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05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及其人格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育人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为主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做好物质资助的同时,应结合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提高贫困生自身自助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贫困生家庭情况

  在我从事资助工作的过程中以及在我的了解下,发现绝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部分来自城市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从他们的家庭结构可以看出大部分贫困生家庭成员偏多,也有小部分贫困生来自单亲家庭,而家庭成员中有收入的成员又偏少,所需供养的人过多,负担过重导致家庭贫困。在贫困生家庭收入上看,大部分家庭都是没有固定收入的,而在有微薄固定收入的家庭中,绝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来源是农副产品收入。

  

  2.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2.1 强烈的自卑感

  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差,对“缺钱”的困窘的体验比其他同学更为强烈,觉得自己寒酸因而滋生自卑感。这种心理现状在贫困生中有一定普遍性。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2.2 过重的焦虑感

  由于家境贫寒,学杂费通常是通过国家贷款、国家助学金以及家长的借贷而来的,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细算,对同学聚会、集体活动的“破费”更是顾虑重重,总是处于焦灼不安又难以排解的等待和适应性顾虑之中,甚至担心会因为学费不够而退学。

  2.3 过度的自尊心

  自尊本来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的积极心理体现。但贫困生由于过度自尊反而对外界援助产生抗拒的心理。在这种心态下,一些贫困生既不向学校反映家庭经济困难状况,也不申请特困补助,内心总处于戒备状态。

  

  3.高校贫困生异常心理的矛盾心理

  3.1 自卑与自尊相矛盾的心理

  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家庭经济贫困,怀疑自己的能力,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这种心理现状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对群体生活比较退缩,沉默寡言,担心自己受到别人的轻视。同时,由于自尊心的影响,会采取隐瞒自己家庭情况,不申请助学贷款和困难补助等经济资助,不参加校内的勤工助学等行为。

  3.2 经济上的依赖心理与生活上自立的想法相矛盾的心理

  很多贫困生也有想通过打工改善自己经济情况的想法。但是因为沉默寡言、又碍于面子、胆怯等个人因素,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很多贫困生都具有这种特点。于是,很多贫困生将自己的困难更多的寄托于社会、学校和他人的资助上,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心理,“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奋斗精神。

  3.3 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的心理

  贫困生承载着改变自己命运的期望,他们满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怀揣着美好理想来到大学。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着相当大的压力,现实的就业形势与他们原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产生了矛盾,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和前途忧心忡忡。这种现实与理想相矛盾的心理现状,一般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等。

  

  4.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4.1 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缺少正确的贫困观。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使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变少。引导贫困生在心理上脱贫。

  4.2 加强思想教育,扶贫先扶志

  部分贫困学生缺乏抵抗贫困的思想,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对待贫困和资助的思想,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追求成功的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构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世界。

  4.3 以队伍建设为依托,营造良好精神资助氛围

  实践证明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精神文明的创建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是当前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切入点。辅导员必须不断反思和改进工作方法,通过谈心、开展活动等方式,对学生他们倾注更多的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4.4 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由于贫困生个人认知态度和认知方式以及各个外部环境的影响,贫困生易出现自卑、抑郁、嫉妒、怨恨、沮丧等不健康心理,因此我们应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可以以校园文化的宽泛平台为依托,广泛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在交流中引导,在沟通中施教,在共鸣中提高,从而实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生态化,消除贫困学生的自卑心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

  4.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学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之中。

  4.6 开展网络心理咨询

  随着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渗透日益深入,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依赖工具,同时网络心理咨询也作为一种新的心理援助方式应运而生。网络心理咨询,方便快捷,扩展了心理咨询的时间和空间;便于为当事人保密;平等与轻松的咨访关系。这些网络心理咨询的优点运用与高校贫困生心理咨询方面是非常适合的。

  

  5.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解决此问题也是各高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在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塑造高校贫困生良好的社会人格和心理素质,增强高校贫困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以积极的姿态战胜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疏导,就会影响到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贫困生终究要走上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扶助一个贫困生,往往能带动一个贫困家庭、家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是较大的。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心理健康 贫困 高校 心理 大学生 研究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