2.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结构形态

  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是新生事物,它与传统历史思维模式与实体建筑模式有其本质的区别。它是以互联网思维与逻辑,以空间结构为经纬,将历史与空间相结合,构建出一个宏大包容、跨越时空、结构开放、体制灵活、形态虚拟、内涵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多维立交和谐统一的网络体系,是互联网和图书馆的融合与重构,号称“第三空间”,拥有独特的结构形态和方法。

  3.互动互补共享共荣的空间功能结构

  “互联网”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是一个多功能集合、彼此协调发展的体系。形成互动互补共享共荣的空间功能架构,是产生最大化功效和利益的重要保证。

  3.1功能定位拓展

  传统图书馆功能定位范式是学术、教育与传承。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正在挑战传统功能价值体系,原来有限狭义的功能定位将转化为多元协调发展的功能定位。这不是形式与量级的改变,而是结构与本质的变革。这种认知变化和定位调整主要集中在空间语义上,具有“非工具”性定位特征而体现出空间意义上的逻辑,包括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知识中心、学习中心、服务中心、体验中心、共享中心、创新中心和发展中心。这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趋势。

  3.2功能结构优化

  衡量指标是建立完善互动一体化的空间功能体系。近些年,图书馆在空间功能开发方面不断有新发现和新探索,但系统化构建与互动性建设尚处在一个薄弱阶段。因此,解决功能开发“碎片化”和缺乏互动性的问题,关系到空间再造的根本大局。关键是要加强一体化建设和互动性发展,从而有效推动空间功能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形成互动互补、共享共荣的功能体制机制。这是图书馆空间再造重要的任务。

  二、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提升

  1.影响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因素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是指其履行使命的程度,提升服务效能是对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影响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的四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1)法治环境是形成服务能力的前提,尽快颁布《公共图书馆法》是完善法治环境的首要任务;(2)服务体系是普遍均等服务的载体,总分馆是服务体系中经济高效的组织形式,总分馆布局需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布局;(3)专业策划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职业要求,应体现在设置、宗旨、规划、服务、活动、管理等各方面;(4)科学的管理机制和优质的管理水平,可整合各种资源,使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益相匹配,使服务效能达到最优。以服务效能代替服务效益进行评价,可使评价更全面,也明确了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双向的责任。

  2.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对其服务效能的影响

  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强化社会教育的功能。公共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信息提供和传播知识的重要阵地,在实施社会教育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用户提供一个交流知识的平台,除了能为用户提供会议讲演、手工制作和3D打印等形式多样的服务之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技能培训需求。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有利于吸引不同层次的用户参与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进而提升读者信息素养,强化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

  3.有利于推动图书馆员革新,提升公共图书馆竞争

  公共图书馆引入创客空间可以为用户实际应用知识和技能提供机会,能够为具有创新和经济价值的市场产品开发提供必要的支持。优化图书馆的空间布局、拓展服务类型,是公共图书馆进行创新知识服务方式的内在要求。由于创客空间需要图书馆员等知识工作者具备数字制作技能、信息收集;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确保为不同层次的用户都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知识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会使图书馆员的文化素质与技能面临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员只能通过不断的完善和革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技能、信息素养,才能够满足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发展需求,在为用户提供形式多样的动手制作、知识共享和创建新型图书知识服务的同时,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

  4.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   公共图书馆肩负着促进公众终身学习、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能否提升取决于其提供的设施、资源、服务与用户需求能否实现有效对接,以及公众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范围、程度、效益的最大化?基于此,本文认为公共图书馆利用空间再造增强自身服务效能,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要提升欠发达地区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一是政府须保障运营经费和购书经费;二是政府须适当增加编制,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三是图书馆要开放进取,具备职业精神。

  三、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效能提升的未来趋势

  展望未来,我国图书馆的理念将更加开放、更加平等、更加灵活、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习?T和需求,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会在此理念下产生更多的理论与实践,在未来,图书馆可以兼具档案馆、艺术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展览中心、博物馆、电子资源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功能,最终成为提供电子资源与文献存储利用的信息中心、书刊与档案共同保存中心、文化交流与推广中心、知识学科传播最前沿中心,读者可以进行阅读、查档、休闲中的任意一种活动,使更多人无障碍地接触和获得信息,并借助图书馆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艺术素养及文化素养,对于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而言,可能会呈现以下几种趋势:空间建筑设计方面更多地突出绿色环保理念、自然光设计、循环设计等理念;在空间室内设计中更多地融入读者的反馈及用户体验过程,进一步的突出人性化设计;在空间布局中,利用基于云储存的数据存储方式,科学、合理、创新设计更多的空间用于读者体验区域;会出现智能系统、智能借阅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学习空间、智能体验中心;空间再造的理论研究,会逐步的趋于成熟;图书馆将进一步需要专业美术类、创意类员工,无论是高薪聘请或是内部培养,通过人才模式建立专业优秀员工培养机制;空间设计学科与其他各类学科进一步融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跨思维的新型图书馆管理文化,成为转型期图书馆文化的重要培育理念。在图书馆的功能已经得到部分实现的今天,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不论是图书馆功能的扩展还是因此产生的建筑设计的转型,其内在驱动因素主要在于社会高速发展所产生的新的信息需求以及读者认知水平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要求,随之成为转型的真正内因。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总结和更新新形势下读者的新需求、知识的传播、文化的宣传等诸多因素,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服务,成为知识、文化、信息传播中心。

  在深度信息化的时代,文献信息中心已经不再是图书馆最贴切的功能定位,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的转变和对空间服务需求的加速增长,让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面临着潜在的挑战。只有密切关注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把握行业发展的宏观走向,图书馆才能抓住每一次转变和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期望已从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拓展到数字化支持与空间资源供给。在此之际,引入空间再造正是改善这种供需不平衡局面的一剂良方,空间再造是一个开放式的资源共享中心与服务平台,将以共享、创造和学习为核心的创客文化嵌入到服务理念之中,构建空间再造并开展“创意?创业?创造”服务,这是提高图书馆服务形象和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彰显了图书馆激发用户创新的引领性作用,消弭了资源管理者角色的刻板印象。

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效能的提升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效能 图书馆 图书 服务 空间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