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中国内地动漫产业与港澳台未成年人关系研究*论文

中国内地动漫产业与港澳台未成年人关系研究*

作者:殷 瑜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1-07-01

  摘 要:中国内地的动漫产业不仅对内地未成年人产生影响,同时也作用于港澳台未成年人。港澳台未成年人可分为三个层次,本文将针对港澳台未成年人同质文化圈这一层次进行研究,在与内地相比较的情况下,对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港澳台动漫产业发展情况,探讨内地动漫产业对港澳台未成年人的影响。

  关键词:动漫产业;未成年人;同质文化圈;文化环境;中华文化圈;跨文化环境;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的动漫产业不仅仅只对内地未成年人产生影响,同时也作用于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我们可将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同质文化圈、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非同质文化圈。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境外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同质文化圈这一层次。

  一、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同质文化圈。

  属于同质文化圈的未成年人,主要是指香港、澳门、中国台湾三地拥有中华民族血脉的未成年人,这三地因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具有与内地相同的文化特征,它们在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上也与内地大致相当,而与美日韩等国家文化在本质上存在不同。三地的动漫内容创意产业的内核和精髓是对中华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各地动漫画产业飞速发展,尤其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最具有代表性。我国台湾、香港两地也在日本动漫市场压力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地动漫文化产业,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动漫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积极带动内地动漫的发展,显示出了华人原创动漫的创造性、魅力与发展潜力。

  (一)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的文化环境。

  人类在某种社会中生活,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某种特定的文化,包括一定的态度和看法、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等等,这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环境。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而且都在传承着一定的文化,并且文化环境也深刻的影响着每一位生活在其中的成员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这种影响在未成年人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是否拥有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是具有决定性意义。港澳台地区因为历史的原因,既有着与内地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根基,也同时具有较内地更为复杂和丰富的文化环境。下文我们将其与内地相比较,对港澳台地区的文化环境进行分析:

  1.同:中华文化圈。

  自六、七千年前的史前时期至距今四千年到三千年前后的夏商时期,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1]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海峡两岸一直以来祭拜着共同的祖先,遵从着共同的圣哲,诵读着共同的经典,传承着共同的文明,使用着共同的语言文字。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文化具有四至六千年的历史,自16世纪以来就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400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政治经济、传统习俗及宗教等各种因素的作用,赋予澳门独特的文化底蕴。[2]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有一个思想凝聚的焦点,港澳台地区与内地文化的思想凝聚焦点便是中华文化。他们有着相同的历史根源,同属中华文化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港澳台未成年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影响,它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文化积淀数千年,本身具有作为传统的稳定性和内聚性,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无法置换和否定她的存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融合特点和涵化作用,这是外国侵略在中国屡次“先胜于武力,后败于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西文化比较中,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可以发挥其优势作用。港澳台地区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对未成年人的积极作用,从小注重孩子的国学教育,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3]

  2.异:跨文化环境。

  香港作为融汇中西文化的移民城市,经历了百年历史的演变和沉淀后,发展成为亚洲的国际大都会。香港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精神文化不断交流,在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传统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共识和合作领域。[4]香港东西方跨文化环境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与互动。在不同质的文化交融中,文化落差会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差异导致了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引发外来文化的世界性与本土文化的民族性矛盾,阻碍跨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在整合着两种文化在不同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协调与发展,促成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整合、增值、积淀和变迁。

  香港特区政府励精图治,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动经济转型,成为全球最具创意的活力都市之一。就其地区的整体发展而言,创意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香港特区政府重视创意产业由来已久,但其对创意产业的推动方式有别于中国内地。在自由市场体制下,香港的文化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由市场主导,可以自由生产与进出口,生产要素、商业服务和市场信息都可以自由流通。以市场主导为前提,特区政府的角色多体现在战略层面的领导,主要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包括必不可少的政策支持、法治基础与公平透明的商业竞争环境,并资助公共文化服务。[5]

  由于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澳门文化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主、兼容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

