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生活体育――社区教育新视角论文

生活体育――社区教育新视角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1-12

生活体育――社区教育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2-0103-04

  

  Abstract:The author thinks that "life sports" originates from life, so it should be rooted in life, serve life, and lead life. "Life sports" advocates sports into daily life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It promotes the populace more healthy, more powerful and more dignity to enjoy life and make life innovation. "Life sports" means that it will improve people's living quality, innovate the life culture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Life sport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community. So it can be well care of people's life, enhance the residents’ physical qualities and promote learning-oriented community formation, thus carry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uggestions of "life sports" how to develop in community include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community sports investment and realize the equal access to public service. Second,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to buil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Final, use and integrate relevant community resources to carry out life sports activities realistically.

  Key words: life sports;community education;harmonious society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须重视体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提高全民素质的重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和谐的个人来实施,和谐个人有赖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创新,体能、智力、个性、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全面的提升。体育是造就和谐个人的重要手段,体育具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整合功能,它既是人性生成的过程,也是人性改善的过程。体育也是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体育通过创新体育文化来引领社会发展。针对当前体育工具性异化的弊端,应倡导一种复归人性、关怀民生、注重人的生活质量的“生活体育”,以恢复现代人的健康与活力,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通过积极推动社区“生活体育”的开展,让体育惠及民众,促进民众更健康、更有力量、更有尊严地享受生活和创新生活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1 “生活体育”的内涵

  

  “生活体育”指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的体育活动,是全民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理论。它倡导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人为设计出生活化游戏的情景,使人能够随时随地方便介入、轻松参与,即通过降低体育运动的参与门槛,引发民众参与兴趣,提高参与频率,使体育运动转化为其自觉的身心发展需求,从而推动民众主动开展强身健体运动,提升其生活和生存品质,从而创新生活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1 “生活体育”提升人的生存质量

  人类发展的道路是从自然状态走向理性状态的过程,在人发展理性的同时也产生了使人不幸的一切生理上的痛苦,这是人类进步的矛盾与无奈。卢梭认为,“从文明社会的发展史中不难看出人类的疾病史。在人变成社会的人和奴隶的时候,也就成为衰弱的、胆小的、卑躬屈节的人。”[1]原始社会,人开始了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历史,从此“人猿相揖别”,手工工具成为人的延伸。近代社会,人类相继发明了纺织机、蒸汽机、内燃机、电机等复合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人对自己身体能量的依赖越来越少,人只需操作机械工具就可控制世界。现代社会,人甚至把操作机械的工作都交给了智能计算机。未来社会,人类的延伸正迅速逼近着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最后阶段。人的智力与理性使人登峰造极地控制了世界。可是在这一进化过程中人类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在文明意义上进步,却在自然意义上退化。苍白的面孔,虚弱的四肢,“重度肌无力”的人类丧失了原始的野性和活力,削弱了感觉与本能、力量与敏捷,身体机能正处于不断地衰退和蜕变中。

  体育便成为人类自我拯救和自我解放的重要途径。“体育,在文明社会中萌生,它的意义最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拯救自我,让人更像个人,更像一个自然的人,依旧保持敏锐感觉与力大无穷的人;另一方面则把自己从被奴役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不仅要从丧失了能力的文明的异化中解放出来,而且还要从被人奴役的那种生活与劳动的格局中解放出来,让人获得基本的人身自由与活动权利。”[2]

  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游戏精神,焕发生活的激情是文明社会人们的自然追求。游戏是人类体育诞生的重要源泉。黑格尔这样描述希腊体育艺术的开端,“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为庆祝帕特洛克拉斯而举办的游艺,不外角力、斗拳、奔跑、骑马、赛车、掷铁饼、掷标枪和拉弓射箭,这些练习又和唱歌、跳舞相连,表现了社会欢乐的享受,而这些艺术也同样绽放出美丽的花朵。”[3]这些游艺活动正是后来古希腊奥运会的主要比赛项目。可见,古希腊的体育运动是源于游戏的,而且极其生活化,不仅参与的人全身心投入,而且围观的人也兴高采烈,载歌载舞。游戏设计程序简单,准入门槛低,使得公众参与程度高,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游戏得以保存并进一步发展为常态化的体育运动。在人类精神发育的历史上游戏功不可没。

