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论文

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

作者:周宪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11-15

内容提要 日常生活是现代性的重要方面,日常生活的日常性带有压抑性和同质性,因此,如何超越现代日常生活便成为当代思想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列费伏尔和赫勒所提供的两种不同思路切入日常生活批判,进而比较了这两种路径的异同,从而审视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多种可能性。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感性 理性 乌托邦 审美现代性

 

自上个世纪30年代,法国哲学家列费伏尔(H. Lefebvre)首创日常生活批判以来,①提倡生活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成为哲学美学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关键词。②虽然日常生活古已有之,但需要强调的是,前现代日常生活和现代日常生活有诸多差异。我们需要讨论的现代日常生活问题,是现代性的表征。

 

“游戏城”的节日狂欢

  

到底何为现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列费伏尔的界定是:“日常生活与一切活动关系密切,它涵盖了有差异和冲突的一切活动;它是这些活动会聚的场所,是其关联和共同基础。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才存在着塑造人类———亦即人的整个关系———它是一个使其构型的整体。也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影响现实总体性的关系才得以表现和得以实现,尽管总是以部分的和不完全的方式,诸如友谊、同志之谊、爱情、交往的需求、游戏等等。”③

在列费伏尔看来,日常生活是启蒙运动的产物。由于启蒙运动,知识和哲学思考被突出地强调出来,人类活动根据古典的区分,被区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部分。理性代表了人类的高级机能或能力,它属于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而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是不值得关注的,它与人的感性等低级机能有关,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列费伏尔对日常生活的讨论首先集中在前现代与现代非区分上。在他看来,前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与其他今天看来属于特殊的活动(比如艺术、科学或哲学等)并未分离,韦伯则把这种前现代整合描述为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支配。人与人、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劳动与闲暇,并未出现明显的分化。这一阶段日常社会性、民众狂欢节庆以及集体仪式等,代表了共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依照列费伏尔的历史观,日常生活在前现代社会并不是一个相对于非日常生活(亦即那些特殊人类活动)的区分性概念,而是一个整合未分的概念。恰如韦伯指出的现代性是一个价值领域不断区分的过程一样,列费伏尔发现,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分化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劳动出现了分工和专门化,家庭生活及闲暇与劳动相分离,个体及其有机的社群生活和本真的交互主体性相分离,人变得越来越孤独和内向,意识分裂为公共的自我和私人的自我两个层面,劳动也区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社会互动关系趋向于纯粹的实用主义,受制于生产和市场的要求,人们的大多数生活时间受到僵化的、固定的社会角色和自觉行为与意识的制约,人们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生活性质。列费伏尔认为,在现代性条件下,想像性和创造性的人类活动日益转化为刻板的和商品化的形式,物的交换价值统治着其使用、使用价值,这就导致了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④列费伏尔尤其感到,中心化的国家呈现为对人的异化的崇拜,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力量和能力越来越被一种无名的、科层化机制所制约。于是,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出现了不可弥合的一系列分裂:

 

[个体]同那种能够滋养或甚至存在的生存条件相分离,他相信自己会是自给自足的,并期望如此。……当个人主义的倾向塑造了个人生活时,从字面上说是一种私人化的生活,一种“被剥夺”的生活:亦即剥夺了现实,剥夺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某种人与任何事物疏离开来的生活。这种生活分裂成矛盾的或分裂的两极:工作与休息,公共生活与个人生活,公共场合与私密情境,外在机遇与内心秘密,运气与命运,理想与现实,不可思议的东西与平常事物。⑤

 

更进一步,列费伏尔分析了现代性早期向晚期的重要发展趋向。他发现,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年代,现代性的发展是由这样一些因素构成的,比如日常活动与愈加专门化的活动相分离,有机共同体的瓦解,交换价值取代了实用价值。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到两点:第一,在现代性的早期阶段,日常生活相对来说还保留着一定程度的自由,比较关注人的感性世界、主体间对话和情感关系。因此,这一时期日常生活尚能作为抵御越来越强大的功能主义逻辑的屏障。随着晚期现代性的来临,日常生活趋于稳定、结构化和功能化,因而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场所。以抽象商品形式出现的量的关系取代了质的要求,社会生活的深度、复杂性和差异性逐渐瓦解,日常生活的重复性越来越受到功能主义逻辑和经验同质化的侵蚀。列费伏尔把这种日常生活的社会称之为“受控的消费科层社会”,其特征体现为作为人类认知和知识一般形式的理性越发地趋向于纯粹的科层化形式,消费压倒了生产,这就导致了日常生活必然处于总体统治和商品化之中。⑥第二,在现代性的早期阶段,对抽象理性优越性的普遍诉求,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不断进步的历史理念曾是强大的社会整合力量。然而到了现代性的晚期阶段,随着社会文化诸多领域出现了碎片化,启蒙运动的普遍意识形态陷入了技术的合理性之中。更重要的是,消费主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需求和动机的操纵,社会体制又激发了商品和形象所无法满足的欲望。这种满足是消费社会的目标,但它却无法推销快乐。结果却引发了普遍的不满和焦虑,进而导致了价值观的深刻危机。⑦

