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9-03-21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几十年来,全世界都高呼着男女平等的口号。女性主义者也曾对网络寄予厚望,认为它的发展会改变女性在大众传媒的弱势地位,为女性提供说话的讲坛,女性也能同男性一样,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福音。但事实上,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价值观的网络媒介一直以来对女性形象的传达和阐释却让人们感到忧心。尽管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半个多世纪,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价值体系仍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意识形态和男性目光继续摧残着女性身体,强迫女性追求达到一个虚构的“美丽神话”。本文试图从社会性别视角来对网络媒介中女性形象进行诠释,并分析女性在网络和现实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网络环境对女性产生的影响。

  一、“粉色空间”下的女性定位

  目前中国的女性网民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男性,面对新兴的网络媒体,女性与男性表现出了同样的兴趣。在任何一家综合性网站,“女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女性上网人数的高速增长,中文网络的粉色空间也渐成气候,一些门户网站也纷纷增添了女性频道,“摩登美饰”、“冰肌雪肤”、“家居装饰”、“情感热线”等内容都被归入了“女人”一栏名下。如此多的女性主题的出现,似乎预示着女性在社会中逐渐占据主体地位,那么网络中的女人是否真如女性主义者的理想那样平等、独立呢?

  可以看到的是,在网络中关于女性的内容仅仅局限于家庭、美容、健身、婚姻、性这些传统女性角色领域,女人并没有借助高科技走出“家庭”这个小圈子进入外面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女人所关心的内容,或者说,网站为女人设定的内容仍然摆脱不了父权制下男性为女性设定的好妻子好母亲这种陈规定型。网络的基本倾向还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性别角色培养女性,把“贤妻良母”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i此外,漂亮的、具有性吸引力的时尚女性如今也成了多数网站对于女性的角色定位,网络媒体在无形中将女性定格为男人欣赏以及希望男人欣赏的形象。ii

  二、广告媒介对女性的两种角色定位

  1、女性形象的家庭化:温柔娴熟的家庭妇女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把我们生活的社会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我们的网络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便是公共领域。这个领域是政治经济领域,是属于男性的领域。而与之相对的女人的领域则是私人领域,是家庭。这种公私领域的分界实质是男权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基础所在。因此,女性被排挤在公共领域之外,更多的是在私人领域中的角色。

  有研究者发现,在我国八家主导报纸新闻新闻作品中,男性新闻人物在出现频度、被引用频度和被拍摄频度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女性,另一些研究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表明,广告中女性的出现地点大多数是在家庭,出现在工作场所的极少数,而男性即使出现在家中,也多为娱乐,纯粹的“家庭主夫”是不存在的。可见,媒介往往以或暴露、或隐晦的方式在复制着男女角色的陈规定型。这种定型是对“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属于“公共领域”,女人属于“私人领域”,男人是社会人,女人是家庭人等观念的强化。

  女性在家庭中的主要角色是为丈夫、孩子和家庭服务的“贤妻良母”,这类角色似乎是男性最愿意赋予女性的角色定位。女性的这种形象也直接导致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不正确的判断,从而拒绝正视她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

  2、美女文化:时尚、漂亮的年轻女性

  在时尚的扩散中,广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广告中使用的女性形象,从年龄上来看,95%是年轻漂亮的女性,而只有5%是中老年妇女。电视广告推崇年轻漂亮的女性,并以女性外在美来评价女性,暗示了女性年轻更有价值,而中老年则失去吸引力。但对于男性来说,中老年则代表着社会阅历和成熟,反而成为增加男性魅力和权威的砝码。广告对美女的身材极为苛刻,苗条才是美,肥胖则意味着丑。为此,广大女性通过观看广告中塑造的时尚――几乎病态的瘦和精致的五官,使得无数美女不惜代价的追求它,充斥在大街小巷的美容院和减肥会所正是最有力的证据。同时,各类媒体蜂拥而上,“人造美女”、“美女经济”成为媒体中高频度使用的字眼。

