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学论文 >> 交通运输论文 >> 城市换乘枢纽交通组织方法探讨论文

城市换乘枢纽交通组织方法探讨

作者:潇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3-05-03
 摘要:本文主要从方便乘客换乘与快速疏导交通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型、综合性换乘枢纽交通组织的复杂与混乱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总结了站前广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对社会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公交停靠站、长途客车站及自行车停车场的布置方式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抑制社会车辆泊位需求,出租车停车场靠近出站口,公交站点设在外围以及完善行人诱导系统、简化行人流线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大庆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改造中得到初步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换乘 停车场 交通组织 诱导系统

  1.引言

  长期以来,像火车站站前广场一类的城市主要换乘枢纽在最初的设计中,设计者均是首先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把换乘枢纽的主要功能放在第二位考虑,这导致了当前国内多数城市的火车站站前广场产生了一些交通问题,影响其作为城市对外窗口的作用。随着城市保有车辆的增长,部分大、中城市的站前广场已到了需要改造的地步。笔者曾参与哈尔滨与大庆的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交通改造,积累了部分经验,本文试图以哈尔滨火车站和大庆火车站的改造为例,对换乘枢纽的各个交通组成部分的组织方法进行探讨。

  2.换乘枢纽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交通工程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城市中的换乘枢纽的规划与设计由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来承担,缺乏专业的交通工程师介入。在早期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类枢纽的交通问题还不算明显,但是在我国汽车拥有量经过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后,旧的城市换乘枢纽暴露出一系列的交通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五方面:

  (1)停车泊位不足

  由于设计者最初对城市交通发展的预测过于保守,导致现状换乘枢纽内停车泊位的容量不够。停车场地不足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枢纽周边道路停车场化,交通状况进一步恶化。

  (2)公交站点设置混乱及用地分配不合理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公交站点的用地相当混乱,突出表现在站点不集中,陌生乘客寻找站点困难。另外,换乘枢纽中配置的公交线路也缺乏合理规划。

  (3)出租车管理混乱

  大型换乘枢纽,尤其是像火车站站前广场一类的枢纽,出租车是交通混乱的主要因素之一。出租车在大部分城市的站前广场均受到严格的管理,许多的管理条例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出租车加剧站前广场的交通混乱,但是其最终结果却是出租车为了营业利润而甘冒违章的风险,不仅增加了管理难度,而且进一步混乱了广场的交通。

  (4)行人组织混乱

  火车站这样一类的交通换乘枢纽一般都面积庞大,如若广场的视野不好,又缺乏有效的指示标志标牌,将导致陌生的乘客在站前停留延误的时间增加,甚至有部分乘客会迷路。

  另外,国内的大部分换乘枢纽均没有针对残疾人而专门设计无障碍通道,个别城市即使有,也还不完善。

  (5)缺乏自行车停车场

  由于长期以来对公交-自行车换乘缺乏重视,绝大部分公交中转站点均没有设置自行车停车场,自行车基本上停放在人行道上,挤压人行空间,迫使行人走入机动车道,即影响市容也带安全隐患。

  3.换乘枢纽交通组织原则

  站前广场是个综合了火车、公交车、长途客车、出租车、私人车辆及自行车等诸多交通工具的换乘枢纽,比较有代表性。以下将以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来阐述这几种交通工具在换乘枢纽内的组织方法。

  站前广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交通功能,站前广场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有机连接各种交通工具,顺利而高效处理人流和物流的中转。在规划和设计站前广场时,如何妥善处理集中在广场及其周围人和车的辐辏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应特别考虑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则:

  ①行人流动线简单、明确。

  ②行人流动线尽量与车辆流动线分离,保证行人安全。

  ③交通工具之间相互顺利连接。

  ④不同换乘工具之间的冲突最低。

  ⑤完善诱导系统,快速分流。

  ⑥周边道路与内部道路相协调。

  落实在具体的设计中,这几方面主要体现在静态的停车场地的布置和设计、动态的人流组织、车流组织以及相关的控制性管理措施。

  4.静态交通组织

  站前广场的静态交通组织中最主要的就是各类停车场地的规划布局。停车场地布局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站前广场的交通秩序。

