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论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疏导与教育论文

论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疏导与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论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疏导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9-0102-04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的稳定对创建和谐社会、推进高校教育改革顺利进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同样存在着新旧管理体制交替更新、价值取向多元化、生存生活和发展需求多样化等问题,这些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方面的不适应,因此,在大学生中发生群体行为是不可回避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矛盾都是可以转化的,大学生的群体事件也是可以避免的。

  

  一、大学生群体行为的产生及表现特征

  

  大学生群体主要是指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由于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临时或短时间聚集在一起能够进行面对面互动的学生群体。有群体就会有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传统的集群行为的形式之一。“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变成了群体这个事实,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个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若不是群体形成,有些闪念和感情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产生,或不可能变为行动。”大学生群体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某种情绪需要宣泄或者是感到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为了改变自身状况,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努力。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行为方式。通常我们把大学生的群体行为分为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和偶发性群体行为。有组织的群体行为是指大学生某些社团组织成员因某种事件所引发的群体行为。近些年来,除传统的学生社团外,高校大学生群体组织发展非常快,各个群体组织的学生人数很不均衡,形成因素较多。比较有特点的主要有这样几种:一种是因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如对某种体育项目的共同爱好而组成的协会,包括各种球类协会、球迷协会等。这些群体的组织比较松散,成员行动自由,没有特殊事件(如球赛等)或特定的场所,其群体活动不会构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另外一种是因为共同的地域、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组成的群体组织,近几年来高校中比较多地出现了以地域为界线为标志的同乡会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这些群体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将会员聚集在一起,组织一种或几种围绕一个中心的活动,通过活动为会员表达或释放感情、交流信息、宣泄情绪提供机会,活动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满足其成员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从而消除由于环境的变化或人际关系不良所造成的孤独与寂寞。随着多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成熟,他们会逐渐适应学校生活而减少参与这类活动。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学生偶发性群体行为。大学生不是孤立的,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问题往往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大学生群体行为非常容易引发其他问题或事件,对此不能掉以轻心。这类群体行为的发生诱因往往比较复杂,为了方便研究我们也将其进行梳理。一类为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激情所引发的大学生群体行为。这是青年学生最具积极性表现的一种群体行为,例如北京奥运会、中国人首次太空之旅成功、嫦娥奔月工程等等,青年学生自发地走上街头或者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庆祝活动。这类群体活动往往是学生高昂的爱国情绪与学校积极组织的有机结合,所以其正面的教育作用和积极影响都是值得肯定的。在这类活动中也不乏涉外性群体行为。这类群体行为多因青年学生的爱国之心或基于某种愤慨情绪,采取集体示威游行,甚至攻击外国使领馆的行为。涉外性青年学生群体行为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大,也极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声援。这类群体行为一般都有明确的行为指向目标,规模也比较大,持续的时间较长。但是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引导下能够妥善结束,不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另一类是指在校园里由于某个矛盾冲突所引发的群体行为。它常常是因为学校或有关管理部门处理某一件事情不当而与学生发生误会,或者是某种管理行为侵犯或影响了部分学生的权益,而在一段时间里没有给予学生合理的解决或答复的情况下而发生的。这类群体行为基本上表现出时间上的突然性,事态变化的迅速性,影响的延续性等特点,往往成为一段时间里校园舆论的焦点,如不及时解决问题,不仅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信誉,如果时间过长,事态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就会因此引发其他事件。这类事件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中而迅速向社会传播,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二、大学生群体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群体行为对他们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从正面看,积极的群体行为会大大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态度。但是,有些群体行为对学生却会造成负面影响,激化学生对社会或学校的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学校的稳定,干扰正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大学生群体的构成相对稳定,群体意识鲜明,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群体目标,为群体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大学生群体的稳定既有时间延续上的稳定,也有内部成员构成等方面的稳定。首先从空间而言,大学生集体生活时间相对较长,接触频率高,互相影响较大是其群体意识鲜明的重要因素,社会上的任何群体都不可能具备这个条件。多数大学生一般要在一起生活学习、活动娱乐四年或更长的时间,其间有说不清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生活摩擦、行为互动。从学校、专业院系、社团组织到班级、宿舍,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处处在群体之中或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这就使大学生非常清楚地意识到群体在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对自己的接受程度,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生活氛围等诸多问题非常关注。处在同一群体的大学生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共同的群体目标,他们会根据群体的需要自觉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群体需要,寻求心理平衡和归属。其次,由于人数较多和相对较长的群体生活需要,大学生还组成了不同的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结构稳定,内部分工明确,各种组织的活动都有自己的方式和内容,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需要及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参加不同的社团组织,这使大学生又组成了不同的群体,结识了新的群体成员,扩大了交往范围。近些年来,高校解放思想,鼓励大学生创建有特色的社团,在社团组织活动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大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的政治生活、学习生活、业余生活中 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群体中,感受着群体存在的氛围。周围人在思想意识、情感情绪上的互相影响,为他们群体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学校不仅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了场所,而且教室、体育馆、操场等空间场地随处可见,这都为学生的群体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往往也成为突发性学生群体行为出现的场所。

