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传统儒家孝德教育内容研究论文

传统儒家孝德教育内容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06

传统儒家孝德教育内容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73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education in ancient Confucian education occupies the foundational statu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has double value, on the one hand,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gives the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people honest and kind-hearted, maintaining family and social st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has need to abandon the rational kernel, such as extreme filial piety and superstition,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compulsory unequal, imprisoned people thinking and freedom. The main of filial piety moral education main content were studied i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ook of filial piety" as the foundation, the ancient filial piety the main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rge pieces; started in Pro, in Jun, and finally conduct. Traditional Confucian filial piety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thical value and political value of filial piety, in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education, to teach filial piety, filial piety, advocate filial piety.

  Key words Confucian; filial piety; education content

  儒家教育几乎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同义词。儒家文化强调人文主义,以教化人“崇德向善”为目的,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品性培养。孝德作为儒家德目的重要元素,是儒家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孝经》可以说是儒家关于孝论的总结性著作,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孝的思考的集大成者。《孝经》也是历朝历代各级各类学校,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通用的教材。几千年来,人们对孝德的重视和提倡不曾中断,儒家传统孝德教育更是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末,其教育内容虽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但也一脉相承。所以,笔者对古代儒家孝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以《孝经》一书为纲要,从中分析古代孝德教育内容的共通之处,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1 始于事亲――孝亲敬亲

  人的先天之命是由父母孕育的。孝起源于血缘亲情,是协调家庭成员关系的规范。所以儒家文化强调孝的第一要务是“孝顺父母”。

  1.1 养亲、敬亲、爱亲

  赡养父母在中华儿女一项天经地义的责任。赡养父母,给父母饮食起居上的照顾,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的最低需求。另外,人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孝子事亲,也需兼顾着两个方面,做到“养则致其乐”。这要求我们对要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让父母开心快乐,从而使其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①孔子认为,对父母的孝更重要表现在敬养。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孝子侍奉父母,光“养”不“敬”,算不上孝,因为那和犬马之养没什么两样。孝顺父母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敬,和父母说话时,面色要和悦,语气要和顺,行为要恭敬。

  孝的本质是爱与敬。古人云:“爱敬者,孝之实际也。爱而不敬,则爱不至;敬而不爱,则敬不真,二者缺一焉,不可也。……夫孝道无方,爱敬而已矣。”

  1.2 谏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不例外,当父母言行有所不当甚至犯错的时候,儿女应该谏诤,这才是真正的孝。当父母长辈有过错,不在理时,做子女的我们应如何处理?孔子认为面对这种情况时,子女要做到委婉谏诤。孟子认为:“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②意思是父母行为不当而不提醒劝诫,甚至盲目顺从,这其实是不孝。荀子与孔子看法类似,反对盲目顺亲,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总之,谏亲要讲究态度和方式。孔子认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③意思是说,“子女奉养父母,如果父母有过错,应当和颜悦色地规劝。先贤已经说过,父母有小错,子女要委婉的谏诤,其实按照我们的理解,如果父母的行为略有不当,但谈不上什么大是大非,那就劝劝他们,一次不行就慢慢劝。如果直接劝诫能以解决问题,可以想想别的办法,通过长辈的亲戚朋友,让他们帮忙劝劝你父母。或者等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再找机会进行规劝。

  1.3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生儿育女,延续后代是人的本能,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需求。传宗接代自古就是我们的传统社会婚姻观念,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最严重的不孝。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家庭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单位,人们通常是一大家族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更注重家族观念,而传宗接代,延续子嗣是家族延续的最重要方式。另外,传统社会生活中,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依靠人力。在中国,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社会观念。这既是符合人类繁衍的自然法则; 也是保障家族兴旺的俗成定规;还是长辈人指望人伦之乐的想念;男欢女爱之生理必然。正所谓“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延续香火既是古代社会养儿防老的意愿,也是人们情感需求的体现。

  1.4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古人非常重视祭祀亡故的父母和祖先。“祭则致其严”,祭祀包括治丧、守丧、祭奠,每个过程都有具体的规定,讲究恭敬和虔诚,要做到“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长辈过世后,要为其准备好棺椁、衣物、祭奠器具等,在丧礼上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埋葬必须以虔诚的态度对待,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祭祀绝不是为了祭祀而祭祀。在特定的节日里祭祀,通过祭祀来回忆故人祖先的音容笑貌,缅怀祖辈先人的恩德功业,学习前人为人处世的准则,表达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曾参提出的“慎终追远”,就是这个意思,父母亲在世时,子女要以爱和敬来侍奉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要怀着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这样也算尽到了子女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将“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民众的德行就自然归于忠厚了。

  2 中于事君――移孝作忠

  《孝经?广扬名》一书中:“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④曾参也提出:“事君不忠,非孝也。”

  忠是由孝衍生出的道德行为。数千年来,一忠一孝成为中华民族两大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对整个民族的心里塑造、价值培养和民族认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移孝作忠”是家国同构的封建社会维护统治的伦理基础,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做到“孝悌”,他的品行修养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也能遵守社会的规范。儒家伦理认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历代统治者都看到了孝德教育的巨大影响,并也都热衷于在各类教育中宣传“移孝作忠”的思想,其目的显而易见。在面临“忠孝两难全”的抉择时,“爱国忠君”无疑是最高的价值追求,并能得到世俗的认同和赞扬。

  历朝历代,关于事君的论述不计其数。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是家天下,皇帝是天下人的家长。从这方面看,事君即事亲。另外,事君能更好的事亲。因为事君能获得官职和俸禄,为事亲提供物质保障。《忠经?保孝行章》:“竭其忠则福禄至矣。”⑤古代许多文人,出身贫寒,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出世事君,即可显亲扬名,还可为父母提供可靠的物质来源。古代有“忠诚出孝门”的说话,究其原因,在于“以孝事君则忠”。

  3 终于立身――扬名显亲

  中国传统社会的重心是家族,家族中的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世代生活在一起,家族成员间血脉相连、荣辱与共。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必然与家族紧密相连,家族有抚养后辈、延续香火的义务,而后代子孙也肩负着保持和提高家族的名声和地位的责任。传统观念中的孝子贤孙,其价值目标的指向就在于继志述事、扬名显亲。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孝的最高境界。“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是古代人立身的三个主要方面,这源自鲁国大夫孙豹《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⑥后人解读“三不朽”:立德为创建道德操守,立功为建功立业,立言指把真知灼见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三不朽”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也是中国古代上至皇帝百官、文人骚客,下至百姓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然而“三不朽”中,“立德”难以评定,“立功”须跻身官场,然而古代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一生未能进入仕途,难以事君。所以古人多以“立言”为目标,以求不朽。如“武圣”孙斌、“诗圣”杜甫、“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等,他们都是通过“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成为领域的翘楚,著书留世,显亲扬名,由“立言”获得了“不朽之名”。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是中华伦理道德规范之首,在中国古代社会传承千年。古代孝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地涌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条河中,除了有其自身价值,还因为在古代社会,有以孝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现代生活中,孝这一传统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孝德的传承需要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待孝这一中国传统特色文化,我们应从历史和内涵的角度重新审视其价值,以现代的眼光来分析和应对不利因素,摆脱现实困境,并充分挖掘和发挥孝文化的积极内涵,并充分运用到德育教育中。

  注释

  ① 礼记.

  ② 孟子.

  ③ 论语.

  ④ 孝经.

  ⑤ 忠经?保孝行章.

  ⑥ 左传.

传统儒家孝德教育内容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孝德 儒家 传统 内容 研究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