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本体性流变与审美现局——转型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散文详细内容论文

本体性流变与审美现局——转型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散文详细内容

作者:张育华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7


  3.“微缩美学”的实践者:“后新生代散文”
  1999年岁末的《上半截与下半截——“生活圆桌”文选》(以下简称《上》)(注: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上半截与下半截——“生活圆桌”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再次向文学界亮出一种越轨的散文诗学。然而在这个像广告语一样嗜好虚张声势的年代,加之该文本所贯彻的“微缩美学”,必然使这册不包装炒作的散文选集处境清冷,使其超越文本的界碑意义石沉大海。
  笔者之所以将《上》的书写界定为“后新生代散文”,并不单因为它在时间维度上处于“新生代”之后,更由于它的文化表达、话语范型与“新生代散文”有切割不断的后续联系。尤令人欣慰的是,《上》的文化内涵表露出了与建设性后现代精神的某种不谋而合:如对创造性和多元思维方式的鼓励,对生存世界的关爱。“后新生代”书写从以往的宏大叙事中思断抽身,转向了利奥塔所说的“微小叙事”。如劳乐的《丐帮》、施武的《注定要输也得赌》,或拿诡秘的老乞丐来嘲弄我们这个古怪的文明社会,或故意用稚拙的儿童画笔法反讽人类教育,在秉承现代主义对世界的批评时,往往只撕开一个小口子,就能勾出一袭在乌托邦废墟上徘徊的灵魂。意识形态减负之后思维变得相当有弹性,且融入了多义性、测不准原理等后现代思维;倚重“微缩美学”——“回避铺叙的宽广领域,而追求过分的精细,彻底的简洁和袖珍的对象”,看似阴柔但不琐屑,用敏感和灵气照亮事物,用精粹对场面细节予以生动朗现。在其文本中,语境常常是被有意虚化了的,话语的悬空状态使不确定的文本更显出隐喻特点。“后新生代”们也不喜欢在文本中布道,不把斩钉截铁的判断硬塞给读者,不把价值戒尺在纸页上晃来晃去,而是平等地与芸芸众生交流着共同的生存困惑。如果说,“新生代”们曾迷恋着典雅的精英美学风范,那么“后新生代”们则说说笑笑开始了向建设性后现代书写的进军。与它的前辈一样,《上》自然也不乏参差驳杂。但在具有上佳表现的散文里,话语体式上的变革较“新生代散文”更为干练而老练,与时代语境更为默契,散文的本体性显现也少了许多偏颇。
  此外还有大众文化的弄潮族——“小男小女散文”。这是一种较容易对焦的书写范型,其文本多用话语碎片临摹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各种姿态与心态,或无我或自恋,旨在堆砌一个意义琐屑的世界。写作主体在道德倾向上大都比较超然,爱好追逐那种脱离了价值引力的情调品味,爱在当下的文化景象上做光影嬉戏。刚刚面世的《新流言体八人行》,就标识着漫山遍野这类书写的相对完熟。凡类型都有上中下,“小男小女散文”亦有健康作品与垃圾文字之分。健康之作凭借松驰、时尚的言说方式可带来一定的阅读美感;垃圾者流,则以低档的“平面化”、“游戏化”媚俗码字,败坏着散文的文体品格。对此,耶鲁大学公共健康专家对付垃圾食品的提议或可借鉴——征收其“罪恶税”。
      二、当前文化语境下的散文状况与自性回归
  历经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过激反应和书写惶惑之后,随着社会文化的总体性调理、散文创作主体文化心理上的渐趋冷静,当前的散文场域显出比较清晰的多元阵容,各类文化角色也相对到位。
  1.“进步的回退”与文化激情的沉淀
  韩少功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演说《进步的回退》(注:韩少功:《进步的回退》,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版,第1-9页。)寓意颇深,它不仅可解读为对迷失于科技神话、工具理性的当今人类的深深忧心,解读为帕斯那样的深沉之声——“对现代性的寻求是一种返朴归原,现代性将我引向自己的开端,将我引向远古”(注:奥·帕斯:《对现时的追寻——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讲话》,《最新外国优秀散文》,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页。),作为一种象征,亦可看作一种既不失价值心性,又兼有宽容襟怀的文化风度,韩少功们确实也“进步的回退”了,在他们的新文本中,文化心态放平了,美学暴力不再了,战士的身影远去了,文化与思维界面展宽到了世界乃至宇宙,成为消费时代的新型文化定力,散文三性正日臻和谐。“进步的回退”,表明了散文正从文化承载过重、意识形态过烈的倾斜状态中解脱出来,回归诗意,回归文体自性,如曾经向往的那样,应体现出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最好的表述。对这样一种美好的价值诉求而言,史铁生的重量与魅力尤为夺目。