  2、情感上的共鸣,情绪的不稳定是大学生群体行为产生的主要心理因素。比较稳定性的群体生活会形成一种氛围,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以群体为准则进行认知判断,选择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自觉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以便使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得到满足。同样,如果群体中的成员出现了问题或提出某种建议也极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例如,某个同学有病在医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或治疗就会引发全班学生的同情和愤怒情绪,甚至引起过激行为。大学生一般处在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波动起伏很大,容易受到暗示并且倾向从众。情绪因素引发青年群体行为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形成共同的信念(如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感想(热爱祖国),产生普遍的情绪。青年学生往往会采取集会、游行等群体行为的方式共同抒发情绪,激发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即社会结构性压力,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学校新旧管理体制交替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往往会使学生难以适应而感到情绪压抑。这种压力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如果群体中的人对他们的处境形成某种共同感受,对某些问题产生共同的看法,出现相似的普遍情绪就极有可能爆发群体行为。所以,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出现往往都有一个“导火索”作为条件。这种因素通常是一个戏剧性的事件,不一定与群体行为的目的完全吻合,只是在某一点上符合学生比较偏执的认识、和感受,其作用在于肯定学生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刺激他们通过群体行为来解决问题,助长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加速群体行为的发生。近期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就是大学校园中的高消费群体与贫困学生群体的出现。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各人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这种差异带到大学里,必然在学生中出现贫富差距、文化差距,进而导致一部分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这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偏执的思想认识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对家庭、社会产生不满和抱怨,由此产生的极端情绪和心态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贫困大学生中出现极端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可能性更大。而且这种心态不仅会影响他们现在的思想行为,而且还会延续到他们走向社会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选择。总之,群体行为一旦发生,它可以使许多最初的旁观者,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行动的参加者,可以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动的倾向。“他们可以先后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但是他们又总是受到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像被风暴卷起的树叶,向着每个方向飞舞,然后又落在地上。”

  

  三、高校大学生消极群体行为的疏导与教育

  

  1、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畅通各级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避免大学生消极群体行为的产生。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而言,以往我们对大学生群体习惯于用教育的方式对其思想进行引导,用各种规章制度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对大学生群体行为的产生、预防与处理的研究是相当欠缺的。因此,校园里一旦有群体行为发生,我们就显得非常被动。目前,高校正处在改革的关键阶段,_些相关的管理制度还在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之中,阶段性的变化在所难免。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些学生群体性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学校的一些规定不能适应社会改革的变化,或者有些问题的处理过程过于缓慢,以至于使学生感到难以承受而造成的。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行为是由于部分学生感到自己的正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感到个人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其中生活问题占的比重较大。所以,高校各级部门都要重视大学生群体行为及其后果,分析群体行为产生的条件和因素,设立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干预机制,制定针对性管理制度,尽量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如果学生的群体行为发生,要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确保高校和社会生活及公共秩序不受冲击。为了避免矛盾和冲突,高校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利用网络及时将一些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决定、规定等公布于众,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特别要注意反馈信息,对相关问题作出必要的解释,让学生了解问题的真正内容,争取学生的理解。有的学校采取了在教学、后勤等管理部门加派了学生助理,参与学校的改革与日常管理工作的措施,这些学生起到了积极的沟通作用。还有许多高校利用网络开辟了对话空间,定期请高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呼声和建设性意见,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高校在制定和完善一些新的规章制度时,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及时将与学生有关的内容通报给学生,并做好解释与说明工作,对一些学生比较敏感的问题,要尽量做好沟通,争取学生的理解,在高校与学生的相互尊重理解中达成共识,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实践证明,这是减轻和消除学生不满情绪,避免学生消极群体行为发生的好办法。

