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试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论文

试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6

试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146 ― 02

  

   随着我国加入WTO,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国原有的学校教育由于存在种种弊端,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因此,作为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必须进行一次从目标、体制到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全面改革。在这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了。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经历了三次特别重要的社会革命:第一次是火的革命,第二次是能源的革命,第三次是网络的革命。康德曾认为,历史总会“遇到一个转折点。”〔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不仅形成了我国新型的课程改革体系,而且在不少方面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经济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力

  

  经济是国家的命脉,步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呈显著加强趋势。随着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9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国家的课程教育总体上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课程改革的领域不断扩大,人们不仅主张课程内容和课程进程、课程知识和课程方法的结合,还强调对课程的态度和课程兴趣的培养;而是增强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使课程更加综合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与经济有着本质的联系。我国为了适应不断进步的经济社会,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所以说,经济是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动力。布鲁纳在总结亲身参与的20世纪50~60年代课程运动失败时曾提到过,不顾教育过程的经济环境来论述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自甘浅薄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的。离开经济的发展,课程体系就会黯淡无光。根据澳大利亚课程专家史密斯与洛瓦特研究西方百年课程与经济状况关系后发现,在经济繁荣的局面下,政府对课程的规定性要求就会降低。同时,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相反,当经济不景气时,课程就会受到公众的热切关注及强烈指责。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课程的内容。另外,“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并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我们应该给教师提供充足的资源以确保教师能够规划和实施课程改革方案。”〔2〕这就是说,增加对教师的经济投入,能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成本。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良好了经济条件,给予教师物质上的支持,教育课程的系统改革才能有保障,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政治文明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稳定的政治秩序

  

  所谓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发展程度的标志。“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3〕没有政治文明、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秩序,什么建设改革都搞不成,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如十年“文化大革命”,社会动荡,国民经济一落千丈,社会进程迟缓;还有1989年的动乱等。所以政治文明是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之一。世界发达国家,无论是中央集权国家还是地方分权国家,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逐渐认识到,“统得过死。”“放的过宽”都不是课程设置的明智做法,不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美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国家,联邦政府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州都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全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出现了教育目标统一的趋势,美国前总统布什在这一年同50个州的首脑共同拟定了美国教育到2000年的六大目标;而1994年克林顿又将布什政府提出的全国教育标准法律化。美国在建立全国教育标准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各州的政治文明程度,鼓励和资助各州进行教育课程改革,编制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框架,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稳定的政治秩序。一般而言,全国性的、自上而下的“中心――外围”课程改革在决策机制上多采取行政模式。〔4〕强化政府行为,政府要推荐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应强化课改中的政府行为,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在政策保障与管理方法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创建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

  

  三、多元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价值取向

  

  多元文化是指由于生存环境和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某一族群或某一地区人们的心理、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各国交往频率与日俱增,同时也给各国的文化繁荣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多元文化有了发展的空间。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一定的社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及思维方式等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的取向因而也必然毫不例外的受制于多元文化。“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5〕阿普尔说:“作为文化机构,学校为调查某一社会中的文化分配机制提供了特别有趣的、具有政治、经济说服力的领域。”〔6〕而这种说服力主要表现在课程领域。目前,各国正进行的课程改革中,都把多元文化教育等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课程中。美国在2001年后提出学校教育要加强培养具有世界多元文化意识的美国人。日本多元文化发展较快,面向21世纪日本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在多元文化为主体之下把文化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统一起来,注重培养“生存能力”,推进有特色的教育。澳大利亚的学校课程改革针对其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努力消除原欧洲中心主义的教学模式,使学校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教育场所。为此,在澳大利亚师范教育中加大师范生对教育中文化多元问题的理解。可见,多元文化变迁引领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在两千多年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崇道轻艺”的思想根深蒂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则更是深入人心。社会习惯了用学问的渊博度来衡量人才,在这一评价标准的导向下课程体系出现偏重理论的倾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影响,在课程设置上一味追求学科内容完整、系统和理论深度,忽视了其课程本应具有的实用性和定向性,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大打折扣。文化有巨大的惯性,如何摆脱中国传统的重复过去为使命,对变化缺乏认识的惯性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力

  

   以人为本的提法源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大学教育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以学生为本,就是指在大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围绕人、关心人、发展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和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育目的的显著特征是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思维、个性及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然而,我国传统社会文化在教育目的的选择上则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就是要培养经世致用,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在人格理想上,强调群体的人格的整体塑造。在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主导下,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人格得不到尊重。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无不深深地打上以人为本的烙印。因而,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要避免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人为本来培养人才,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体力,培养学生能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一是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二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7〕可见,人是发展的根本,人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发展是为了人,有了人才能发展,所以高等学校以及职业学校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积极稳妥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提高人的素质能力,为社会培养各类型的高级合格的专门人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五、社会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趋势,经济、政治、文化、人都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得以实现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社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从古至今,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随之进行着。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到了清末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因素,书院由衰败转为变革,通过不同的变革方式,发展出近代高等教育的因素,在课程改革方面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取得了大的成就,不过相对世界发达国家,总体发展还是落后的多。这一落后决定着教育,也决定了我国教育课程的运行机制。上世纪80 年代到上世纪末,我国经历着工业化并向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伴随着经济形态的转轨,基础教育的内容、方式、观念也要相应转变,我国传统的集权制教育体制和原有形态下的过度强调实用化的课程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社会发展形式。如果固守不变,将会阻碍我国经济建设,制约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良好趋势,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负担着重要的功能,它必然要改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位转移的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运动或一次事件。实事求是地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树的生长会有年轮的印痕。富兰说过,变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保持头脑清醒,理性地认识与看待课改中的种种冲突和争论。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对其的影响因素还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变化。因此,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问题,还需要努力地去探索、去研究,使课改沿着健康、有序地道路不断发展进步。

  

试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 因素 思想 改革 课程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