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试论金融脱媒环境下银行业发展及监管策略论文

试论金融脱媒环境下银行业发展及监管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4-04

试论金融脱媒环境下银行业发展及监管策略

  一、金融脱媒现象与表现

  金融脱媒最早发生于上个世纪中期的美国,是指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条件下,市场支付的利率高于银行可支付的利率时,银行存款资金流向收益更高的证券从而限制了银行业务发展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脱媒的概念发生了变迁,一般理解为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具有交易跳过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的特点。金融脱媒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逐利性和追求便利性,从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金融交易的脱媒、理财的脱媒及融资的脱媒。

  (一)货币支付领域

  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逐渐开始改变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方式,而第三方支付则带来了金融支付领域的颠覆。第三方支付业务实质上就是金融业务中的货币资金清算业务。在国内整个货币支付体系中,第三方支付则是整个国家货币支付体系中的有益补充。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1.8万亿元,同比增速46.9%。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网民经常使用的支付方式中,第三方移动支付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占比分别排在第一、二位,??27.1%和25.4%,超过位居第三、四位占比18.3%的网上银行和占比15.8%的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显示出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的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理财产品

  2000年以来,国内银行理财产品蓬勃发展,拓宽了居民的投资渠道,银行理财产品具有门槛不高,收益较稳的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理财以其更加人性化和更加便利的特点,获得了不少网民的热捧。特别是余额宝等金融产品,没有理财资金门槛,收益高于银行同期利率,对银行存款形成了强大的分流作用。

  (三)融资的脱媒

  随着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不断丰富并不断挤压银行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市场。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停留在交易端和负债端,而是拓展到了融资端。借助向与金融机构的不断融合,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出互联网金融模式,成为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从融资模式分析,互联网融资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对比传统的直接融资模式,互联网融资具有信息量大、效率及风险较高等特点。证券直接融资市场具有体量大、历史长、管理较为严格的特点,是传统的直接融资市场;互联网融资平台是新兴的直接融资市场,具有受众面广、管理较为松散的基因,具有草根性,两种方式分别是精英金融和普惠金融的代表。

  二、金融脱媒对经济社会管理及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脱媒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使得银行业明显受到资金脱媒压力,负债超常规增长风光不再,普遍经受存款压力。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难度增加,成为利用其它方式融资的先行者,进一步加剧了金融脱媒效应。

  包括互联网金融等方式在内的金融脱媒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从正外部性来看,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产生规模经济;从负外部性来看,随着市场规模的剧烈扩张,加之监管滞后,市场失灵问题凸显,金融市场的功能可能出现紊乱,金融及经济社会风险增加,众多P2P公司资金链的断裂就是这种问题的现实反应。金融脱媒凸显的问题及影响较为广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金融业监管相对滞后

  结合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经验,金融脱媒及利率市场化等多重因素,将不可避免的促使银行业综合经营发展。就目前我国银行经营模式来看,政策面上是分业经营,但现实中已经在逐步向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银行业通过代理销售理财产品,贵重金属,保险投资以及介入投资银行业务等,不断向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扩张。而我国资本市场和其他金融监管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薄弱区。混业经营趋势下的传统分业监管架构导致监管相对滞后。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现实,但相应的综合监管体制却一直没有启动,各司其责的分业监管,往往出现监管的缺位。相对于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监管制度却往往不是无能为力就是疲于应付,亡羊补牢的措施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损失。

  (二)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负债资金来源受到影响,负债结构呈现出短期化趋势。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大量流往股市、楼市和民间借贷市场,银行吸收存款的功能逐步弱化,随之而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存贷比突破监管要求日益严重。

  2.银行业风险管理日益复杂。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金融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这就对银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3.客户渠道不断消减。商业银行传统的优质大客户贷款被直接融资市场分流,大客户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轻。

  4.利率市场化不断挤压银行业的利润空间。金融脱媒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价格发现功能,而且在互联网金融的推波助澜下不断加剧。互联网金融作为交易平台,资金借方报价,贷方依据对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偏好选择贷款对象,双方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机构不能再依赖央行的基准利率指导,只能主动在市场上寻找利率基准,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5.互联网金融具备相当强的替代能力,进一步加深了金融脱媒现象。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中,具有资金中介的重要特点,而互联网金融使商业银行的中介功能弱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平台,充当资金信息中介,资金供需双方利用平台撮合,融资交易过程由双方参与完成。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等结算服务,挑战传统银行结算业务。

