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试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种力量论文

试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种力量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试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种力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2-0064-04

  

  如何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这是“05新方案”实施的落脚点和目的所在,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具有实效性的最佳标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该具有如下四种力量:

  

  一、真理的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在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到现在都被一些人当作仅是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其根本原因,就是课堂教学缺乏真理的力量而变成了政治的说教,从而导致学生本能的拒斥与远离。

  客观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不容否认的意识形态的特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其学说本身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它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这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能不受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制约,同时也不能不受反映者主观素质的影响。哲学社会科学从总体上、本质上是属于一定的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它直接或间接地受着阶级利益的影响。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规律。”对此,教师无须讳言,如果那样,不仅只是回避问题,也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更是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质的规定性。但教师却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意识形态性而否定它所包含的真理性,或者只强调其意识形态性而遮蔽科学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除了它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外,更主要地在于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揭示,这才是马克思主义从产生直至今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具有真理的力量,第一,要求教师辩证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在意识形态性方面,着重价值引领;在科学性方面,凸显规律揭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自觉依据“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的定义,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何是一个符合社会客观存在和指明人类发展方向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有效消除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只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偏见,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要求教师辩证处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避免两种错误:一是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将马克思主义当作绝对真理,得出“唯有马克思”的结论。二是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将马克思主义当作相对真理,得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结论,这两种错误的原因皆在于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或用绝对性封闭与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或用相对性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皆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使得马克思主义变成无法解释当今现实的僵死的教条,从而降低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第三,要求教师辩证处理灌输与内化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却不是强制接受,而是重在说服、启发与引导。因为真理是不惧任何权威的,因而要求教师在传递真理时,不能以强制方式让学生接受,而是“以理服人”,必须摆事实讲道理,“要充分运用真理的力量,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讲得让学生信服,从而让大学生从内心相信并接受真理。”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讲为什么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问题时,就要把它放到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境遇中,用分析与事实说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契合历史发展需要与中国人民自觉选择的辩证统一。

  

  二、逻辑的力量

  

  为什么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什么价值,学不到什么东西,其根本原因就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水平没具有逻辑的力量,只给了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没有给学生以批判的武器。

  不可否认,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的确存在着与中学政治课某些内容相重合的部分,但大学教师却要自觉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是一个富有思想内涵理论素养的体系,它即使与中学内容有所重复,也应在相同问题上讲出新意与深度;它不是简单讲故事、举事例,而是要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内核;它不能只授人以“鱼”,而是追求授人以“渔”。因为在当今变化发展的时代,知识信息量巨大,知识更新飞快,再好的储存器、再好的记忆力面对知识的飞速更新也是无济于事,把握逻辑、学会思考、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因而课堂教学必须呈现思想的内在魅力,引导学生从接受结论到学会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具有逻辑的力量,第一,要求教师具有把握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发展脉络与思想精髓的能力。因为整体框架实际上从横向维度展示着一门课程的整体风貌,而发展脉络则是从纵向维度体现出教材内容的发展理路,只有把握主轴,才能保证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连贯发展。理论精髓则是在基于对整体框架和发展脉络的双向把握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要义的凝聚,只有把握主旨,才能使教学体系具有思想的灵魂统领。在此基础上,整个教学内容才能富有逻辑、突出重点与条理清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为例,其课程的整体框架是由内在关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相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唯物史观的典型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归宿或落脚点,三个构成部分成为不可分割的“一整块钢铁”,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风貌。其课程的发展脉络则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的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它是贯穿三部分的主轴,而课程的精髓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以往学说最显著不同的实践性的特质,“原理”可以说是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一劳动一斗争分别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基石,建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包括人的自然的解放、人的经济的解放和人的政治的解放的理想与奋斗。这样,整个教学体系就以“人类的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主轴从纵向厘清了“原理”课程的中心线索,又以实践一劳动一斗争为基石从横向展开了“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的授课,通过纵横交错与点面结合,从而实现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的有机统一,实现“原理”课程教学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第二,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追问、反思与批判的精神。如在教授哲学基本问题时,就可以采用问题层层追问和思考逐渐递进的方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是如何表述的?问题二:哲学基本问题能够简单地、 直接地归结为或等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吗?问题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是以什么方式开始萌芽的?为什么恩格斯说灵魂不死的观念在那个阶段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你如何看待灵魂不死?问题四: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中世纪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什么叫唯名论和唯实论?问题五:为什么说哲学基本问题只是在近代哲学中才被十分清楚地提出来了?问题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克服近代哲学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探讨上的局限性的?这样,既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对哲学基本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又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得不跟老师一起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学会追问、学会反思、学会探求。

  第三,要求教师着重训练学生从前提到结论发现内在关联与逻辑演绎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找出连接前提到结论的关键中介点,展示演绎的过程,如在讲述资本主义发展何以到全球化的过程中,就可以从资本主义追逐利润出发,通过地方市场一世界市场一世界历史一全球化的内在关联,解释全球化形成的原因与机制。课堂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思考和训练过程中,才能改变学生忽略过程,只记结论,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既能够知其所以然,又能培养思考的内功,实现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统一,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艺术的力量