  澳门自16世纪以来就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澳门一度成为中外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和中西文化的交汇点,这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来自欧洲、东南亚等地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汇聚、融合。澳门现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迹,具有东、西方风格的建筑物,大都具有“以中为主,中葡结合”的特色。整个澳门约有1/5的面积的建筑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作为迄今400多年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逆向交流和多元融合的产物,澳门文化的精彩之处和它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是长期与西方文化交融所产生的人文价值。这是澳门的优势所在,也是澳门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6]

  数百年来,随着中国内地居民不断迁入澳门,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被带入澳门,形成了澳门华人的主体文化。如妈祖文化在澳门得到广泛传播,并且妈祖信仰融入佛教、道教,成为多元信仰。澳门曾经是宗教文化中心,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妈祖在这里都有保留。如大三巴牌坊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的精华,是东西方宗教互相包容的杰作。随着经济发展,澳门文化也随之发展。[7]

  台湾地区与内地虽然同根同源,但由于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教育背景、政治体制的不同,二者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台湾早在公元3世纪就与大陆有接触。17世纪下半叶,大陆汉族大量移居台湾,同时移植中华文化。台湾居民98%属汉族。随着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过渡,移民文化在台湾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逐渐演化为台湾本土文化,但中华文化的特质仍在延续。中华文化在台湾生根,成为台湾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部分。近百年来,台湾文化在前50年受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摧残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影响,后50年,台湾被断绝与大陆往来并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走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于大陆的文化现象,但仍保持着中华文化的特质。近10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往来的发展,台湾与大陆有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将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有台湾特色的新文化。[8]

  (二)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文化心理结构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由长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文化教育熏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的总和。文化心理结构是人的精神形体的骨架。港澳台了解西方文化,又承袭东方文化;他们面向世界,又背靠祖国;他们努力在竞争中与内地携手,并保持区域特色,拥有跨文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观念,表现出显性的西方文化和隐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在此背景下,港澳台地区的未成年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与内地未成年人相比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未成年人价值观比较。

  在香港、澳门与内地(以上海为代表)未成年人人生目标调查结果显示:香港未成年人对“温馨的小家庭”、“自由自在”、“刺激与快感”等选项位次要高于澳门和上海两地的未成年人。澳门未成年人的“内心协调”、“人类和平与平等”等选项名次稍高于香港、上海两地未成年人。上海未成年人对“有成就一生”追求与澳门未成年人同样强烈,位居第一。与香港、澳门未成年人相比,上海未成年人在“人类的智慧”、“世界真善美”、“得到自尊与他人赞赏”等选项上位次较前。而“人类和平与平等”、“灵魂得救”等选项位次排列稍后显示出澳门未成年人与上海未成年人“人生目标”选择更具有一致性,而与香港未成年人“人生目标”选择差距较大。这可能是因为香港未成年人自小是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原因。相对来说,澳门社会文化和历史与大陆更为接近,加上近十多年大量大陆未成年人移居澳门,更增添了澳门社会中的大陆文化因素。

  另外,在对台湾中学生的一次调查研究表明,有61. 7%的人把拥有温暖的家庭和一份真诚的爱,以及拥有许多朋友视为第一重要或第二重要的人生追求目标,这些是人际关系层面上的社会性取向目标。有34. 5%的人把赚取财富、最大限度发展自己或事业成功置于核心地位,突出了他们的成就取向。

  简而言之,澳门未成年人在人生观诸多方面与上海未成年人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他们比上海未成年人更关注社会人际关系的协调与重视人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他们较之于上海未成年人更关心个人生活的富足与舒适。而上海未成年人相对来说,更向往“有成就的人生”,对艺术、科学和专业技术的崇尚追求心要明显高于澳门未成年人。[9]

