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通识教育在促进医学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价值论文

通识教育在促进医学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价值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1-24

通识教育在促进医学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 G4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0(a)-0133-04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s a perfect form of education. But the effect of cour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are not ideal in medical education where there are strong professional factors and the students face the burden of hard work.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ditions of carrying out gener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medical courses, student basic ability training and laboratory training, elaborates the concept and experience of decentralized fus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an promo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research learning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Medic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edical student; Research learning

  医学是以实践经验和广泛知识为基础的经验性学科医学高等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医学生多数时间和精力都集中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通常无暇顾及人文修养和拓宽视野的活动。勤于“读书”和考试,不善于理科思维,是医学生给大众的一贯印象。《西氏内科学》有云,“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目前国内的医学培养模式造就的是有知识、有进取心但缺少研究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的专业工作者[1]。医师的高误诊率、医药类学术著作的低引用率和频发的医患冲突,不断警示着医学教育。为弥补医学专业教育的不足,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增强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引入通识教育模式是一个上佳选择。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为“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博雅教育”等,重在“育”而非“教”,打破专业界限,旨在给学生一个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之逐渐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知识观的完美统一[2]。高校培养的医学人才,今后不光要坐诊、手术,还要善于观察、思考、实验和自我改进,终生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水平。因此,应该让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识教育在这方面特别适合。笔者已有意识地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和加强通识教育,既有心得,也发现一些问题。本文将以实践经验为基础,阐述通识教育在医学院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中展现的价值,并探讨实施方法的特殊性。

  1 医学生有必要理解通识教育的意义

  通识教育在医学类专业学生中并未引起关注和兴趣。医学生的专业意识很强,有的学校通过课程体系的方式推进通识教育[3]。医学生,特别是长学制专业,不理解这一做法:大学头一年的大好时光,为什么要用在语言、理科、历史人文这样的课程上呢?调查发现,医学院校中大多数学生不了解通识教育的理念[4],一旦理解了,大多接受和期待通识教育[5]。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调查也发现,临床医学专业相较于生物学和化学专业,对通识教育的认可度低得多(1∶3∶2.2)。因此,医学院校推进通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理解通识教育的意义。

  专业划分基于社会分工,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专业教育是为快速培养各分工部门的技术人才而采取的方式,在近代的普鲁士和我国解放后?凳?年曾经发挥过重要战略作用[6]。随着分工细化,人才过专反而降低交流与合作的效率。通识教育既帮助学生克服专业限制,建立宽阔的视野和科学观,又有助于衔接社会分工的交叉领域。英国大学自中世纪后期开始就有通识教育传统,分文学法学、神学和医学四个大类教学[6]。美国也一直奉行通识教育为先导的理念[7]。欧美国家的通识教育培养出无数一专多能的科学大师[8]。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0年代起重新重视通识教育[9],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转化能力。可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补,不仅是增长见识。长学制本科生和研究生今后工作中会含有更多的创造性成分,通识教育更显必要[10]。我国分级教育的阶段特点与西方国家差异大,大学新生尚不具备通识教育的良好基础,入学后仍需贯彻通识教育为先导的理念,不能认为大学就是职业化培训。日本与我国的中等教育有相似性,其高等教育近年也奉行通识化,并向研究生阶段扩展[11]。因此,我国医学院校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应加强通识教育。医科学生要能清晰认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意义,才能转变应试学习的模式和“专而无道”的价值观。   2 医科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形式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既然通识教育必不可少,那医学院校开展通识教育为何普遍有困难[3,12-13]呢?原因是医学教育在其专业面和知识量方面有特殊性,要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医学生需要锻炼更长时间。前些年住院医师培训机制尚不完善,各高校都在本科阶段设计了各类专业课程,期望以课程促教育,学生课业负担沉重。部分高校开设医学史、医学专科导论、哲学等通识教育课程,已经很可贵了。有学者提出以课程为中心建立通识教育体系[14],甚至在医学院校设立独立的通识教育中心[15]。这些设想并不现实,真正付诸实施难有成效。医学院校还是应保证高等教育的专业性[16],通识教育应该更灵活。针对知识、技能、研究问题等,在恰当的主题和场合下适时、分散性地开展通识教育活动,把通识教育融合到专业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