  (三)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不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转型的机遇   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市场对银行传统中介功能提出的挑战,倒逼银行开展业务转型,调整经营策略和模式,挖掘新的业务空间和利润增长点,提供优质的服务。脱媒的校正效应将会减轻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商业银行摆脱对传统收入渠道的依赖,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开源节流,增强非传统业务盈利能力。

  一些研究及目前发展的现实状况表明,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会对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稳定形成一系列冲击,但纯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如不设物理网点的网络银行)无法从根本上取代传统的金融机构与服务。具体来看,金融脱媒带来的积极效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同业业务方面的机遇增加。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同业机构增长也越来越迅速,银行业的业务机会如同业存款、同业托管等也随之增加。

  2.证券质押贷款、并购贷款等新型金融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资金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将有机会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证券承销业务、金融同业公司等提供更多的资金服务。

  通过资产证券化、互换期权、发行债券等工具,银行业可以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补充流动性。

  3.借贷资产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转让。利用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丰富投融资工具,银行业可以摆脱传统信贷业务的桎梏,利用债券、证券等新型资本市场工具满足融资需求及转出信贷资产,优化财务报表和资金来源,改变对存款业务的过度依赖。

  4.拓宽银行业务的客户和渠道。客户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拓宽银行的客户群体。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电商市场规模达22.1万亿美元,2013年到2018年,全球网购人数将增加50%,从10.78亿增加到16.23亿。互联网金融浪潮下,银行传统目标客户群可能发生改变,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能够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金融机构会得到新兴市场和商务人士的青睐。

  此外,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有优势。商业银行认知和诚信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实体银行可建立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传统商业银行除提供存贷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和支付结算通道外,一些特定金融业务需要专业人士经验判断和操作,信息技术无法完全替代。

  三、银行业应主动迎接金融脱媒的调整与挑战

  随着科技及社会的加速变革,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国际局势及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金融脱媒态势加剧,对银行业产生较大冲击,须正确应对,因势利导,顺应金融脱媒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将加速金融交易的脱媒,并对现行的法律与监管框架提出挑战。

  (一)建议监管机构对金融脱媒采取的对策

  金融脱媒是经济金融发展过程必然现象,是资源配置追求效率的必然要求,对宏观经济调控、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企业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监管机构及市场参与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预判,科学规划,才能趋利避害,获得最大效益。我们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应对脱媒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一是有效的统计、监测和监控。准确的判断来自于准确的数据,准确统计预测表内外业务对社会融资总量和货币供应的影响规模,提高顶层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关注银行业表外业务,控制银行业表内外资产的整体杠杆率,避免过度创新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强化对风险源头的预测、预判和防范。

  二是高度关注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风险。国内金融已经显现混业经营趋势,金融监管体系亟需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同时平衡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

  三是加强协调机制,实现金融监管全面覆盖,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金融监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赋予央行更大的系统性监管职能,建立央行主导下的常设金融监管协调架构。建立并完善跨界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标准和规范,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业务统一监管标准。

  (二)银行业应对金融脱媒的几个策略

  金融脱媒仍将进一步深化,银行业需要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和模式,加强业务创新,提升服务能力,降低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多方面开拓发展途径。

  1.建立健全金融脱媒环境下的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好管理机制和人力资源两大关键问题。使经营机构的体制和机制能更好地适应金融脱媒背景下转型要求,打造一支能适应金融脱媒市场环境的人才队伍。

  2.调整现有客户结构,在巩固大型客户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信贷集中度高企时虽然能带来较高利润,一旦该行业或大企业信贷萎缩,将产生较大不利影响。结合国际经验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分析,信贷投入最终以广泛分布在中小企业和个人零售客户为主,这样的均衡结构有利于稳定的利润形成和降低风险。国内银行业要逐步加??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的基础夯实,而对大型企业则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发展投行机创新业务的力度。

  3.大力推动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长期以来,国内银行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张实现增长,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

  国内银行盈利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优质和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特别是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产品。因此,产品问题实质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向客户群体提供无差异产品,转到精益价值分析提供差异化产品,为客户提升服务体验和效益,为银行带来更高利润,是中国银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强化管理、巩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同时,加大创新力度,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提高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冲击,才能获得新发展。利用大数据及积累的客户资源,深入分析客户行为,创造客户需求,展开精准营销,分别实现银行与客户的效益最大化。

  4.全面提高全流程的风险管控能力。新的金融市场环境要求银行业须全流程的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不断用更新的管理体制、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在风险识别、监测、度量、缓释和化解等方面不断创新,持续的、动态的提高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有效应对金融脱媒的不利影响,实现高效运营与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统一。

试论金融脱媒环境下银行业发展及监管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银行业 监管 策略 环境 银行 金融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