  透过一个个充斥着亮丽女性的广告,总能感觉到男性的存在,是男性在用批评的眼光审视着这些女性形象,男性对女性有着欣赏的资格和评价的权力。男性的形象,男性的需要,决定了她们对自身美丽的自信程度和判断标尺,使男性与女性置于“看与被看”的模式中。在这种审视下,几乎每一个女人都忐忑不安地认为自己身体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永远为镜中平凡的自己而苦恼。而与此相反,广告中的男性形象则往往是西装革履、聪明、智慧、老练,是高科技的驾驭者,在广告的视野中,女性除了观赏价值之外,没有其它价值。

  总的来说,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都被超现实的完美再现了。其形象之高是现实中很多女性无法达成的。而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夸张描述,并不是现实中女性的真实表现,而是从男性的视角出发来塑造的符合男性审美观的女性。广告的出发点就是取悦并服从于男性的。

  三、女性角色被弱化的原因

  可以说,女性在网络中已经被商品化并被无意识地充当着性符号或商品符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外,更为重要的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在中国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男孩要培养勇敢、刚毅、有竞争和决策能力的性格,而女孩要温柔、善良、热爱家庭等等。结果男孩大多能有主动的性格,对自己有较强的成就期望值,而女孩则培养起被动的性格,对自己的成就期望较弱。男性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女性则比较含蓄、被动与顺从。因此,有关研究指出:“男性的网上讨论方式通常具有辩论的性质,以自我为主,将其他参与讨论的人设想为对手;而女性的在线讨论方式则是支持性和含蓄的,设想别人为朋友。尽管在线的交流不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但研究发现,男性仍然主导着在线的讨论,女性的发言方式常遭男性的忽视和批评,这些在线风格也妨碍了女性对网络更多的参与。” iii这种现象会导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iv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了网络上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2、网络主持人本身性别意识不够

  一家高呼女性主义的网站称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为“女人的圣经”,并且把她那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塑造的”放在了主页标题下的显著位置上,但我们却看到它在大谈香水、化妆品、服饰、减肥、宠物、购物消费这些传统领域,也看到女人的身体成了推销商品的符号代码。另有一家网站更加露骨地在主页上宣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又拥有自己的一个整体,所以女人占一个半,而男人仅仅只有一半。既然社会对女人如此高度赞美,女人自然该付出心血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变迁世界:做一个贤妻良母;做一个体贴入微的情人;做一个会照顾全家生活起居的保姆;做一个上得厅堂的精美‘装饰品’;做一个无微不至关切家人健康状况的护士;做一个助丈夫事业一臂之力的女秘书和公关小姐;做一个拥有自己事业的女性……”如此面面俱到,女人的负担岂能不重?减轻女人的负担,让女人生活得自由自主,才是女性主义要达到的目标。很明显的是,网站的主持人没有真正理解“女性主义”的含义。女性主义者曾寄希望于网络发展带来的广泛联络、有效参与能促进整个社会性别意识的提高,推动女性运动和事业的发展,女人利用新兴媒体为自己争得“说话”的权利,但令人遗憾的是,置身于网络的海洋中,我们才发现网络并非天然地与两性平等联系在一起,受到强大文化背景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内容上脱胎于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介依然可能不知不觉地成为男权意识的“共谋”,所以,网络可以增加女性接近媒体、使用媒体的机会,却不一定能增进媒体性别意识的提高。

  四、网络环境对女性的影响

  1、“春哥”对传统女性形象定位的突破

  2005年的“超女”李宇春,凭借其超酷的外形使得中性美的概念像海啸一样迅猛席卷全球,同时也把自己定格在了万众瞩目的时代焦点。超女李宇春不仅赢得了全国人的目光,更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成为亚洲英雄,原因就在于她对传统性别概念的颠覆。近年来,“信春哥,得永生”“信春哥,考试不挂科”的戏谑语甚嚣尘上,成为09年网络一大亮点,李宇春也凭借这超强的人气在性别角色上实现了从“春姐”到“春哥”的转变。毫无疑问,这场以“春哥”为代表的性别双性化潮流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冲突理论基于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观念,认为双性化女性将更多地参与社会竞争,是对传统和谐两性秩序的挑战。但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李宇春的这种双性化的形象突破了传统的女性形象,网络为这种新的“时尚观念”提供了条件,“中性美”成为时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所追求的时尚符号。这种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真正的自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女人开始不以男人的审美标准来塑造自己,实现了与男性视角的对抗。虽然“春哥”事件在网络上褒贬不一,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其有利的一面。