  医学院校要实现通识教育的分散化和普遍化,教师需转变认识和提升素质。国内的现状并不乐观,不仅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和执行得不理想[3,12,14],专业课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个人能力素质恐怕也大多跟不上形势。因此,分散融合式的通识教育在医学院校要开展起来,对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都提出了素质提升的要求。

  3 通识教育可提升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和研究最持久的动力。医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普遍知识量大、内容枯燥。笔者近年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先介绍生活案例,然后引入知识点的方式,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基于同样的考虑,教学中涉及分类、命名、功能机制的内容,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逻辑上的来龙去脉以及实际工作中怎样应用。这种教学法就是基于通识教育的理念,让学生不仅掌握当前知识,还要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逐渐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并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其他学习中去。以四川大学的组织胚胎学课程为例,一项基于临床5年制本科生的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学生对采用了通识教育为先导的教学章节给出了显著更高的兴趣评分,这一差别在变换了实验章节后仍然存在。

  事实证明,分散化的通识教育模式能显著促进学生的兴趣。中山大学等采用过基础医学导读课程的通识教育方式[17],也是这个原理,收效不错。引入通识教育后,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时间更长,备课要求更高,但仍然值得坚持。因为与其面面俱到的讲授知识,不如从“少量多样”转换为“多量少样”[18],透彻讲解某些点,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给学生示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只要有兴趣,按同样方式自主学习其他内容不存在困难。

  4 培养医科学生灵活掌握新知识的通识教育手段

  除了有限的课堂教学以外,训练医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必不可少。不少人误认为医科与理工科相比,知识变动少,学会了终生管用。其实医学是经验和科学交织在一起的学科,不仅应用领域日新月异,?B理工科中变动相对很少的基础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医学知识“博大精深”,变化又较快,采用传统的专业教育方法,学生的学习压力巨大,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容易倦怠。教给学生经典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教会学生适应和吸收新知识的高效方法,才有利于学生跟上时代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给学生强调新涉足一个知识领域的方法:先认真阅读一两本权威教科书中关于该知识的章节,然后检索并研读近3年高影响力期刊上的一两篇综述文献,最后查阅近几个月发表的论文并跟踪相应学术团队的动态。对于新文献,尽可能采用略读的方法快速过滤有用信息。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自主学习陌生知识的方法,又熟悉了新知识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知识结构清晰、完善。

  5 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应该接受的基本训练

  医科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在课程学习中体现通识化,还要在基本学习技能的训练中贯彻通识教育理念。这些基本训练包括写作、口头表达、提炼与分解问题、动手实干和国际化思维。如前所述,与欧美国家比较,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实际上在补中等教育阶段的课。因此研究生与本科生一样,都应接受这些基本训练。医学院校尤其应注意研究生的通识教育。现在有不少攻读科学学位的医学类研究生,原专业并非医学。按专业教育的视角,这些学生的培养有很大难度,如果采用通识教育为先导的方法,可实现低起点、高要求的目标,确保学有所成。

  进行基本能力训练的场合很灵活。以书面和口头表达训练为例,对于本科生,可在前一次课布置准备任务,后一次课报告作业成果或上交书面作业;对于研究生,可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布置撰写小型综述或做读书报告。学生做报告应按照教学备课的标准进行,锻炼他们的思考和讲解能力,防止变成枯燥艰深的汇报。对本科科研训练学生和实验室研究生,要布置撰写设备与技术操作规程的任务。通过完成这样的任务,学生既掌握了设备和实验操作技术,同时还锻炼了信息整理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国际化思维与交流能力最易被教师和学生双方忽视。国际化已不是新的概念,但我国大部分高校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出国交流和聘请外国专家讲学的方式来提高国际化水平。这还不是真正的国际化视野。笔者认为,教育国际化至少应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实现文化批判与传承的有机结合[19],二是培养出敢于和善于与国际同仁直接交流的学生。为了达到真正的国际化,通识教育是必由之路。医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应充分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发展历程、风俗习惯和制度特点。对这些信息,应持客观、包容的态度,有的还必须严格遵守(比如医学动物实验的规范)。此外,外语能力是基本保障,医科学生必须花大力气提高。目前英语是国际交流的主要语种,忽视英语能力就相当于自绝于国际交流。语言学习同样需要兴趣驱动和以通识教育为先导,因为英语语言文化和西方英语国家的人文和社会是相通的[20]。我国医学院校的双语教学目前存在不少问题[21],如果也尝试分散式适时采用通识化教育方法,语言能力提高会更快、更自然。笔者在神经生物学和组织胚胎学课程中就经常融入这类教学项目。开始时较简单,针对课堂主题布置最新的英文文段,学生读懂后写出摘要和评论;此后日渐灵活,力求使学生克服专业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四川大学长学制医学专业的书面考试要求完全用英文答卷,而且试卷中还含有英文文献的现场阅读、总结的题目。自2015年起,四川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也开始逐步英语化。目前最大的障碍还是多数教师的英语授课和组织能力有限,这是今后亟待改善的问题。   6 医学实验室训练中贯彻通识教育精神的切身体会