  4.1 社会车辆停车场布置

  (1)社会车辆停车场的容量

  满足配建指标。社会车辆停车场的泊位容量不仅要满足城市规划中大型公共建筑物的配建指标,更应该满足火车站实际的接送旅客的需求。

  修建地下车库。停车场的泊位需求应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一般规划年限取20年。如果调查与预测的数据表明需求已远远大于地面上可供应的泊位数,那么修建地下停车库将是必须采取的措施。地下停车库可以分多层。这样代价比较大,但是效果将是显著的,以广州站为例,修建地下停车库后,广场上的拥挤状况明显改善,广场上视野开阔,秩序井然。

  抑制需求。从长远来看,轿车进入家庭的趋势是无法避免的,若不采取措施,社会车辆停车场的泊位需求将会很快突破停车场的容量。目前建议采用的手段是将社会停车场内的收费提高到和乘坐出租车的花费一样,将部分人群分流到出租车上。

  (2)社会车辆停车场的位置

  从方便大多数乘客的角度出发,公交车辆停车场应离站房最近,其次是出租车停车场,最后才应该是社会车辆停车场。但是实际布置中,由于公交车辆较为庞大,用地较费,常常被布置在广场的边缘,社会停车场反而布置在最靠近站房的位置上。笔者在参与哈尔滨与大庆的站前广场改造设计中,曾考虑过把公交停车场放在最近的位置,但因其庞大的用地面积及车辆掉头所需要的大半径曲线,并且公交车辆深入站前广场大大增加了其线路上的延误,最后不得不放弃这种方案。

  因此建议社会停车场还是设在靠近站房的位置,通常的做法是社会车辆停车场和出租车辆停车场并列排放在站房的周围。采用这种布局的站前广场比较典型的有北京站(见图1)、北京西站、哈尔滨站及大庆站。广州站虽然把社会停车场放在地下,但其公交站点依然是放在广场的外围,把站前的空地全部作为人行广场。

运输工具,其发展应当被支持。为出租车辆提供良好的运营空间是站前广场规划设计中关键的环节。

  停车场布置形式--出租车辆在站前广场的布置形式可考虑采用停车场与接送站台相结合的方式。小火车站没必要设出租车专用停车场,甚至还可以接、送客合用站台。而流量特别大或者站前用地宽松的火车站一般都把出租车停车场、接客区和送客区分开来设置。以北京西站为例,除了设有泊位达150个的停车场,还另设有接、送客站台。广州站比较特别,只设有接、送旅客区,其接客区为"U"型,候客车辆排队进入,如果接客区已停满,后到达的出租车则不得进入,必须离开。
公司所提供的资料来定。场内可以采用设候车廊或不设候车廊两种形式。若需要设候车廊时一般采用垂直式(见图3a),而不采用平行式。长途客车停候车场又分室内和室外,两种形式各有优点,这要根据长途客车站的需要而定。例如,哈尔滨、大庆采用的为室外停车,而广州采用的形式为室内停车。

  4.4 公交站点布置

  如前所述,实际上公交站点布置一般都设在站前广场的外围地区。公交站点设在外围的优点主要有:

  ①不需要掉头或者可利用周边道路掉头,节约用地;

  ②避免因深入广场内部而导致延误增加。

  小城市的站前广场,因其配置的公交线路不多,完全可以采用路边港湾式停靠站,减少建设的投资。但是大、中城市的站前广场因其庞大的公交线网,路边港湾式停靠站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了。因此配备专用的公交停车场地是站前广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为保证候车乘客的安全,公交停靠站应该有专用候车廊,宽度应满足行人通过及候车时站立等待的要求。带有候车廊的公交停车场场内的布置方式一般有垂直式和平行式两种。垂直式在长途客车站比较常见,市区公交车站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不建议采用。平行式是最常用的形式,平行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带超车通道的,另一种是带有可超车通道的,具体形式见图3的b)和c)。前者一条候车廊对应一条线路,前车要等后车走后才能上前接客;后者一条候车廊可对应多条线路。由这两种可演变出多种组合,设计时应针对具体情况采用最为合理的组合,并可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种形式根据需要做细部的改进。例如在日本广岛,站台形式改进为锯齿状(见图4),方便车辆进出站。

公司的要求,站前公交始发站要安排近四十条线路,如若采用不带超车通道的方式,则必须设置四十条候车廊,显然这是很困难的,而且站内景观效果也不会好,因此我们在推荐方案中将配置的线路降为30条,并采用带超车通道的形式,场内多余的空地改为绿地。大庆站站前广场公交始发站的布置见图5。