  游戏精神是“生活体育”的核心。对于大众而言,体育对其意义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德国哲学家席勒认为:“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这个道理将承担起审美艺术以及更为艰难的生活艺术的整个大厦。”[4]游戏要受人欢迎,就必须传达日常生活的回声,同时要保证程序设计的参与便捷性和易操作性。“生活体育”让人在生活化游戏的欢乐嬉戏中恢复人的整体天性。在现代社会专门化的职业生活中,人只能用上整体人的一部分天性,为了不致于在社会机器中堕入无意识的被分割状态,人必须有意识地为自己留出一段自由的游戏时间,以提醒自己要与习以为常的现代压力拉开距离。在生活化游戏中发泄由专门化工作所造成的各种紧张情绪,获得暂时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在暂时的解脱中个体得以恢复作为整体人的天性,在自己身上发现人的原始野性、感性和力量,个体在纯粹的欢快玩乐中得到休整,身心和谐,感性与理性平衡。“游戏是像迪斯尼乐园的一种人为的天堂,或者是一种乌托邦似的幻景,我们借助这种幻影去阐释和补足日常生活的意义。”[5]“生活体育”就是这样一种映射生活、补充生活的游戏。游戏帮助人们找回生活的自信,帮助人们恢复疲敝的体力,帮助人们产生美好的想象。

  1.2 “生活体育”创新生活文化

  《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以乐于作出努力、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生活体育”倡导将体育引入日常生活,将体育视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动体育的生活化。它丰富与扩张了人的生活世界,全方位延伸了人的运动、娱乐、精神、社交等活动,倡导运动引领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生活体育”创新社会文化。“生活体育”不仅是私人的游艺,也是大众的艺术,能带来“社会的欢乐”。人们在“生活体育”中分享着各自的兴趣、经验和情感,“生活体育”成为社会文化中一种能使人相互深刻影响的媒介。在它的作用下人们有来有往,实践着“参与和分享” 的交往过程。每个人的文化场都得到了延伸,由中心向四周一层层扩大着范围,不同的人所扩散的文化场在同一空间(如社区)互相重叠,群体知觉交融在一起。“生活体育”使个人或群体延伸的部分实现了重构,多元的文化得以互动和涵化,为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宽容境界提供了机会,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作出了铺垫。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孕育了“食不厌精”的饮食文化,重视餐饮几乎成为国粹。而以运动作为生活主旋律的欧洲却诞生了奥林匹克的传统。今天,中西文化的融通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们相互借鉴,共同向着有利于人类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

  “生活体育”引领社会发展。体育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是体育工作科学发展的内容之一。“生活体育”体现了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它倡导一种崇尚运动的生活风尚,力图构建一种普遍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生活体育”扎根生活、创新生活,有责任和义务恢复并增进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达力,生活文化的创新因为有了扎实、鲜活的生活之根而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1.3 “生活体育”促进社会和谐

  体育具有无比强大的整合力量。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过,世界上有五种通用语言:金钱、政治、艺术、情爱和体育,而体育能把前四种融合在一起。“生活体育”通过增进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6]现代人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体性事务的活动之中,社会的局部性和碎片化特征明显,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但是,人是群居动物,害怕孤独,需要交往,期盼在自己居住的区域内能通过某种形式与周围的人们建立起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这就是社会资本。

  体育具有阶层融合的功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全民体育大多数是由单位组织的,普及度非常高。1984年山东《体育之声》报有这样的报导:“每逢星期六,以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气功、游艺等为主要项目的体育活动,遍及县城的每一个角落。各单位自备场地、器材,自愿结伙、搭对,自由开展活动。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在活动日,换上运动服和群众一起活动在运动场上。”[7]这种全民性的体育活动具有积极意义:第一,实现了体育的本体价值――身体运动,身体运动是人类的本能需求,能给人以健康和活力,全民体质得以保障和加强;第二,实现了体育的阶层融合功能,在活动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起到了统合和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所以,那个年代虽然人们物质上匮乏,但精神上是相对满足而平和的,社会也是相对和谐的。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严密的“单位”体制开始松动,企业的经济功能得到了强化,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功能转移给了社会,其中就包括了全民体育,民众的体育权缺少了制度支持。同时,社会阶层差距急剧加大,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现象也日益突出。“生活体育”主张不分尊卑贵贱,提倡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以开展“生活体育”活动的契机关心居民,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弱势群体看到希望,重获对社会的信心、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以及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生活体育”还是一种社会交往过程,尤其在团队性运动中,利己让渡于利他,通过团队默契协作,人们可充分感受到人际间身心和谐交流的纯粹与喜悦,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大局观和责任感。草根性质的“生活体育”的开展有利于强化党和政府的管理权威,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为什么要在社区教育中开展“生活体育”