  医科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经常进实验室。随着创新性训练的开展,实验室训练逐渐成为重要的教育环节。实验室训练在医学教育中的普及是近几年的事,很多院校并未在管理和培训方法上及时调整改进,已暴露出不少问题[22]。科研方法有一定的共同规律,医学生如不清楚认识,光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难以改善现存的问题。引入通识教育模式,可显著提高实验室训练的质量。

  学生新进实验室,要学的不只是技术操作,还有研究方法、交流合作和数据分析等。过去的专业化教学,要求学生从具体技术练起,学习耗时较长,与研究无关的技术遗忘快。笔者所在实验室近年采用通识化教学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熟悉研究主题,训练立题和分解问题的能力;然后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技术,并对技术操作进行针对性学习和演练;在此基础上进行预试、正式实验和数据分析。这种以研究内容决定技术方法的实验训练,使学习项目与研究工作紧密结合,效果良好。与传统的专业化实验室培训比较,学生从开题到结题的时间至少短1/3,本科生参与论文发表的实际贡献率至少高65%。在此过程中,学生还牢固建立起实验研究工作的经验和信心,这是传统训练方式难以媲美的。

  近年来学生有一种倾向:乐于做数据分析和虚拟建模,回避试剂、动物和临床的技术操作。数据分析和虚拟建模是信息化时代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然而,大多数有这种倾向的学生,出发点是怕苦怕累,或者对自身技术基础的信心不足。此时布置硬性任务无助于提高训练的水平和质量,关键是要从思想上进行动员。按照通识教育的理念,笔者曾采用三种方式影响学生的观念:第一,给学生普及经济学常识,告诉他们数据分析和虚拟建模的资料是基于现实的实验和标本,是具体工作成果的转化和提升。纯粹的数据分析和虚拟实验对于解决研究问题,就像第三产业对于总体经济一样,只起提质搞活作用,并不产生新的物质。可持续、基础扎实的研究项目,离不开实验技术操作这个硬功夫。第二,向学生讲解西班牙帝国从辉煌迅速走向全面败落的历史知识[23],展示好逸恶劳和轻视技术工作的风气会给国家带来怎样的经济和军事灾难。博古通今,告诫学生不能轻视技术能力,不要在竞争中把团队的实际处置能力拱手断送。第三,带学生到高水平技师所在的实验室参观学习,发挥榜样的力量,使学生体会到技术操作的乐趣与真谛。这些方法对学生起到的积极的心理影响,教师是可以感觉到的。

  综上所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医学院校开展课程和分散融合式教学活动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分散融合式的通识教育,可以与医学专业教育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逐渐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该模式不仅适用于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也适合实验室训练。学生一旦具备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将打破隔行如隔山的知识和心理屏障,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自主学习和提高,从而适应社会和知识的快速发展与变革。我们不能一味期待教育制度改革来破除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育方面已经产生的弊端,也不能无视医学教育的现实而开展工程浩大但成效不佳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其实,通识教育就在我们身边,人人可以享有,实施的方式灵活多样。

通识教育在促进医学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价值

论文搜索
关键字:医学院校 研究性 院校 价值 医学 研究
最新医学论文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护场理论研究进展
浅谈寒包火理论探源及其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糖尿病管理模式
运用通降理论诊治慢性胃炎的探讨
保健食品相关的原料范围界定和注册管理探析
疫情下突发传染性疾病相关临床研究
复工复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风险评估
流感及流感疫苗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针灸临床带教中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热门医学论文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Caspase ,BCL-2蛋白家族与细胞凋亡调控机制
高血压与X综合症
中医哲学和中医学及中国生命科学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体育锻炼
吸烟与眼部疾病
儿童溃疡病诱发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军团菌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