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论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价值维度*论文

论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价值维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论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价值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1-0100-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视野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空间,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作为一种价值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有效性不是静止的,而是各个要素在各个阶段有效性的有机统一和可持续提升。笔者曾撰文指出:以往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存在的主要不足是缺乏整体性意识,研究成果的完整性、操作性、应用性相对欠缺,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视野中观照和提升。[1]本文试就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价值维度发表一点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整体性建设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增设以来,一些著名学者坚持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问题,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也形成了一些相对一致的看法。张雷声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所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为基础,“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它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论”,[2]是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同样,整体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最本质特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5年12月23日印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3](P470)该文件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8年4月2日印发的《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六个二级学科从不同侧面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结构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时,六个二级学科之间又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与具体的结合、历史与时代的结合、世界与民族的结合、国外与国内的结合。[4]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其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每个二级学科来看,任何一个二级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都具有整体性的要求,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精神和理论内涵的前提下所进行的不同侧面的阐发,而不是分三个组成部分来研究的,也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要求来发展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3](P477)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特点和规律等角度体现了整体性研究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取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们的思想实际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是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等的探索、归纳和宣传。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共同具有的学科内涵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学“实际上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5]是马克思主义整体视域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实践模式的建构必须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视野中,就是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间的建设关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含的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建设关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之间的建设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之间的建设关系等。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实践活动才会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才会有坚实的学科依托、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这也是建设好这一学科的最重要的方法论 原则。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整体性建设的逻辑要求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的,六个二级学科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载体,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涵盖了整体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6]“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着力揭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要求来发展。理论基础是否坚实、科学、正确,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顺利建立和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在学科发展中尽管应当吸取和借鉴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必须坚持以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也就是要求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极具应用性、综合性特点,作为一门应用性、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其固有的研究领域,包括其本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发展研究、现实问题研究等。同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一样,这种研究也是一种整体性研究,这一学科的建设也是整体性的建设。缘于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寄托的期望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极大地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想内容,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

  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要求把作为认识对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整体来把握。作为认识对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有效性是具有整体性的有机存在,它是客观的又是相对的。研究这一课题,既要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要素的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总画面”、“总联系”,又要把握有效性的各个要素及其在“总联系中的地位”,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有效性“总画面的一般性质”。作为认识对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有效性又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整体与发展变化中的历史整体的有机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个要素的有效性,也不是各个要素有效性的简单相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有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有效性不是静态有效,也不是各个阶段有效性的简单叠加,而是各个要素在各个阶段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是整体有效性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升。这就是说,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必须考察整体有效性问题,要从有效性不同要素相互关联的特性入手,通过分析和把握有效性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实现对整体有效性的具体的、历史的把握。持这样的方法和态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客观存在,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为指导,对一切种类和类型的方法要有整体性视野,形成一种方法论的整体性。[7]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全面提升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具有怎样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也是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首要问题。对大学生具有怎样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回答有一个不断提高和进步的过程。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忽视或轻视其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方面的功效;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纪律意识、集体意识的培养,忽视或轻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个人的自然属性发展和精神价值构建中的导向作用。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发生着转变,逐步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相契合,并逐渐呈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并重、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并存、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协调发展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整体性理论(包括存在论、本质论和发展论)来解读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应有之义。作为自然人,人有生存及与之相应的基本需求,自然性是人性的生物性基础,它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的人性前提;作为社会人,人有社会交往和实现人的社会本质的基本需求,社会性是人性中最本质的属性,它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的人性基础;作为精神人,人有精神归宿与精神提升的需求,精神性基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又高于这两种属性,构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具发展性的人性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和生态的人学价值,从一定意义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发展的理论讲得最多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看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剥削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人为地扩大和强化了分工,并使分工带来了对立的性质,造成了“一个阶级被排斥于发展之外”和“把这个阶级排斥于发展之外的阶级本身的发展也是片面”的现实,使劳动者“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8](P399)“由于劳动被分割,人也被分割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9](P642)随着大机器的使用,“过去是终身专门使用一种局部工具,现在是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8](P462)因而使人的片面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片面性、工具性和有限性的基础上,阐明了人的发展的具体内涵,即指人的能力、社会关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而不是单项发展、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0](P123)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人的自由发展更为本质、更为重要,他们心目中的未来理想社会,就是要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发展。恩格斯给自由下了一个定义性的判断,他认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9](P456)因此,自由的根本标志是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并以这种认识为根据,合乎目的地支配对象物,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经常把“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称之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自由发展,必须是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必须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他在《资本论》中就明言直说:未来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显然,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既应该是“全面”的,又应该是“自由的”,即“全面而自由”的。

  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具有整体性的客观存在,其发展理应是“全面而自由”的。说“全面发展”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既包含认知、体验、实践、自我教育等能力要素,又包括知、情、意、行等个性要素,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社会关系要素,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说“自由发展”是指合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效性,就是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亦即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个性素质、社会关系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提升,既要满足社会对培养人才的目的,又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实现“合目的性”、“合需要性”、“合发展性”的有机统一。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11]2010年5月29日,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12]这都要求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察要具有整体性视野,只有这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才会科学有效。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活动的客观要求

  实实在在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环节。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而言,经历30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日渐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日渐生动活泼,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日渐贴近实际,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什么依然不太理想?这一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所考问的另一个问题是,怎样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具有整体性的有机存在,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是具有整体性的有机存在。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存在整体性缺失的不足,突出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两支队伍“两张皮”,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活动“两个课堂”相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缺乏衔接,各种教育资源缺乏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运行存在功利化、游离化、智育化、强制化、形式化等倾向。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其运作机制缺乏整体性建构,活动缺乏整体性安排,功能缺乏整体性发挥。因此,需要在整体性视野中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效性实践体系,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以整体性视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效性进行双重建构:一是整体功能建构,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结果的整体功能或功效建构;二是整体机制建构,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机制建构。[13]前者的建构重在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的有效性,后者的建构重在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及其全面、协调、可持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整体功能建构,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一般理论和整体性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人类认识的规律,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系统、途径体系、担当体系、环境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统筹考虑,实现各部分之间本然的有机联系,以发挥整体功能。这一模式涵盖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和相互作用过程,它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构成要素的整体建构,又是诸要素协同发挥作用形成合力机制的整体建构,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整体模式。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运行机制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文件,特别是中央16号文件,为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当前迫切需要在运行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创新。这些机制包括: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确保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的要求进行科学决策和协调,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将各种看似不同的教育主体整合为实践活动的整体主体,明确各担当主体功能之间的互动与互补关系,实现各类型担当主体功能的整体发挥;和谐适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包括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硬件建设、舆论环境等方面提供相应保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有效性内涵与评价指标的内在一致性,避免在评估实践中出现评价结果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信息收集、反馈和纠错功能,从而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论整体性视野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价值维度*

论文搜索
关键字:维度 整体性 思想政治 视野 有效性 整体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