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从朱一龙与“镇魂女孩”的互动模式看准社会交往新变化论文

从朱一龙与“镇魂女孩”的互动模式看准社会交往新变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9-24

从朱一龙与“镇魂女孩”的互动模式看准社会交往新变化

  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章标识码A

  一、背景与目的

  《镇魂》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网络连续剧,于2018年6月13日在优酷视频独播。截至2018年7月5日,优酷平台总播放数已近14亿, “剧版镇魂”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56亿。作为主演之一的朱一龙在短短两周内就拥有了极高的热度,并于6月28日发布的“艺人新媒体排行榜”中取得第一名的位置。

  随着网剧的热播,《镇魂》的忠诚观众开始将自己命名为“镇魂女孩”,形成了具有组织化特征的粉丝团体。线上成立专门的反黑组粉丝站,有计划地为网剧和主演刷话题热度;线下多次组织接机、捐款、庆生会等应援活动,甚至为主演朱一龙发起筹款,集资开启后不到20分钟就收到近50万的应援款,以致紧急关闭捐款通道。

  朱一龙人气的快速上涨固然与网剧爆红和原著IP的自带流量有关,同时,他与粉丝间密切的交流互动也大大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增加了粉丝的粘性和忠诚度。本篇论文拟以准社会交往理论为基础,分析《镇魂》主演朱一龙在扩大交往效果过程中的具体行为,由此归纳出互联网时代准社会交往的强大作用及新变化,并反思趋于“狂热”的准社会交往下受众和媒介人物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1)“镇魂女孩”

  即喜爱网剧《镇魂》的观众对自己的称呼。 “镇魂女孩”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群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2)互动模式

  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在朱一龙与“镇魂女孩”的互动交往中,形成了一个以朱一龙为中心的庞大信息网络,并不断生成更强烈的磁场。

  (3)准社会交往

  准社会交往即受众对媒介人物(如主持人、电视角色等)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依恋,并由此发展出的一种基于“想象”的人际关系,其特点是单向性。[1]

  三、具体分析

  准社会交往包括三种受众与媒介角色间的关系模式。第一种是受众与媒介角色之间认知反应,如认同; 第二种是受众与媒介角色之间情感反应,如亲和力、移情; 第三种是受众对媒介角色的交往动机,如卷入和专注。[2]接下来将从认知、情感和动机三个维度出发,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1)价值认同层面的满足。

  媒介人物与受众价值观念的贴近或相同可以强化准社会交往中自身的吸引力。朱一龙一度被定义为“佛系偶像”,演戏多年却成名较晚,不抢夺资源,不炒作话题,与当今人人自称“佛系青年”的网络潮流相契合。同时,对于处在“弱势地位”的偶像,粉丝更容易激发出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以极高的行动力为朱一龙捐款、刷热搜。这种时间和金钱的投入也使粉丝获得了自我价值满足的心理感受。

  (2)情感需求层面的满足。

  朱一龙在与粉丝交流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营造“接地气”的氛围,展现亲和力。譬如高频率地使用粉丝话语方式,如“镇魂女孩,佩服”、“今天吃芒果的时候有种很残忍的感觉”(粉丝说另一主演长得很像芒果),此外还经常运用使用承诺式对话形式,如“答应的自拍”、“说好的福利”,为网络另一端的粉丝制造出亲切交谈的氛围。同时朱一龙还大量使用甚至自己创作《镇魂》表情包,和另一主演互发“黑照”,消除了作为明星的距离感,与受众建立了更加亲密的共同话题。

  (3)参与动机层面的满足。

  受众在参与准社会交往的?^程中会存在不同动机。《镇魂》受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原版小说的读者或“耽美爱好者”,大多带着对虚拟角色的预设框架参与进准社会交往之中。而朱一龙在微博中也很注重与另外一位主演白宇的互动:如公开二人私下表情包斗图的截图,在微博评论互相“拌嘴”,互相“@”对方微博,线下活动中也时常剧中人设形式登场,满足了受众对影视剧中人物关系的现实代入感。

  四、总结

  从互联网平台准社会交往发展的新趋势看来,新媒介的渗透对受众和社会交往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社交网站的“受众”演变为更加主动的“用户”,既拓展了用户的行为模式,也为准社会交往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同时,在娱乐功能越发强大的网络空间中,准社会交往的生成原因也更倾向于个人喜好与吸引力的凝聚,而多于孤独和缺陷。[3]

  此外,由于互联网信息双向流通的特性,最初的单向性特点存在被消减的可能。互联网平台上的公众人物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准社会交往进行运营以获得经济效益。然而在追求强大流量和商业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互联网环境下准社会交往带来的问题。

  从受众方面看来,应当警惕准社会交往中的过激行为。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与媒介人物见面、聊天、通话的成本大大降低,这种日益明显的“真实性”让部分受众对媒介人物投入了过多的情感和经历,甚至区分不了现实世界和网络空间;从媒介人物的角度看来,应当减少晕轮效应(即潜在地认为外表有魅力的人社会适应性必好)带来的认知偏误。[4]作为公众人物,不应过度依赖人设、拔高自身形象,只有提升自己在行业中的专业能力和作品质量,才能够真正增强核心竞争力,获取更好的受众反馈。

从朱一龙与“镇魂女孩”的互动模式看准社会交往新变化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交往 变化 模式 女孩 社会 朱一龙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