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灵活利用“问题”资源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论文

灵活利用“问题”资源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0

灵活利用“问题”资源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4-0075-02

  

  这里的“问题”指的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疑问、提出的问题,也指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性偶发事件,还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或“无意”的教学“错误”。若对这些问题处理得当,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若处理不当,则会给教学带来“麻烦”。本文拟就数学课堂数学中如何利用“问题”资源,择辑几则供同仁赏析,借鉴。

  一、学生提出的“问题”

  系统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而学生思维活跃,每个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又不尽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令教师意想不到但却对课堂教学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教师要把它当作课堂教学资源来利用。

  事例1:已知a>b>c,求证++>0。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运用作差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完成了不等式的证明。正当教师想引入另一个新题时,一学生问道:以上几种方法比较麻烦,我观察得到如下一种解法:∵ 0<a-b<a-c ∴ >,同理>,所以+>。但在该证法中笔者觉得所证不等式有点异样――“大加大”当然比“小”大,于是灵机一动,顺水推舟让学生进行探索,反问道:“同学们能不能进一步提出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学生探索: 对进行扩大,有些说:扩大两倍或三倍或四倍,学生的探索热情高涨,教师最后归纳小结:解决上述问题,实际上是确定参数t的取值范围,使不等式+>恒成立,因此,只须求不等式左边的最小值,而a-c=(a-b)+(b-c),∴右边最小值为4,∴t<4,即+≥,当且仅当a,b,c成等差数列时,不等式取得等号。教师没有就止罢休,而是动情地说:这是一个多么优美的结果,它凝聚着我们探索的艰辛和获得发现的喜悦,那么我们能不能再大胆猜想,对上述结果进行再推广?接下来,学生小组讨论得到如下结论:推广四个数,若a>b>c>d,则++≥,当且仅a,b,c,d成等差数列时,等号成立。(2个推广n个数)若a1>a2>……>an,则++…+≥,当且仅a1,a2,…an成等差数列时,等号成立。

  善待学生发现的“意外”,可能不亚于解数十、百道题。教师在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一隐性资源时,应允许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宽容对待学生的不落套和背离常规,并为学生提供回答和探讨问题的机会,这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需要,也是其主动构建知识的需要。

  二、学生的错误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有时也可以把它们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事例2:在某堂“分式的加减运算”的新授课上,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同一道习题:计算:+-

  学生甲给出了正确的解法:原式=。学生乙的解法:原式=4(x-1)+3(x+1)-2(x+2)=5x-5。板演结束后,学生和老师有了以下对活:

  师:甲、乙两人的答案不一样,哪个正确呢?

  学生:(异口同声)甲――(这时,乙同学慢慢低下头)

  师:哪一位同学更简捷呢?

  学生(面面相觑,小声地说):乙。

  师:乙同学的解法简捷,但可惜错了,错在哪儿呢?

  学生:(哗然大笑):“张冠李戴”把分式方程变形(去分母)搬到解题计算上,结果丢了分母。

  师:对,但我认为乙同学把“方程思想”运用到解分式计算题上,真是妙极了,他给了我们一种启示,若能在操作该题时通过去掉分母来解,解决就简捷明快。请同学思考,我们能否利用乙同学的方程思想来解这道题呢?(这时,乙同学慢慢抬起了头)

  学生: 设+-=A,去分母4(x-1)+3(x+1)-2(x+2)=A(x+1)(x+2)(x-1),解得A=。

  师:妙呀!真高明!这种解法较甲同学更为简捷,乙同学虽解题错了,但虽败犹荣,给了我们得到此种解法的有益启示,(这时乙同学笑了,脸上荡漾着喜悦)

  在事例2中,学生乙虽解错了,但老师没有简单地指出乙同学错误的原因,而是意识到这是推进教学的宝贵资源,并抓住契机,认真剖析学生乙“错解”中的合理成分,从而向学生介绍“用方程的思想解分式计算题”。可以推测,这种形式的学习与教师的口授相比,更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另外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教师随机应变地捕捉学生出现的错误,并把它当作资源来利用,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值得推广的。

  三、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许多时候,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偶发事件看似与数学目标无关,或是影响课堂教学,但是只要教师对这类事件采取的态度是见怪不怪,因势利导,则可将之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

  事例3:在直线的方程(高三复习课)中,教师:刚才我们回忆了直线方程的基本知识,下面……(老师的话还末说完)这时全班同学被黑板上的“小亮斑”及其制造者所吸引。教师:这位同学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只见老师顺手从黑板上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目:如图,太阳光AO经镜面l反射后成OB,已知AO所在直线方程为3x+2y+6=0,镜面所在直线方程为x-y=5,求反射光线OB所在直线方程,并在镜面“l”上别有用心地画了一只手。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们对该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涉及了求直线方程的多种解法。

  在事例3中,教师能冷静地审时度势,对偶发事件机智地调节转换:“出了一道难题一语双关,既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又十分含蓄地对该生进行了批评,并在镜面“l”上面画了一只手,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生动性,也再次无声地对捣蛋同学予以批评,这样看,这位教师的“借题发挥”是多么成功。

  四、教师无意中出现的错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也会无意识地出现一些错误,在许多情况下,这些错误都可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事例4:师:下面我们共同分析一道高考题:甲、乙两物体在相距70m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1分钟走2m,以后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每分钟走5m。问: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

  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以下解法:设n分钟后第1次相遇。得2n+•1+5n=70,解得n=7,n=-20(舍去)。

  一会儿,一位学生问道:“老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n一定是整数,但相遇时间为什么一定要整数呢?所以我觉得应进行分类讨论。该师不仅欣然接受,而且表扬该生:“很好,这道题解答虽没有问题,因为n=7时确定是甲、乙两人第一次相遇,其他情况无需再讨论,但老师忽视了等差数列中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应用的前提是n是整数,而实际生活中时间不一定是整数,若将该题中70m设为72m,看看它们的相遇时间是多少?从这段时间来看,你们不仅不迷信老师,实际上也不迷信权威(命题专家),这是值得称赞的,由此引发了学生们的激烈讨论。

  对于教师无意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定答案,优秀教师一般会主动承认,它不但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同时,它还利于培养学生不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并有助于学生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或创设数学活动的时机,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要巧妙、合理地处理好学生的“错误”这一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最终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灵活利用“问题”资源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课堂 灵活 数学 问题 资源
最新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思考
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有效渗透途径
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方式探
热门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
谈复习中数学试卷的讲评
变式教学中习题引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用构造法解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研究性学习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