列费伏尔继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传统,着重于日常生活的商品化和拜物教性质分析,但又有所发展。他把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与符号表意理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日常生活的语义学问题。从前现代传统社会的现代性早期阶段再到晚期阶段,一个显著的发展是形成了一个自足的自我指涉象征系统,它深刻地改变了前现代社会的语言范式。在他看来,前现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听觉,它与面对面交往和在场性密切相关,具有对话性和丰富性。而现代性条件下,技术的功能逻辑和科层制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导致了语义学范式的转型,视觉及其形象占据主导地位。恰如加迪纳(M.E. Gardiner)所作的概括:列费伏尔认为,在前现代社会,语言是完整的文化的一部分,构成了同一的象征体系,它传达出相对稳定而又丰富多元的意义。随着文化的碎片化和交换价值支配了使用价值,词语和象征符号便逐渐与其指涉物分离,所指和能指断裂了,由此陷入了意义的危机,剩下的只是“无意义的能指的流动股票”,它与真实物、人类劳动和社群活动脱节。现代性中的交往越来越以储存、复制和传播等电子形式为中介,因而脱离了日常社会性。前现代占主导地位的听觉很大程度上被纯粹的视觉刺激(书面文字、电视、摄影等)所取代。活生生的言语丰富色彩和个性化共鸣被书写技术所取代,这种符号范式显得日益僵化、匿名和非语境化。更值得注意的是,书写促进了理性管理、监视和技术科层力量的运作。在这种条件下,多元化的丰富的象征系统被单一的信号所取代,后者把语义场简化为单一性并传达出固定的观念和概念。用巴赫金的话来说,就是对话被独白所取代。活生生的表现性语言蜕变为索然无味的说教。个体被广告工业和大众媒介的“大量符号”所淹没,日趋被动地和无动于衷地迷恋,并把这些信号中的意识形态符号加以内在化。大量符号取代了行为者,提供了参与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欲望实现的替代物。⑧

列费伏尔关于现代性条件下日常生活及其表意实践的理论,对后来的诸多消费社会、虚拟社会和后现代文化研究具有开山引领作用。⑨我以为,他独辟蹊径地开创了日常生活批判的思路,对于我们深入思考日常生活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列费伏尔不但强调了日常生活的表意符号实践,而且把这种实践创造性地与空间理论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了关于现代城市空间日常生活的理论范式。更进一步,他不同意马尔库塞关于日常生活单面性的看法,在他看来,日常生活虽然具有压抑的一面,却也隐含着否定、变革和颠覆的潜能。那么,如何进行日常生活的批判和变革呢?对日常生活压抑性和物化的反抗,就是对主体性的恢复,就是对创造性和想像性生活的塑造。这里重要的是打碎日常生活的神秘色彩,揭露隐含其中的意识形态的遮蔽性,恢复人的本真需求和欲望,使城市变成一个“游戏城”。

列费伏尔发现,在现代性晚期,人们为了摆脱日常生活的压抑性便转向种种闲暇活动,诸如收藏、电影、体育运动或艺术,从中寻找解脱。但问题在于,当代社会的闲暇活动已经失去了自由和创造的特性,日趋商品化和组织化了,表现出被动性和操纵性。因此,闲暇活动不但是商品化从生产到消费的关键环节,而且与日常生活本身也难以区分。这就构成了他所说的“休闲的技术统治”:

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幻觉性的颠倒形象领域。我们所发现的是一个虚假的世界,这首先是因为它并不是一个世界,因为它把自己展现为真实的,因为它密切地模仿真实生活以便通过相反的事物来取代真实生活;通过快乐的虚构来替代真实的不快,比如通过提供一个对快乐的真实需要相对应的虚构事物等等。这就是大多数电影、印刷物、剧院、音乐厅的“世界”,就是闲暇活动广大领域的“世界”。⑩