  从《我与地坛》到《说死说活》到新近问世的《写作之夜》,史铁生始终保持了一位灵魂求索者的大从容,默守了文学典律的本真性。他娓娓述说着人类的脆弱无助,生与死的关系和从宇宙天地间吮吸到的生存勇气。他的文本体现了深刻的宇宙公民意识和真正的现代性,为中国当代散文弥补了这个异常重要又十分匮乏的精神之维,并使散文三性在笔下和谐相处。今天,当消费主义作为新的政治正在滥用权利,而世俗意义系统——如享乐主义、自我表现等对无家可归的人类来说不过是一种虚假抚慰,因此,控寻信仰之途,创生信仰价值,对生存中爱、死亡、痛苦、义务等重头问题作出新的文化回应,在神经质的时尚变幻和让人不知所措的多元语境下,对遮蔽了的精神性予以敞亮,为普遍的精神营养不良注入珍贵的文化微量元素——笔者所读解的史铁生和“进步的回退”者们的意义即在于此。
  2.消费文化角色日臻娴熟
  从最初的盲目向大众文化投奔,到如今有意凸显自己的文化角色,精心运作自己的文化策略,这种消费文化书写在话语体式和美学姿态上最显驳杂。根据起来,令人瞩目的范型大致有三:
  一是“新流言体”散文。由女作家洁尘领衔的这一书写群落,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并有可观的审美本钱,喜欢素描自己精致的新感觉新品味,文本松驰自如,流露着漫不经心的优越感。她们大都爱慕张爱玲,将张文当作自己的一个美学榜样,然而,浏览过后的整体印象是,张爱玲入骨的人间沧桑、枯寒中的生存暖意,那些之所以能够成为张爱玲的深度人生体验均被蒸发了,代之以《流年》、《南方撩人》等轻浅的对镜自语、独上西楼的心情故事、胸针般别在散文衣襟上的诗意,经过这样一番零度打磨,张爱玲美学也就成了“新流言体”们一袭华丽的袍。仅仅盛开在能指表面,“写在水上的”机智、轻灵,使她们与张爱玲不仅隔代隔世而且隔心,更难说“确已飒然走过了张爱玲”(注:金宏达:《写在水上的字》,《新流言体八人行》,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颇有意味的是,尽管她们都不像张爱玲,但她们彼此之间却十分相像——这也是布罗茨基在观察阿赫马托娃的众多模仿者时说过的。正是这种相像云集成了“新流言体”的文本风范,并揭示出一个深刻的时代悖论:无限制地追求多元,结果却导致了另一种趋同性的一元;时尚与欲望其实并未释放出真正的个性,反而复制着新一茬的类像、捏塑着更多的“平面人”。“新流言体”让我们看到了鲍德里亚命名的那种消解了动机与责任的“装饰性文化”,并流露出某些类后现代特征:第一,艺术已成为被包装的商品,作为纯粹的审美消费实物提供给观众;(注:[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第二,有意消解深度,标示了“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人们从宣扬自己美德转变为宣扬自己的个性人格”。(注:[英]迈克·费瑟斯:《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个体感受成为衡量世界是否对头的尺度,自我情绪判断可以四处漫游;第三,文体情感淡漠化,个人风格复制化。
  二是网络散文。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电子书写,已有学者注意到它对印刷文化的颠覆。如屏幕符号易于改写、“文本从固定性的语域转移到了无定性的语域”、“易于导致文本的多重作者性”、挑战作品的典律性等(注:[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异军突起的网络书写看来对散文的本体性将构成新一轮的冲击波。
  网络散文也以无所不包的驳杂著称。就负面效应而言,不少劣质写作正糟蹋着文化生态;但正面意义也是鲜明的,它推动了文体普及,一些新锐之作凭借自由清新的演练和网络优势,对散文惰性、对定格在各类教科书上的老化散文模式是一种很好的解构力量。当然,网络散文与被“网络原创文学奖”认可的网络散文不能完全等同,在此不妨将后者称为“主流网络散文”。纵观其典型文本,文化表现虽森罗万象,但大都流露出吸引他人眼球、创收点击率的市场意识,具有虚拟世界的传奇色彩,因而更显性地成为大众文化的载体。获得“第二届网络原创文学奖·最佳散文大奖”的《傍晚那场电影》便是这样一个文本。它在冷抒情和无情之间描述了一桩记忆中的杀人事件,尽管它尚未放弃精神分析视角和不动声色的悲悯之心,但也更融入了好莱坞式的血腥展示、暴力美学。另外,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自由度,使它在文体架构和言说方式上更尽兴更即兴更明快。在目前的界面上,由于思维水准的拖累,网络散文的本体构成尚未达到印刷文化中散文的美学高度,但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书写,有理由让我们投之以更多的关注。