  

  “社区教育,是指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8]生活体育,作为社区居民身心健康的物质保障和生活水准的衡量标识,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生活体育”落实于社区,回归大众生活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单位―街居制”到“社区制”的沿革。“单位―街居制”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管理功能,实现了对城市全体社会成员的控制和整合。今天,社区作为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已逐步演变为现代城市的基层组织,它直面民生民意,担负着社会矛盾载体和社会合作枢纽的重要功能,和谐社区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身处社会转型期的现代城市居民,其生活也面临全面转型。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街居制”中,街道和居委会是单位的延伸,人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处于单位的制度安排之中,人往往是终生依附于单位。而在市场经济时期,人们对单位或系统的隶属性大为降低,劳资双方仅仅是一种合同关系,上班时间是“单位人”或“系统中人”,而下班后的很多时间则都是在社区内度过。已经习惯了单位制的人们如何适应没有单位关照的社区生活,成为一个社会和文化问题。未来社区将呈现出“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态势,作为社会基本功能单位的社区要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为居民的医疗、教育、健康、养老、娱乐等进行全方位的生活服务。当人们从“单位人”转变成“社区人”之后,全民体育开展的重心也应相应地转移至社区。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场所,“生活体育”唯有落实于社区,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回归于人的生活本身。

  2009年中国国民健康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如下三个事实:“第一,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第二,健康满意度越高,对社会和生活的满意度也越高;第三,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率远远低于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率,多数国民对我国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处于不满意或模糊的状态,而对体育的期望值很高。”[9]这说明民众需要体育生活,社区体育因其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而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2.2 “生活体育”增强居民体质,促进学习型社区形成

  当前,对于我国大多数城镇居民而言,生活成本尚占收入比例较大,以致普遍感到生存压力的存在,休养生息的闲暇时间尚不够丰富,遑论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时间了。并且,由于目前城市中的大部分体育设施属于商业化经营项目,收费不菲,本不富裕的普通民众的运动热情又被这种有偿性服务阻吓了。此外,一部分民众的健康意识还不强,没有主动参与体育的愿望和习惯。无闲、无钱、无意识,使得体育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渐行渐远。如果再不加以引导,后果便是人自身的进一步异化与分裂,乃至全民体质和整体国力的下降。当今,我们已进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每个人必须终身学习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健康的体魄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表现出自信、自制、从容的心理调节能力,对社会变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中青年成人应成为“生活体育”的先锋。目前在社区体育的参与对象中,存在“两头烧中间冷”的“马鞍现象”:儿童和老人的体育参与较好,而中青年成人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中青年成人是社会财富和家庭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生活和发展压力的主要承受者。职场的激烈竞争,养老辅幼的家庭重任,已使其应接不暇,疲于奔命,无法顾及自己的身体,更别说参加体育锻炼了。据调查,我国目前大多数中青年成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中青年成人应当成为“生活体育”的关注重点,他们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有效调节身体机能,使之长期保持良好状态,精力更为充沛;同时可缓解压力,克服异化,在自己身上恢复整体人的天性,重现人类天生的原始能力和野性精神,达到身心和谐状态。政府主导、社会协助、个人积极参与,建立起居民工作、生活、学习、休闲一体化的学习型社区,让人们身处其中能幸福地生活、持续地发展,那么,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也就能水到渠成。

  2.3 “生活体育”密切邻里关系,建构和谐社区

  近二十年来,由于我国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体系的不完善,以致大部分财富集中到少数利益集团和垄断行业手中,形成了少数中产阶级和广大低收入民众的金字塔型社会经济结构,巨大的收入悬殊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对立和分离,且这一趋势正在加速发展。社会分离不仅指富人和穷人在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的分离,同时也造成两者间在空间位置――居住社区上的分离,由此形成少数高端的富人区和众多由普通市民以及农民工杂居的普通社区。

