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论文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3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

  

  中国自古就有旅游审美的传统,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中国是旅游古国,曾有周穆王西游的记载。春秋时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南朝梁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可见,旅游审美古已有之。

  那么旅游审美活动是怎么产生的呢?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似本能的需要:一是沿着生物系谱上升而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随生物的进化而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它们一个比一个层次更高。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将其组成了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们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为了身体健康的需要、为了获得知识的需要、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等。需要是前提,在旅游活动中旅客希望满足的需要一般有以下方面:

  第一,审美怡情的需要。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是多方面的,但实践证明,审美需要是诸多需要中的优势需要,爱美是人之天性,所以,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主要时间都是用来鉴赏各种美的事物,如美的自然、美的艺术、美的社会事物和社会文化等。尤其生活节律日渐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经过一番紧张的工作之后,总是希望避开杂乱,到优美的环境中去获得放松。

  第二,拓展知识见闻,避常求变的需要。旅游者出去旅游还有一种增长知识见闻的需要。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的本能就喜欢变化,不喜欢单调,需要丰富多彩的客观刺激。人虽然都希望有安定的生活,但又厌烦一平如水、周而复始的烦燥日子。所以,人总是设法投入各种活动情境以做调节,从中得到刺激和乐趣。

  第三,社会交往的需要。旅游者为了探亲访友、寻根问祖、结识新朋友而进行的旅游,就是社会交往需要的体现。个人、团体以至政府间的访问、公事往来、文化技术交流活动等,也都包括这种社会交往需要的成分。

  其中,审美需要是旅游中第一位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在现代社会里,这种人类的审美需要为什么会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的审美需要?因为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大多数游客到大自然中去,并非为了学习地理地质学等自然科学的指示,而是为了去体味大自然的美好,去获取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等种种感受。同样,多数游客到有历史遗迹的地方,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等处去旅游,并非是为了研究历史,而是为了让历史古迹唤起他们心中崇高、伟大、悲壮等各种情感,使他们自己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美与深邃。人们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绝大多数也并非是为了研究那里的人文民俗,而是为了体验一下,以获得奇特、新鲜等的感受。不论是去欣赏自然、艺术美、或社会美,其终极目的是求得自己情感的愉悦和满足。事实上,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也不管人们所抱旅游的直接目的怎样不同,在旅游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而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就是人们的必经行为和必然效果。所以,审美也必然成为游客普遍的共同的目的、行为和效应。

  李泽厚曾将人的审美体验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等三个层次,这也大致体现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需求。旅游者的审美需要首先表现为旅游者在游览中对获得悦耳悦目的感官享受的需求。看了美的事物觉得好看,听了美的声音觉得好听,这种“好看”、“好听”都是一种情感愉悦状态,即一种美感。人最简单的审美反映,就是对象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因此,耳目愉悦既是一种感官刺激状态,又是一种由大脑做出反映的心理活动状态。李泽厚认为,人的感官是容易疲劳的。新的刺激使感知得到延长,甚至紧张,从而使知觉专注于对象,不至于因习以为常而视而不见,这样也才能不断地得到满足。如旅游者登上泰山,观日出,看黄河金带,受万山罗拜,会感到超尘脱俗,心中除却一切烦扰。进入林海,吸清新空气,观参天古木,听泉声鸟语,嗅扑鼻花香,会感到周身通畅。再如初游桂林的旅游者,尽管这石林奇景会给人一种陌生感,但当环顾四周自然形象与田园景观符合形式美规律的和谐组合;看到适应人的视觉生理的、以绿色为主的自然色调,呼吸着富含负离子的清新空气,嗅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听到林间百鸟的鸣嗽或壮族姑娘的一曲清歌,也许根本不晓其歌词与表现主题,会不自觉地陶醉其中,在生理舒适与情感愉快的交融统一中进入“悦耳悦目”的审美境界,获得初级的审美享受。诸如此类,都是耳目愉悦。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也是旅游者最普遍最基本的审美需要。

  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行为更多地指向旅游活动,还有人的更丰富的心灵、情感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即悦心悦意的审美需要。在工业化时代,社会分工把每一个个体固定在各自的行业、岗位和生态环境中,在流水线、电脑前,孤立地从事着重复而单调的工作;消费至上的价值观,人们不断升级的功利欲望和对成功的渴慕,使人身心疲惫,精神世界变得狭隘、局促、贫乏甚至扭曲;而且,人的生活在技术所建构的人造世界,日益远离大自然。所以,当代人需要在旅游中去体验和获得精神的自由,情感解放,心灵振奋,恢复人性的和谐和亲近大自然。

  悦心悦意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是因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愉悦,属于人类的一种高级而又高尚的精神活动,并且同悦耳悦目的感性快适相比,它具有相对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如游太白山归来,最先由景物所激发起的那种直觉性感官享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但悦心悦意这种较深层次的美感,即那种使你心绪豁然开朗,情感得以升华、精神为之昂奋的喜悦感,会在漫长的一生中打下相对牢固的印记,产生比较长久的影响。这也正是人们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所向往和追求的。

  在当代众多的文化消费方式中,人们追求旅游审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旅游审美可以满足人对更自由超越的形而上审美境界的领悟和体验。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点,就在于人能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又不断超出物质利益去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旅游中悦神悦志的审美需要就体现在人们这种精神性追求。在整个旅游审美心理活动中,旅游者在“耳目”和“心意”的愉悦中会获得某种直觉感受和审美领悟,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审美需要的终结,它还会继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进一步达到悦神悦志的精神升华的境界。所谓悦神悦志的精神升华,是指主体在观照审美对象时,经过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精神意志上的完善、飞跃和升华。这是一种高级而深刻的心理活动成果的体现。一般来讲,这种悦志悦神的审美需要,在我国常常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如当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登上泰山绝顶,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浩然气概会在心头油然升起。一时间,什么人间的纷扰烦恼,个人私利统统被抛诸脑后。

  旅游活动作为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还反映了现代人对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就其本质讲,是一种特殊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人本身要审美化,人的生活也要审美化。人乐于选择走出家门和单位,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去观察和体验大自然、风景名胜和社会的人情、伦理、道德、民风与生活,换一种方式生活。因此,旅游审美需要日益成为人们自觉地追求。

  综上所述,旅游正是能够满足大众感官享受、情感愉悦、心灵自由、精神超越、生活审美化等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成为愈来愈普及的大众审美文化活动。无论是姿态各异、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观;还是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他们同时都是美的对象,所以旅游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它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一体,熔优美、崇高、喜悦、悲壮、秀丽、雄奇、优雅为一炉,能够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各种审美需要。马克思认为,需要构成一切社会活动观念上的内在动力。旅游的动力正是基于人的这种缺乏性需要和审美需要。二者既相容又互补。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在旅游活动中,审美需要事实上始终贯穿交织在人的缺乏性需要中;所谓互补性,是指旅游的缺乏性需要与审美需要的互相弥补。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审美需要作为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处于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因此,旅游的审美需要是对缺乏性需要的超越,又因为人的需要始终在匾乏与充实之间交替循环,所以二者互相弥补共同构成人类旅游的动力。

旅游活动的审美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旅游活动 审美 活动 旅游
最新旅游管理论文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策略研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河市为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研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度与评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品开发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热门旅游管理论文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
我国导游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
旅游资源的市场策略探析
试论江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