  香港、台湾的未成年人似乎更加重视家庭和朋友。

  2.文化心理理解能力比较。

  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苏彦捷主持的一项针对香港和内地中学生文化心理理解能力研究发现,在主观原因问题上,内地中学生认为正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高于负性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可能性高于自身,对再次交往问题和情绪理解问题,事件的性质和发生的主体有交互作用。香港中学生在客观原因问题、主观原因问题和再次交往问题上,事件的性质和发生的主体有交互作用。在正性和他人事件上被试判断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更多,正性比负性事件后的再次交往可能性更高。正性事件和他人事件上的相应情绪更强。内地未成年人比香港未成年人更可能用客观原因解释社会交往事件。在对社会交往事件主观原因解释上两地中学生存在发展上的差异。对两地未成年人而言,对自身负性事件的再次交往意愿显著低于自身正性事件,而香港未成年人在自身负性事件上更低。总体上内地未成年人的再次交往意愿高于香港未成年人。对于内地未成年人而言,在他人正性和自身正性事件中对情绪的评定没有差异,而对他人负性事件和自身负性事件的情绪评定有显著差异;但对于香港未成年人来说,无论是他人正性自身正性事件还是他人负性自身负性事件,情绪评定都有显著差异。香港和内地未成年人的发展背景和社会交往经验与规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未成年人心理理解倾向的形成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模式产生着不同的影响。[10]

  3.批判性思维比较。

  比较而言,台湾未成年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高于港澳未成年人的。港澳未成年人这方面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港澳学校教育偏重辐散思维的开发,却忽略了辐合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复杂的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香港回归以前,西方通过一些在港政治团体,运用宣传优势和宣传技术对整整两代人的影响,是毋需讳言的。港澳本土未成年人辐散思维比较强,表现机灵活跃,但在社会评价上却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校中学生在作业中,对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就是对中国教育、中国文化和一般的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时,依然有60%以上的人在盲目引用90年代中期前的旧资料和旧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已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由此可见,缺乏批判性思维,只会令人盲从,而伴随盲从的往往是偏见、附加观念和传媒意识定势。为此,应加强未成年人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并通过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和文化素养。[11]

  二、中国内地动漫产业对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的影响(一)港澳台地区动漫产业发展情况。

  港澳台地区在动漫产业方面,台湾发展在最前面,因为欧美各动画市场最早是投放于台湾地区加工的。随着内地的开放,台湾动画公司亦大量迁移内地,使内地的动画从业人员大量增加,为中国的动画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香港的动画制作有一定难度,但香港市场体系应最为成熟,它在创意人才、创作理念、投资机制以及管理运营方面都比内地领先。老夫子、麦兜等动漫形象风靡世界,以武侠为代表的港式漫画独具特色,享誉全球。香港动漫不但在本港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每年动漫节参观人数屡创新高,在内地同样倍受青睐,深受好评。可以说,香港是内地动漫企业身边的老师。[12]而澳门虽然面积小、人口少、市场小,但背靠祖国,面向东盟、欧盟以及葡语国家等庞大市场,加之当前澳门经济繁荣、治安良好,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宝贵机遇,澳门将成为中国和华语动漫的重要窗口。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的澳门动漫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徐明达介绍说,根据澳门特区政府新一年的施政报告,澳门经济将适度多元化,而动漫产业将是经济多元化的一个重点。对此,中央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澳门将打造一系列大型动漫产业品牌活动,如澳门国际动漫节、动漫产业论坛等,与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内地动漫展会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内地动漫“走出去”。[13]

  (二)中国内地动漫产业对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的影响。

  港澳台地区的人口构成,九成半以上是华人,他们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奉行着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近年来,中华文化较之殖民时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培养未成年人的中国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尽管港澳台地区都通行多种语言,当地的电台、电视台仍大力推广普通话,因而一般人都能听懂普通话。这对内地动漫产品在港澳台地区的推广铺平了道路。

  国产原创系列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自2005年6月推出后,陆续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最高收视率达17. 3%,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同时,该片在香港、台湾、澳门、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风靡一时,其卡通形象“喜羊羊”和“灰太狼”也深深的影响着港澳台地区的孩子们。

