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和谐教育――素质教育的新解读论文

和谐教育――素质教育的新解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5

和谐教育――素质教育的新解读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4-0116-02

  

  1.引言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所提出的,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集中于“活动说”。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教育活动(或系统工程)〔1〕;集中于“方法说”。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应试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相区别的教育手段(或方法)〔2〕;集中于“技能说”。认为素质教育是在一般教育基础上,对对象的兴趣、爱好、特长、技能进行培养与训练的技能教育(或称特长教育)〔3〕。这些观点只是强调素质教育的某一方面,没有真正从教育的对象――人的本质上来探讨。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受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去适应社会,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国人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和谐社会是古人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向往,也是今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美好追求。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谐社会是美的社会,和谐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担负着系统培育人的学校,有着直接向社会输送能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因而,通过和谐的教育来培养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使得受到教育的人和社会能和谐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尝试从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本质方面来论述受教育者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进一步强调和谐教育的含义和本质,为具体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指导。

  

  2.素质教育的一般含义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发展,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全方位教育,它强调的是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有用之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人才的需要。素质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重视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及其对未来发展的价值和价值迁移,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开拓型人才。素质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运用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同时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爱好和特长。

  素质教育观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的关系这三个方面〔4〕的认识与把握上。

  首先,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必须把“三个学会”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目的,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其次,必须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作为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指导方针与要求,克服应试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不足,大力提倡通才教育、创造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全新的教育模式。

  第三,关于教育目的与过程的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惟一的,而教育活动的过程则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惟一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通才,除此无他。

  

  3.素质教育的社会性理解

  

  作为教育哲学概念的“素质教育”,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基本问题(性质、目的、任务、作用、途径等)的综合认识与把握,它表现为一种教育理念,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决定教育目标的选择与实现体现教育基本性质,规定阶段性的教育任务,指导规范教育过程的展开与进行,以及影响、制约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对于社会作用的发挥,教育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及扬弃。而作为从人格结构内容和状态角度所提出的“素质”概念,则是着眼于人在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交往当中的必要条件,即社会对于个体成员――人――的存在与发展所提出的各种需求的综合反映,“素质”就正是这种综合反映的代名词。它属于人才价值观的范畴,它涉及对全体社会成员或社会当中某一阶层成员或个体成员的人格结构状态、内容、性质的评价与判断,表现为一整套价值评判标准体系,人们往往依此以检验教育产品的合格与否。在从属关系上。它与“素质教育”不是同一层次上的并列概念,而是从属于“素质教育”观这一母概念下的三级子概念,即“素质教育观――人才观――人才价值观”

  因此,我们讨论“素质教育”观,不是要探讨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结构,也不是寻求培养和发展这些素质结构的具体手段和方法,而是要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当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质,用“素质教育”的特殊视角和观点来认识和评价教育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导教育目标的选择、教育方针的制定,决定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向等等。从而构成关于教育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素质教育”观在认识论上的哲学意义就在于此。

  在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一方面个人影响集体,无个人则无集体;另一方面集体影响个人,无集体则无个人。而在这一矛盾关系中,集体对个人的影响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这个几十年来十分强调“社会本位论”的社会氛围中,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更有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4.和谐教育的社会性体现

  

  和谐其实也是一种哲学理念,和谐社会倡导和谐哲学。和为贵,谐为宝;和为本,谐为上;和为重,谐为要。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对此都有过著名的论述。所谓之和谐,一曰“言”,二曰“食”。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个文明,即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社会就像一个不停运转的大机器,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大机器中参与运转的一个小的零件。要想成为社会的和谐音符,就是不能为害于社会,要有益于社会。综合国力的增强有赖于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道德情操的凝练,公民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是首当其冲的。对于受教育者来讲,将来走向社会,没有起码的谋生技能,又如何立足于天地之间? 生存第一位,走进学校学知识、学做人、学技能,这是接受系统教育的根本目的。

  和谐教育包含两层意识,一是教育内容的系统和谐性;二是教育过程的系统和谐性。教育内容的系统和谐性,是指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并举,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共进。教育过程的系统和谐性,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整个环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通过言传身教,通过缩微社会的折射,使学生懂得做人、懂得做事。也包括课堂教育与实验实训,劳动锻炼与社会实践等等,达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目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以系统和谐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环境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5.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

  

  人与社会处在复杂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之中,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双向的适应和改造的关系。首先,人必须适应社会,个人在所处的社会关系中被塑造成具有特定思想观念、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的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杜会的发展水平和个人的社会地位确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和行为方式。其次,人在适应社会和被社会塑造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动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社会需求去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维持社会的运行,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的和谐教育就是人逐渐形成其社会属性。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社会成员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从广义的意义上说‘教育’几乎就是‘社会化’的同义词,因为二者都涉及到如何将文化从一个人或群体传给另一个人或群体,都紧密关系到社会及文化的发展”〔6〕

  概括地说,人的和谐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良好的自我观念。个性的形成、发展是在一定的遗传或生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和谐教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与社会标准相吻合,并使人们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实现人的人格调试。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个社会及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内化的社会文化, 是能够代表文化最核心的、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社会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的规范”〔7〕

  (三)学习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和谐教育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和谐教育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不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都必须不断学习并发展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技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技能的学习对于人的和谐教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6.结论

  

  人的和谐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接受社会教育和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并承担一定社会角色的过程。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在人的和谐教育过程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应该以塑造个体的良好个性和培养人的全面素质, 进而促进社会不断发展为其根本的内容和目的。客观上人的和谐教育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是永远持续互动地发展的,在这种不断互动的社会发展要求提供一种有效的社会教育制度设置,培养个体的人和整体的社会具备更符合其发展要求的素质。

  

和谐教育――素质教育的新解读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解 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 和谐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