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及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及保障体系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1-30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及保障体系研究

  特殊群体大学生,指在高校范围内,由于各种原因,在生活、学习、精神面貌上属于有问题的一类大学生群体。与普通群体大学生相比,他们在经济状况、身心健康、自身素质、竞争能力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并呈现出某种不良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如果不重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管理,不仅影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能力素质的提高,还会成为高校校园的不稳定因素,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特殊群体大学生的主要类型

  (一)经济困难群体

  即“贫困大学生”,多来自落后的农村地区及城市低收入家庭。这一群体人数众多,以黄河科技学院某二级学院为例,全院4000名学生中,经贫困认定的学生将近1/3。由于经济压力大,他们往往学习刻苦、生活节俭,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以补贴学习生活费用。

  (二)学习困难群体

  指那些因自身积累不够、能力欠缺、方法不当等造成的学习成绩不能达到学校规定标准的大学生。一些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宽松的大学氛围下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或者对专业、课程缺乏兴趣,或者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消极被动。

  (三)心理困难群体

  大学生在应对情感、人际交往、竞争、学业等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从而产生自卑、孤独、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若不良情绪长期无法消解,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四)沉溺网络群体

  指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群体。调查发现,25%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53%的学生偶尔会玩,只有22%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课堂上大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是在玩游戏、看小说、看视频、刷微博、浏览新闻、发短信,不仅影响学业,还容易造成对手机的病态依赖,形成自闭的性格。

  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一是当前地区、城乡、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这直接造成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人数呈持续上升态势。二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一部分大学生在竞争压力下,出现自我定位不明确、心态失衡、放任自流等情况,成为超负荷的特殊群体。三是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极易滋生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二)家庭因素

  有些家长教育方式粗暴简单,有些家长因忙于工作而无暇关心孩子,有些家长把自己的理想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有些家长对孩子袒护溺爱……在这些环境下长大的大学生,容易冷漠、孤僻、叛逆、脆弱。

  (三)学校因素

  学校在教育内容上重科技理性,轻人文修养、道德品质教育;重课堂教学,轻实习、实践。一些课程知识老化,内容陈旧,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不注重启发学生思维,使一些大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四)自身因素

  大学课程涉及面宽,课程内容不具体,学生课下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难以学到有用的知识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整日过得浑浑噩噩,出现厌学、沉溺网络等不良情况。

  三、针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及保障措施

  (一)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1.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辅导员要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及时、准确地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传播正能量。尤其对于班内的特殊群体学生,要主动添加他们的QQ、微博等,积极了解和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心情、动态,学会使用网络语言与他们进行谈心、交流,及时教育并帮助其改掉不良行为。

  2.不只是心理困难学生,各种形式的特殊群体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特殊群体大学生对自己心理情况的认知度,学会更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另一方面,要配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对特殊群体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普查,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体系。

  3.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影响到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而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明确大学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增强紧迫感,提高执行力,帮助其实现从“学涯”到“生涯”的过渡。辅导员要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细化大学期间的学习、职业、爱情及生活规划,定期对规划进行分析、评估、修正,从而主动全面发展自己。

  (二)建立和完善帮扶机制

  1.辅导员应掌握每一个特殊群体学生的具体信息,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信息库,通过查阅学生的原始材料,如纸质、电子档案,学生填写的家庭基本信息,结合平时在校表现、学习和生活等情况,把这几大类特殊学生录入信息库中,不断更新动态,坚持长期跟踪观察。另外,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建立QQ群等互动交流平台,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其子女在校期间的情况,强化家庭的责任。与特殊群体学生的同宿舍同学、关系密切同学经常进行交谈,力争对他们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以确保信息库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根据特殊群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提高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加大勤工助学力度,把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从无偿变为有偿,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引导他们自立自强。针对学习困难群体,可以通过大学学习方法的教育、高年级学长的学习交流、专业教师的课余辅导,帮助其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展学生干部与特困生、优秀学生与学困生自愿结对帮扶的活动。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1.转变教学观念,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通过问题、情景、讨论、游戏等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感受到上课不仅是老师自己的事情,还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被动听”到“主动讲”,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端正学风,规范教学秩序。优良的学风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还能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其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在课程考核上,将传统的总结性考核变为过程性考核,严格考勤制度,对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学生多加鼓励,增大平时成绩权重。为净化课堂教学风气,减少“低头族”,可采取强制要求和倡议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坚决予以制止;在教室、食堂等人员集中处开展“不将手机带入课堂”“我们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等倡议活动。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1.在大学校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第二课堂等,能够满足学生的归属感,营造出一种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特殊群体大学生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活跃思想,扩大交往,调节情绪,从而淡化心理矛盾和冲突,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锻炼自己的能力。

  2.注重人文关怀。辅导员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涉及学生利益的问题,一定要听取相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择优选择合情合理合规的处理方案。坚决反对给学生贴“优等生”“差等生”的标签,尤其不能歧视、隔离大学生特殊群体。在班级内部营造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氛围,用真挚情感和切实行动去温暖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真正融入班集体中。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及保障体系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学生 大学 保障 体系 教育 群体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