  

  为什么有些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道理没错,但就是听不下去,其根本原因就是有些课堂授课缺乏教学的艺术,讲课味同嚼蜡,了无生机,激发不了学生听课的热情与兴趣,从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坦率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和专业课程相比,大多数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对课程的抵触心理普遍存在,他们往往抱着先入为主的看法,带着听听看,好听就听,不好听就看事先已带的其他书的想法来上课的。所以,对于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而言,要面对的挑战在一定意义上远甚于专业课的教师,因为一个专业课的教师即使课上得不好,学生至多怀疑其教师没有水平,但却不会怀疑这门科的存在价值和学术性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却不然,如果教师上不好课程,学生不仅质疑教师的能力与水平,而且常常否定这门课的存在价值。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更需要教学的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吸引力是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相信我们讲的道理,就要求教师在吃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讲课艺术,以高超的讲课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具有艺术的力量,第一,教学的开端要引人入胜。课程的第一堂课要讲得精彩,它往往是改变学生对这门课的抵触心态,激发学生对课程兴趣的关键一步,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就“原理”课来说,很多学生在没有上课之前,就对这门课的学习抱着无奈的心态和错误的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空洞的说教等。所以,在第一堂课可以有意识的围绕着“哲学只是少数人才能学习”、“哲学家不是天才就是疯子”、“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说教”等来自学生的偏见或误解,有的放矢展开教学,因为这些偏见,许多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以,他们听得非常认真,并且往往自我对照,听课的热情与兴趣就被有效地激发起来了,接着再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如运用哲学家的名言说明哲学的魅力,运用“没有马克思会怎么样的假设”思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等,消除他们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也让他们明白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从而带着无偏见的心灵和积极的心态走进课堂。而在其后每一专题的教学中,也要力求课堂开端便吸引眼球和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课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如在讲否定之否定原理时,便借用当时报纸上登载的“奥巴马登长城叹历史沧桑”的报道,引出对传统文化问题的思考。

  第二,教学的深浅要把握恰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自觉认识到作为教学活动对象的学生,他们的知识背景与思维水平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接受与课堂的效果。因而,教师在了解学生现有能力与水平的基础上,需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给予学生学习以挑战,学生听课的兴趣也就无法调动。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太多,讲述的内容太过深奥难懂,给予学生的挑战太强,以他们的能力不足与应对,如把“原理”上成与哲学系专业课那样,这样的教学也同样是无效果和无意义的。同时,教学的表达也要深入浅出,“鲜活而不苍白,生动而不呆板,亲切而不生硬,从而引发深入思考。”

  第三,教学的方式要灵活多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恰当转换。如在讲授比较深奥的理论问题时,则以教师循循善诱的授课为主;而在讲到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问题时,则以学生讨论方式为主,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互动与思想碰撞。在抽象的内容可以运用图片时,不妨适应当今传媒表达具象化的特点,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在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讲述中,也可以通过与之相关的视频,配合教学,通过画面,加深印象。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因其恰当与灵便的教学艺术,才具有了吸引力。

  

  四、情感的力量

  

  为什么有的教师上完课后,学生给予课堂的评价是“心灵的洗礼”,这是因为课堂教学具有情感的力量,直抵学生心灵深处,引发了学生情感的认同,从而使他们从内心真正喜欢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这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的储存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教育从最本真的意义而言,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言“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除了要用理论的深刻去引导学生外,还需要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动心灵,充分发挥在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情感所承担的“催化剂”与“调节器”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具有情感的力量,第一,要求教师把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思想与生命的成长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目的。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成长非常关键的时期,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课程中担负着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使命,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德行与智性的成长。因而,教师既要对教学与其生命存在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只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作一种职业或一种工作任务的话,那么其行为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任务的完成,何以打动心灵、直抵生命;如果一个连自己的教学都不热爱的教师,课堂又何以具有感动生命、引导意义的力量与实效。一个不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教师,又何以成为一个好老师;一个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师,又何以传道育人;只有理解学生的困惑,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契合学生的真正需要,教师才能帮助学生“成其为人”。

  第二,要求教师除了拥有良好的理论功底外,还需具有人格的魅力,言传身教,要让学生觉得可以信任,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教师具有关爱之心,关爱每一个生命;具有信任之心,信任每一个心灵;具有平等之心,善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发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感觉;要引导学生向善而行;要教会学生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教师要学会宽容,允许学生犯错与改正;要学会耐心,认真解答问题与困惑;要学会分享,分担痛苦与喜悦;要学会感恩,感谢生活与他人;要学会奉献,服务社会与国家;要学会等待,等待生命的成长与绽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心灵的洗礼与思想的享受。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真正具有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艺术的力量与情感的力量,且四种力量合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的日子才会为期不远,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重而道远。

  

试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种力量

论文搜索
关键字:理论课 实效性 实效 思想政治 力量 理论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