  富人区虽然有完善的公建配套设施和一流的物业管理设施,但由于富人有充足的财富和社会资源,其学习大多数是在更高端、更专业的社区外的环境中完成的,其体育锻炼也往往是与其财富和社会地位相匹配或与商业营销相关联,如赛车、开飞机、登山、高尔夫等,这些生活标准即便是高端社区也无法提供。此外,由于富人的生活节奏更快,对自身安全更担心,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强,因此,富人区常邻里关系淡薄,社区活力不足。

  而普通社区更加贴近基层民生,居民间由于收入和社会地位相似,面临着相同的社会问题和困境,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和支持,社区活动易展开。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而言,迫切希望改变生存困境,具有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观愿望,是社区教育发展的积极受众。社区在加强其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关注其精神生活,这一群体往往自觉是城市化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淘汰者和牺牲品,心理上失落、自卑、敏感,精神上反社会,行为上与社区居民隔阂分离。社区在对这一群体重点人文关怀、积极心理疏导的同时,可采取社区体育的方式将其引入社区活动中来,与社区居民建立起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其感受到人情温暖,获得心理上的平等和去边缘化。

  

  3 怎样在社区中开展“生活体育”

  

  判断社区生活体育开展成效的直观标准是――能否有居民的积极参与。主动参与的居民越多,说明“生活体育”开展的成效越好。应充分发挥社区时空便捷的优点,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开展“生活体育”。

  3.1 政府加大社区体育投入,推动公共体育均等化服务

  由于居民收入增长没有和经济发展同步,分配不公的现象存在,所以现在政府提出要保障民生,让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0]将社区体育定性为社会福利也是西方体育发展的经验,“体育运动作为市民主义内容的一部分,被纳入到社会福利中。”[11]

  在中国市场化改革还不到位、公民社会又尚在发育之际,我国社区教育的主导者仍是政府。政府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体育服务。政府要制定出各种支持体育运动的政策,加大对全民体育的经费投入,社区基层组织积极倡导,居民踊跃参加,最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机运转的社区生活体育良好运作体系。

  3.2 加强基础设施和场地建设,建构有特色的社区生活体育文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大幅度增加,而城市公共配套基础设施用地相应萎缩。社区中缺少场地和设施,开展体育活动就没有立足之地。当前紧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场地建设,提供社区生活体育运作平台,才能吸引居民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并进一步形成社区独特的社区生活体育文化。

  我国社区生活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把社区生活营造成居民自己的生活,让居民真正体会到一种家的感觉。社区生活体育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政府可以以较低的投入,较快地创造和谐的社区体育人文环境,赋予社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欢乐气氛,塑造社区特有的精、气、神。建构独具特色的社区生活体育文化,有助于增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建构起和谐社会。

  3.3 整合利用社区相关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活体育活动

  我国城市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解决,社区居民目前多数会选择参加一些不受场地限制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健身操等,而一些需要开阔场地的运动项目则开展起来比较困难。生活体育主张挖掘、整合、利用社区内的相关资源为民众生活服务,如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在非教学期间向居民开放;公园安排适当时间供居民锻炼身体。

  社区还可根据自身资源和传统文化发掘有地域独特文脉的生活体育活动。水域较多的社区可开展戏水体育文化,靠山的社区可经常组织登山、植树等活动。传统文化也是生活体育活动的宝贵财富,中国民间有很多传统娱乐活动就是不需要太多经济成本和场地的,如南京较为普及的“抖瓮”、放风筝、踢毽子等。社区开展这类体育活动,不仅可使居民丰富历史知识,而且可使人娱情健体、身心放松。这些源于生活的娱乐活动本质上就是“生活体育”,它游艺性强,操作简单,参与度高,同样具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功用。开发社区地域和文化资源的过程也是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是社区组织和居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民众的无限智慧将不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游戏,将生活体育推进到新的发展高度。诸如此类,都需要社区基层组织循人性、尚多元、展个性,灵活机动地开展有特色的生活体育。在生活体育中推进社区居民的沟通和融合,增强人际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让民众的生活空间洋溢出浓郁的亲情,塑造有趣、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这既是生活体育的主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宝贵的社会资本。

  

生活体育――社区教育新视角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区教育 视角 体育 教育 社区 生活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