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探索论文

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6

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3 ― 0138 ― 02

  

  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制定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方针。胡锦涛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我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靠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高校图书馆拥有农业生产和农村读者所急需的文献信息,是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1〕。因此,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可使基层农技、涉农企业和农民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信息用户群。

  

  一、我国“三农”信息服务现状

  

  第一,农村信息资源严重匮乏。由于历史原因,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产业化程度并不高,农业生产率严重低下,农村科学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处于中小学和文盲半文盲状态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仅占12%〔2〕。由于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双重因素,农村信息发展严重落后,农民信息意识薄弱。网络、图书、报刊杂志等这些获取现代信息的资源严重缺失,已成为“三农”发展的重大隐患。

  第二,农民信息意识薄弱,信息获取能力较低。由于经济基础、文化素质和地理环境的限制, 农村劳动力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互联网、书刊上获取信息, 也没有能力将自己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成果上网发布,相互交流信息。甚至有些农民连信息为何物都不知道,更无从谈起对信息的获取。农民的这种信息意识严重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第三,农业信息流通不畅。农村基层靠开会、办班、发资料、有线广播、有线电视等最原始方式传播农业信息, 显然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许多地方农民的生产决策由于缺乏信息, 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 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农业信息传播的落后性、被动性必然造成农业信息的滞后,极易导致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导致农产品过剩或短缺, 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农民对农技、农资和农产品市场等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农民提供一个崭新、快捷、全面的信息传递渠道, 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根据市场变化制定前瞻性的生产计划已迫在眉睫。

  第四,农业信息人才稀缺。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 人才是重要的因素。广大农村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能对网络农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解答疑问, 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的人才少之又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大批实用型人才, 而人才问题却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十分匮乏, 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面比较窄,知识陈旧, 缺乏现代化理念,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三农”的优势

  

  第一,高校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优势。图书馆是一个收藏、整理、提供、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专门机构,是人类智力资源和百科知识的宝库。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收集积累, 一般都形成了具有较大数量规模的馆藏文献资源, 文献内容丰富,藏书学科门类齐全, 质量高,专业性强,有一定的系统性。目前,我国高等院校1000余所,图书馆藏书近5亿册,信息储备是巨大和丰富的〔3〕。特别是一些具有重点学科的院校,在专业图书和专业信息的收藏、储备方面更具优势。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下,高校图书馆在图书管理、信息储藏、检索分类、信息传播和利用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从空间和时间上突破了传统纸质图书在保存和信息传播上的不足。高校图书馆作为这些图书和信息的管理者,采用专业的现代化的方法分类管理、系统收藏、科学检索,使之成为可供高效利用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正是因为具备这种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和为“三农”服务的基础。

  第二, 高校图书馆的人才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汇集了高校一大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骨干力量,科学研究、信息传播、课题攻关、技术培训、产品开发等能力都非常强。他们接触新知识、新信息方便,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和对新技术的操作能力,在新信息的应用和传播等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可以说,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为“三农”提供可靠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优势。近年来, 高校图书馆技术设备有了极大的改善, 已由原来普通的复制、缩放以及放录和音像设备, 发展到拥有日益高档的计算机、功能多样的多媒体、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发达的网络系统。这些技术手段提供了利用馆藏资源不受时空限制的有利条件,使高校图书馆形成比较完备的立体远程服务体系, 可以为不同读者提供文献外借、阅览、参考咨询、信息检索、定题跟踪、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教育培训等各项服务。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 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提供了技术支持。 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 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更加具备为科学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和实力〔2〕。高校的目的是人才培养, 培养人才在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经济、服务社会,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提供了条件和支持。使高校图书馆有条件走为“三农”建设服务之路。

  