  2、从“芙蓉姐姐”、木子美现象看网络对女性自我认知的影响

  “芙蓉姐姐”以超人的勇气和激情,再加上自传文字和玉照,努力地向网友展示她曼妙和凹凸有致的身材。虽然网上几乎没有人能理解她的疯狂举动,几乎都是嘲笑和贬低,但“芙蓉姐姐”到底出名了,网友们四处追随她的身影,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她的文章和照片,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木子美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性爱日记,主要描写了自己性经历方面的隐私,因此成为了焦点人物。此后木子美的个人主页和博客网站的访问量大增,一时成为中国点击率最高的私人主页之一。

  “芙蓉姐姐”和木子美的行为挑战和颠覆着对人们传统的审美观、性爱观和道德观。事实上,这与网络媒体的畸形的女性角色定位是密切相关的。网络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是男性对女性的定位,即女性是凸凹有致、温柔、漂亮、性感并且会打扮、会消费的。同时在男性话语权利占统治地位的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扭曲和虚化,网络中的女性是按照男性对女性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v对于一般的平凡的女性,在现实社会中自我实现的难度很大,很多在现实世界难以满足这一需要的女性便会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导致对自身的不认同,便把这一追求转移到了网上,采取一些非传统的、另类的行为来获得人们的“注目”与“追捧”,完成他们所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获得在虚拟世界里的部分的“满足”。但网络媒介应该警醒的是防止一些另类的价值观念传播,比如木子美的“自我塑造”,这对叛逆、追求个性又缺乏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有十分危险的示范作用,这种另类的价值观念一旦传播开来,势必带来社会的混乱,将形成一种怪圈,牢牢地束缚住女性,制约着女性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语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现实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极强的相关性。我们时代已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女性意识到自己这一性别所处的不公平话语环境,并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她们通过解构、颠覆等方式与强大的男权力量对抗着,用女性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女性自己的话语方式去讲述自身和男性。我们看到,中国著名的社会学者李银河女士可以公开在自己博客里谈性;我们看到中国政坛上也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领导者。同时,很多媒体特别是专业的女性周刊和杂志也在为女性的生存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在网络中,也有很多坚持女性主义的网站,为宣扬女性解放、平等自主而大声疾呼,但非女性主义的网站数量太大,性别意识不正确的内容太多,跟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坚持女性主义的网站在点击率和知名度上都远不及比它落后的综合网站,因此,要让主流网站接纳女性主义的观点,还需要时间和努力。

  随着这些媒体的发展壮大,也深深影响了男性读者,使他们认识到女性自身具有多种潜能,可以发展为多样化的社会角色。作为独立的人,女性生活意义或生命价值与男性一样具有多样性,而不取决于其观赏性如何。在广告中使用的女性形象应该强化新型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如勇敢、富有爱心、具有决策力、做事果敢等,而不只是性感的、无法担当大任等传统形象。

  近十年来,网络媒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我们应该呼吁广大女性对于网络讯息的警惕。通过网络讯息应该鼓励女性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应该充分体现女性社会角色的丰富内涵,这不但关系到女性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女性健康人格的塑造和整个社会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

  注释:

  i任正英.女性网站并非乐土[N].中国妇女报,2003-11-6(2).

  ii韩贺南.被“凝视”与被“驱逐”――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审视[J].现代传播,2004(3).

  iii刘霓.信息新技术与性别问题初探[J].国外社会科学,2001(5).

  iv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0.

  v骆晓戈.女性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76.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论文搜索
关键字:媒介 视角 性别 来看 形象 女性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