  另外,各地公交停车场内泊位的尺寸是不同的,因为各地公交车辆的车型都不一致,比如大庆的公交车辆以中型公交为主,而哈尔滨则以大型公交为主,具体尺寸应在参考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的车型来确定。


图6 广场与相连道路的连接类型

  垂直型多适用于小规模站前广场,过境交通较少,但有时交通处理比较困难;平行型广场前的道路过境交通压力较大;复合型适用于大型的站前广场,哈尔滨、广州、北京均采用这种型式。

  5.1 行人组织

  人行空间--广场上的行人应该有明确的通行空间,由人行道砖铺砌的地面应该连续,跨越道路时应设有人行横道。广场上的行人流线应尽量直接简单;广场内不希望行人通行的地区建议采用绿地阻隔,不建议采用栅栏,除非在一些比较危险的地带,如地下通道入口附近。因为采用栅栏不仅降低了广场的整体性,并给行人心理上带来压力,无助于广场的整体景观效果。

  诱导系统--广场上应设置齐全的标志牌,引导行人通向指定的目的地。设有地下通道的广场,通道最好直接,在地下通道两侧开辟地下商业街的做法应慎重采用,这将导致地下通道复杂化,达不到安全快速疏导过街行人的目的。

  无障碍人行系统--依据2001年8月施行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新建的或者改造的广场应该设置齐全的无障碍行人通道。

  5.2 车辆组织

  (1)控制过境车辆通过站前广场

  相关道路连接型式为垂直型的站前广场最容易避开过境交通,但是复合型要完全阻止过境交通通过广场前的道路几乎是不能的,因为很难判断车辆是否只是过境而不是来接送客的。但是完全可以禁止货车(≥2吨)进入站前广场,行李房接送行李的小货车(≤2吨)可以允许进入,有特殊需要的大货车应持许可证进入。

  (2)社会车辆组织与管理

  由于接送客的车辆来自城市的四面八方,每条相连的道路都可能有交通需求,因此原则上不对这些相连的道路作限制。但是对于那些连接道路很多、交通压力特别大的广场,就有必要对某些入口作限制,比如采用单行措施,甚至可以封闭入口,将道路改为步行街。

  (3)出租车组织与管理

  对于垂直型或复合型广场,如果交通压力较大,针对出租车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但是不应该影响出租车接送客:

  ①站前道路出租车单行;

  ②某一条或数条连接道路禁止出租车通行;

  ③严格禁止出租车在路边上、下客。

  (4)长途客车行车路线组织

  长途客车因其对外运输的特殊性质以及便于管理的特点,进出广场的路线完全可以固定在某一条或几条道路上,避开拥挤的入口,减少广场内的冲突点。

  6.结语

  目前换乘枢纽在空间布局上,因自身扶梯、垂直电梯等先进设备的广泛使用,已进一步朝立体化、综合化的枢纽群体方向发展。本文只是针对国内换乘枢纽的平面交通组织方法作了一些适合国情的、较粗浅的探讨。结论如下:

  ①在开辟新的停车空间的基础上,采取诸如收费的措施对进入换乘枢纽的私人车辆进行抑制;

  ②通过把出租车接客区改设在出站口附近,改善出租车的运营环境

  ③公交车站配置在广场外围,采用平行式(带超车通道)的候车廊布置方式,节省用地;

  ④建立完善的诱导系统,快速分散出站人群;

  ⑤采取诸如单行、禁行等管理措施,控制广场的进出口,降低广场内的冲突点。

  参考文献:


1.[日]松下胜二,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0
2.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修订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3
3.徐尉慈,城市交通规划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3
4.裴玉龙,城市道路与立体交叉,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4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8

论文搜索
关键字:城市 换乘枢纽 交通 组织
最新交通运输论文
浅谈铁路交通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旅客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指标体系探讨
BIM技术在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施工中的应用
公路货运车货匹配研究综述
浅谈海外山区公路设计方法及思路
论水上交通事故责任概念:界定和应用
《2017年南海航行状况研究报告》文体特点及
基于云模型的集装箱船大风浪航行安全评价
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船舶避碰路径规划
基于专家定权和证据推理的舰船“六性”评估
热门交通运输论文
浅析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
我国物流配送现状与发展
用绿色交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都市
GPS在交通中的应用与发展
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趋势与建议
论路基工程质量的成因及处治措施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及其在现代交通运输中的
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法与应用研究
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