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就业,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托留在家中的年幼子女,便被称为“留守子女”。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全国留守子女规模已经达到2290万人。〔1〕但同时,这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状况,导致了我国农村一大批享受不到父母关爱、得不到学校良好教育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留守子女”现象的产生。当前,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留守子女存在的普遍问题

  1.学习成绩不良

  据华中师范大学的专题调查,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很多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过一到两个月后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总体上看,不少人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2.人格发展不完善

  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又是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很多留守子女因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他们短期或较长时间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由于没有了信任的倾诉对象而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缺乏安全感,对社会很冷淡。从个性特征上看,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不少孩子形成了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出现偏执、骄横、冷漠、自私等人格障碍,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3.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的监管,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安全隐患。据了解,留守儿童在全国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二位。〔2〕另外,留守儿童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匮乏,且长期生活在弱势群体中间,容易发生交通、水火等安全事故,他们水塘里游泳,网吧中沉迷,公路上飞车,吸烟喝酒,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身体、精神屡受伤害。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非法侵害或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如安徽省太湖县天台联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章杨宇因父母都在外打工闷闷不乐太过伤心凭借爷爷柴篮上的一条绳索结束了自己年仅12岁的生命。〔3〕

  4.道德发展出现危机

  留守儿童往往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们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有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据调查,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影响

  1.影响个人的前途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子女这一群体在校外的课余生活中,往往得不到与其他同龄人相同的关爱。而他们都是处在急需关爱的年龄,性格、人格等方面都不完善,因此可能会养成不良的性格,甚至可能走进更可怕的误区,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滑坡,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大批失学、流生,许多天资很好的孩子往往因此而埋没。而且,这些未成年人很快就错过正常受教育的机会,大批进入工厂,流入社会,为中国再生产一批低素质的农民工,中国的人口再生产进入低素质的恶性循环。

  2.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逃学、失学使学生心理障碍加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明显上升。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容易造成性格孤僻内向,易走极端,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受伤害的对象或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消息表明,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留守子女。〔4〕另外,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在偷窃、逃学、打架等不良品行的学生中“留守儿”占了83%。〔5〕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最终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不读书,到处闲逛,严重影响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3.影响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小康目标的实现

  农村的贫困就是知识的贫困、教育的贫困。不解决农村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不可能提高农民的素质,从长远来看必定会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增收困难就没有办法实现脱贫致富,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6〕

  

  三、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优先搞好留守子女的家庭教育

  首先,留守儿童父母的认识极为重要。要给他们分析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的轻重缓急的利弊关系,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树立以孩子教育为重的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其次,要充分重视监护人的选定问题。父母外出前,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父母中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与完整。最后,临时监护人也要明确认识到自己的监护责任,不仅包括对孩子的养育,还包括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内部良好的人际心理环境,使留守儿童生活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

  2.重视抓好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

  近年来,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社会成员的广泛流动性使得许多农村家庭的主要社会成员长期缺位,无法实施正常的家庭教育。这样留守子女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学校教育的身上。学校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比如,加强寄宿管理,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安全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实施人性化教育,扩展学校的道德与心理教育功能;定期举办针对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学校或举行代理家长见面会,建立良好的“学校――家长”沟通机制;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留守儿童对农民打工现象的认识,让他们从较高的层次去认识和理解父母的劳动。

  3.充分发挥政府对留守子女教育的指导工作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尽快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如,适时修改相关法律,使农村儿童能够享受城市儿童的教育待遇;加快户籍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弱化乃至取消城乡分离制度;切实贯彻执行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使农民增强教育意识,更新教育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向大城市流动,缓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国家和政府要在政策上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的壁垒,为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的产物,它不仅关系着整个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解决这一问题,仅靠哪个部门是难以做到的,需要落实各相关政府部门应担负的责任,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共同抓好这个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留守 子女 社会主义 主义 农村 社会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