  动漫文化为未成年人塑造了全新的文化环境。动画艺术的本体特质是对现实情境的非现实体验,即是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游移,是符号生产,由此吸引特定年龄段的特定文化需要的受众。未成年人的成长时期充满焦虑感和不安感,弱小而被支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诸多“禁忌”构成未成年人行动和情感的管束力量,形成未成年人“社会化”进程的心理压力。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与认知结构与内地有所不同。由前面我们对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所处文化环境和自身文化心理结构分析可知,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更为复杂,他们不再是纯粹的快乐无比、无忧无虑,更需要心理约束能量的“释放”,需要通过动漫形成的“公共空间”给予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理解、交流、体验的心理调适空间。

  或许在成年人眼中的动漫是无实用价值的“非现实的空灵幻想”,但它却是未成年人基本精神世界的重要成长动力;淹没在实用理性的传统教育规范中的无限创意和生动情感,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意义机制;通过动漫世界观察、憧憬和模拟成人生活,也是未成年人实现超越的成长追求。根据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不同的价值观追求,我国内地动漫作品应在原创中体现他们价值的认同,人类生存的过程也是追问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正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思考印证存在价值的过程,在此阶段他们接触到的一切都影响其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形成。[14]从未识字的幼儿到青年再到成年的年龄增长历程正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逐日建构并最终根深蒂固的过程。动漫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渠道,对动漫受众一生的价值观影响巨大。因而,中国内地动漫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尽管未成年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弱,但他们仍能根据自身文化背景和价值经验,对动漫作品进行自我读解。而动漫作品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内容解读可能被受众重新建构。尤其是在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日趋多样以及港澳台地区跨文化环境背景下,我国内地动漫产业面临一个更重要任务,就是在动漫原创中做好“文化认同、文化趋同和文化融合”的工作。同时,也对中国内地动漫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漫创作者应有对跨文化的高度意识和敏感性,擅长运用跨文化沟通技术,突破跨文化沟通的障碍,让港澳台地区未成年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作品中所传达的信息和观念。

  [参考文献]

  [1]汪永基。《香江怀古》电视片讲述香港与内地文化渊源[EB/OL].新华网。 http: //news. xinhuanet. com,2010-7-13.

  [2]林志山。澳门文化发展初探[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9(4)。

  [3]龚红月等。高校港澳台侨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统战工作中的作用[EB/OL]. http: //tzb. jnu. edu.cn/index. asp, 2010-5-5.

  [4]谢骏。香港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EB/OL ]. CSSCI学术论文网, http: //www.csscipaper. com, 2009-09-06.

  [5]佚名。香港文化产业的借鉴与启示[EB/OL].《深圳商报》网络版, 2008-08-16.

  [6]林志山。澳门文化发展初探[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9(4)。

  [7] admin.澳门文化[EB/OL].中华校园网。 zhcompus.com, 2010-7-24.

  [8]蔡子民。从社会心态看台湾历史文化传统[J]. CSSCI学术论文网。 http: //www. csscipaper. com. 1998. 12.

  [9]杨雄。澳门青少年人生价值观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1996(04)。

  [10]苏彦捷,等。内地与香港中学生同伴交往情境中的心理理解[J].应用理学, 2007(1)。

  [11]龚红月,等。高校港澳台侨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统战工作中的作用[EB/OL]. http: //tzb. jnu. edu.

  cn/index. asp, 2010-5-5.

  [12]女仆吧愤青。港澳台动画业在中国动画的定位[EB/OL]. http: //tieba. baidu. com /?f kz=164301381 ,2007-1-17.

  [13]冯源,段菁菁。澳门动漫专家:澳门将成为中国动漫的重要窗口[EB/OL].新华网, 2010-04-30.

  [14]李涛。电视动画:未成年人的媒介公共空间[EB/OL].

  中国文明网, http: //www.wenming. cn,2009-11-30.

论文搜索
关键字:动漫产业 未成年人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