  三、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在“三农”建设方面应互相依存、共同促进,这是因为双方有着共同的发展需要,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是农业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的发展,给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中国农业发展必然要走工业化、产业化、科技化道路,但由于农村人口多、可耕种土地少、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农业产业化、科技化进程十分缓慢。一方面可利用资源少,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这是因为信息化建设在“三农”建设中所占比例较少。在西方发达国家, 70%以上的互联网资源的应用都与农业有关,互联网对整个农业(包括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 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美国农场管理局联合会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23%的农场电脑用户与Internet 联网〔4〕。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建立专用的农业信息网络。如世界上最大最闻名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美国的AGNET。它不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还为农业应用多个领域提供计算机的技术支持, 为用户服务提供200多个技术软件。英法等国也已建成全国范围的农业信息网络,有的可以提供天气与市场信息,有的可以提供病虫害实况与农药评价等信息。近20年来,发达国家的农民已能远程直接存取大型数据库中的信息和共享主机系统软件资源。而中国在这方面却相当薄弱。

  其次,中国农业发展对信息化提出较高的需求,使高校图书馆有了可广泛利用的空间。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开发利用落后,与国外相比农业信息数据库单薄。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数据库建设,在农业专家系统方面,其应用已涉及到作物栽培、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植物保护、育种及管理决策支持等各个方面。中国对农业基础数据库的研究起步较晚,虽建立了“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水产科技文献数据库”等,但没有较权威的农业数据库,且农业数据库存在着数量不足、覆盖面小、利用率低、资源共享程度较差等问题,影响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信息的利用价值。在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制方面,尽管产品数量很多,但多数在技术上不完善,内容上不完整,可提供的咨询内容非常有限,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工作,其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大打折扣。至于系统的低水平重复以及研制成功以后就闲置等资源浪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而这些正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弥补国内农业信息数据库的不足。

  同时,中国农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迫切需要,也必将会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和发展平台,给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特点

  

  由于高校图书馆既有的资源优势,使其具有先天的服务优势,可以为“三农”提供其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

  首先,具有多元化的服务特点。随着农业信息用户群的拓展及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已建立起以网络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利用自己的资源、人才、技术设备等多方面优势, 开展多渠道、多元化信息服务体系〔5〕。如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为农村用户提供信息培训服务,为农民提供信息指导服务等等。大学图书馆本着为“三农”服务的原则, 积极介绍、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产品和种植品种, 提高农业生产,为农民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服务。图书馆数字化先进技术和文献信息资源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传送到乡镇企业和农民手中,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科学实用的文化信息与科技信息〔5〕。为高校源源不断、层出不穷的农业科研成果尽快找到推广与转化的途径,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使大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也为亿万农民提供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采纳实用科学技术的绿色通道,使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建设。

  其次,具有特色化的服务特定。高校图书馆之间建立了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使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保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配置方面更加注重与学校教学及科研方向紧密联系,绝大多数文献信息资源直接或间接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关,可以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农村, 农民用户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可以是馆藏文献以内的, 也可以是馆藏文献以外的, 从而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实现新的服务特色〔5〕。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 把服务推向市场, 开展信息深加工, 如代办手续、代检索、代翻译、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咨询服务等。网络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体更加广泛, 已经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 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任何信息只有经过传播, 才能实现他的价值, 发挥其作用。农村劳动力活跃在生产第一线, 他们拥有农业生产实践的第一手信息, 这些信息如能及时传递到图书馆工作人员手中, 再由他们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传递给需要这些资料的其他农村劳动力, 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农业信息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以自己的特色化服务为“三农”建设提供信息保障作用。

  

  五、 高校图书馆服务“三农”应注意的问题

  

  在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兼顾高校教学需要与“三农”服务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应首先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 其次才是为“三农” 服务。可以扩展学科领域方向,加大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加快新技术信息、专家系统以及农业课题的平台建设,既满足科研教学的需要,又能够提供广泛专业的技术信息,满足“三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 为“三农”服务不可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本来就不富裕, 国家已采取并还要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因此, 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不可高收费、乱收费。可以建立互助补偿机制,即农业工作者无偿或适当有偿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获得技术支持,同时为高校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为高校的各项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国家在此过程中也应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引导和促进高校图书馆在“三农”领域的建设中,切实做好为中国农村劳动力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

  第三, 为“三农”服务要讲实效。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要讲实效, 不可搞形式主义, 要长期坚持下去, 不可搞一阵风。 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工作应当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是否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科技知识需求。基于此, 高校图书馆应力图使为“三农”服务工作有新的突破, 服务功能有新的拓展。

  

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三农 图书馆 高校 图书 服务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