  2、迅速反应,争取主动,有效控制,及时疏导大学生的群体行为。由于现代通讯技术和传媒业的迅猛发展,学生群体事件一旦发生,高校在时间上几乎是没有回旋的余地,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对事件进行准确的定性,发布准确信息,公开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导向,转化危机。高校的群体事件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根据公共突发事件的构成要素,可以将其分为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等五类。高校所发生学生群体事件多为后三类,因此,迅速反应,有效控制,及时疏导非常重要。首先,高校在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信息的同时,应争取主动,掌控舆论导向。群体事件发生的时候,学生的情绪都比较激动,言辞激烈,对矛盾的认识和理解比较偏激,这都在情理之中。仔细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讲述,了解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这时就显得十分重要。待学生的情绪有所缓解后,才能与学生进行沟通,过早或不切时机解释或辩解只会造成学生更强烈的不满。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建立比较畅通的信息渠道在这时就显得非常重要。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事实真相,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争取学生的理解,缓解群体的紧张情绪,为矛盾的化解争取时间。其次,高校要与地方政府、公安部门等相关的部门通报情况,配合工作,启动本校突发事件紧急处理机制,尽可能将学生的群体事件控制在校园内,避免事态的扩大,维护社会的稳定。群体事件发生时,学生会迅速在网络上发布消息,引起社会的关注。他们对社会反应非常敏感,这时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偏执的言论都会使学生的情绪迅速演化为过激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与新闻媒体和政府相关主管部 门通报情况,统一思想行动,避免因不必要的分歧引发新的矛盾。其次,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疏导学生的情绪,疏通信息渠道。高校中有一些优秀教师,他们在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中,教书育人,与学生建立了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这些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比较熟悉,能够做到相互理解,所以,学生对他们既尊敬又信赖。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学生往往对管理部门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形成尖锐的对立情绪。可动员那些受学生尊重,在学生中比较有威信的教师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倾听学生意见,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同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实践证明,即使在学生情绪失控的情况下,他们的劝导也能起到非常好的缓解和疏导作用。

  3、积极传播正面信息,掌控舆论导向,处理好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善后工作。在群体事件结束之后,对其正负面的影响还要做进一步的教育引导工作。群体事件对在校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即使事件结束,其影响并未彻底消除,疏导教育工作不可放松。学校应该继续传播正面信息,造成新的宣传声势,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制定更加完善的群体事件的预测和管理计划。大学生群体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我们要特别注意工作方法和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群体心理教育、法律法规和纪律教育,让学生知道,即使是正面积极的群体行为,也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以往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与心理教育时,比较关注学生个体心理问题,对群体心理的研究和重视不够。然而,大学生群体行为的产生、群体行为的过程、群体行为的激烈程度等诸多问题都与其群体心理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群体心理教育和引导,不仅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且也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另外,学校应结合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特别注意一些容易引发群体行为的问题。如,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收费问题、伙食问题等,与学生发展相关的经济贫困问题、医疗救助问题等以及师生关系问题。对这些学生比较敏感,容易引起学生不满情绪的问题,学校都应该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特别加以注意,采取措施,堵塞漏洞避免矛盾的产生。

  总之,大学生的群体行为是不可避免的,解决这个问题相当复杂,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研究制定正确的对策,高校就可以在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变被动为主动,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

  

论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疏导与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群体 行为 大学生 大学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