这里,列费伏尔的观念与韦伯已全然不同。在韦伯那里,审美是把人从日常生活的“铁笼”中救赎出来的途径之一,而列费伏尔则认为闲暇性的审美娱乐已经成为“休闲的技术统治”了。现在需要的是一种类似于超现实主义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强调“惊奇”,恢复感性,强调越轨,回归创造性和想像性的活动。但列费伏尔又认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实践也有其缺憾,把非理性和怪异作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逃避,因此尚未发展出一种足以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和活动的有效实践,所以并未对日常生活形成真正的威胁。

列费伏尔强调,日常生活本身具有压抑和颠覆的双重性,进而把焦点转向现代性自身自我批判性上来。他发现,虽然日常生活已经被充分地同质化、商品化和科层化了,但批判的潜能仍然存在于欲望的身体、日常社会性和都市生活密集和非工具性空间里。因此,重要的是要把欲望回归到前现代社会的感性特质上来,并与重复、弥散和绵延的日常性特征相分离,去发现和营造一个自由和快乐的空间。“真正具有革命特征的社会转变必须表现出对日常生活、语言和空间具有创造性的影响力。”○11这就是列费伏尔描绘的“游戏城”的新的空间生产。他强调一种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实现自由创造欲望的空间,这个空间不同于商品交换和拜物教盛行的“受控的消费科层社会”,也有别于那些“休闲的技术统治”。“游戏城”将改变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形态,它不再有平庸性或习惯化的单调乏味的工作,不再有“恐怖”。列费伏尔回到了前现代文化中寻找资源,他认为理想的典范就是节庆活动(the festival),其颠覆日常生活的策略就是回复到前现代社会那种人与人性和自然快乐交流的状态。因此,本真的节庆活动的复兴,也就解决游戏与日常生活的冲突,它是对人类异化的超越,是民众欢庆的精神苏醒。他甚至把法国“五月风暴”那样的学生运动视为一种颠覆日常生活的途径。○12

如果我们把列费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稍加对照,就可以看出前者的一些独特之处。首先,列费伏尔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反对启蒙运动以来那种轻视感性贬低日常生活的做法,极力抵制身—心二元论。其日常生活批判的策略是实践性,关注于现实的社会变革。从这一点来看,他的思路和法兰克福那种意识形态或审美的革命有所不同。他有力贯彻了马克思的座右铭:重要的不只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其次,列费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的路径上,更加关注民众的节庆、狂欢等形式,强调感性和欲望的解放,这是对审美现代性的一种独特理解与表述。他对身体、非工具性空间和日常社会性的关注,代表了现代性批判的一种重要趋向,那就是以审美现代性来抵制和改造平庸重复的日常生活。他的“游戏城”的理念,与西方美学中“游戏的人”(席勒),“艺术品”一样的生存(尼采),或“狂欢化”(巴赫金)等理念相一致,都趋向于审美精神与感性的张扬。较之于法兰克福学派,列费伏尔是把审美理想贯彻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法兰克福学派则强调在幻想的艺术层面上进行变革,一个是要“下地”,一个是要“上天”。虽然两者都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但列费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更具现实性。他对超现实主义的批判,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思路的异议。再次,列费伏尔认为,日常生活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包含了复杂的矛盾和多种可能性。从对日常生活的压抑性质和工具主义或功能主义逻辑的批判来看,他的思路与法兰克福学派别无二致,他们都注意到现代化过程中理性或合理化所导致的危机和局限。但是,不同于阿多诺和马尔库塞那种较为悲观主义的看法,即认为这样的现实本质上是“单面的”,列费伏尔更加强调对日常生活的辩证理解,一方面确有显著的压制性和暴力特征(他形象地称之为“恐怖的社会”);另一方面,他又坚持日常生活中尚存一些非工具理性和功能主义的空间,诸如身体、感性、欲望等。因此,日常生活本身带有压制和反压制的双重可能性。这个看法近似于葛兰西关于霸权文化中存在着反抗空间的论断是一致的。唯其如此,列费伏尔的门徒(德波、德塞托等),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出一种有效的日常生活实践策略。不是到另一个想像的乌托邦里去寻找颠覆的力量和手段,而是就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变革。最后,列费伏尔关于现代日常生活语义学范式转型的理念,开启了后来流行的话语和符号研究路径,尤其是当代电子媒介的网络社会,所指与能指关系的断裂,书写与理性中心等想法,为后解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波德里亚的许多批判性想法也许就来自列费伏尔。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种族 性别 文本 政治
最新现当代文学论文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
寻找小说的诗与远方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阅读鉴赏
颜歌小说研究综述
合阳方言中量词“个”的语音浅探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
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俗叙事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阐述
热门现当代文学论文
《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
浅议鲁迅《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
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现当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探幽
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
当代爱情小说的历时性研究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
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