  三是“绿林”式散文。读书市场上还有一种畅销散文文本,即在文化界四处攻击、拿刀动杖、恶言诋人的书写范型。由于书写者常常扮演愤世嫉俗、杀富济贫的好汉形象,故有“文化斗士”之类好评。事实上,在这类文本中品读不出精英的灵魂与信念,只有一张看似精英的文化面具,以袭击为目的的“黑客”爱好才是文本初衷。其杀手锏即不问对象、没有尺度的话语暴力,以此兴奋大众阅读。这种以利润回报为潜在目标的散文行为,显出谋略理性的味道,正是出版商包装了书店畅销架上的话语英雄。然而这种既乏学殖、又缺思想的文本,把散文的本体性位格拖到了下限,当斗士们兴高采烈地在消费文化舞台上表演开火时,无疑也将自己从艺术之域给轰走了。
  除了上述三种大众文化版散文外,还有一些边缘式、两栖型的书写也成为当前散文图书市场的一道热闹景观。(注:张锐锋:《月亮——往事的漂流瓶》,庞培著:《旅馆——异乡人的床榻》,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这类文本虽不乏一定的精英意识,但有话语膨胀、文字大于文学、包装胜于文本的倾向。
  3.散文审美自性的回归
  2001年,刘亮程扛一把铁锨,挟一册《一个人的村庄》(注: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朝散文界走来。笔者以为,刘亮程的出场意义,不单是一种清新美学个性的惊喜亮相,也不仅是令“后工业化社会”里活腻了的城里人为之一振的“乡土哲学”。刘亮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创生了一种散文界企盼已久的文本——诗意的文化锐角、水灵灵的形而上高度、散文与诗歌在深层次的文体打通和澄澈的话语织体,总之,以久违了的审美自性的回归,标志着文体自律的复活,也表明了散文接受者的审美旨趣已从文化转向审美。所以说,刘亮程更像是散文美学复苏的一个仪式,在仪式上,我们甚至无暇顾及他这样那样的欠缺。
  刘亮程以文本形式告诉人们,仅仅有充沛的文化积蓄和“清洁的精神”是不够的,虽有深刻的哲学若夹生在文本里也背离散文诗学,拎取什么题材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如何以深邃得可以通天的美之目光去发现、去传达,这正是被动荡不已的文化语境一次次弄丢了的一个重头美学问题。刘亮程的哲学透彻而前沿。他对一棵草、一只蚁、一头牛的尊重,是审美化了的后人道主义之声,即对人的中心性、优越性的诗化诘难,他张扬的是人之“自大传统的终结”(注: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页。)。都市与乡村、大小宇宙,甚至“镜与灯”、批判与赞美等传统的二元对立都被他超越了,代之以更高贵、更包容的生存俯瞰,以致人们误以为他太“绿州”、太“超越”得放弃了而不是提升了对人间不平和历史蹂躏的关注。其实古典、现代和后现代的隔断在他笔下均已打通,透过黄沙梁一隅,刘亮程在把思想与美说给所有的宇宙生命听。
  有理由相信刘亮程的书写是散文新前景的一个开端,他与史铁生、韩少功、楼肇明、刘小枫、摩罗等诸多作家一起,从不同的文化方位、以各自的风格谱系,正在高位格上复苏着散文的本体性。在新的历史地平线上,相信他们笔下的新启蒙思想、他们对精神家园的亲切呼唤和呕心沥血的美好诉说,会在读书人和不失良知的电视人胸中获得真诚的敬意。放眼世纪之交文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散文,尽管风雨萧瑟,尽管纷然杂陈,但这些不肯妥协的散文书写者毕竟在用灵魂通知世界并给人以信心——人文精神并未大逃亡,散文的本体性并未陷落,上帝与文学并未死去。
  注释:
  ⑧詹姆斯·龙根巴赫:《现代诗歌》,迈克尔·莱文森编:《现代主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转型 文化语境 当代散文 散文
最新文化研究论文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绿色经济下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研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略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
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思考
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思考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原则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热门文化研究论文
毛泽东的大跃进与当代中国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的愚人主题
极具争议的人物--尼采及其学说
中国城市语言研究的若干思考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
毛泽东政治权威的思考与启示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
对两次苏东剧变的不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