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物理学论文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10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正确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是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动脑、动手进行科学探究,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在“教得好”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得好”。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探究式教学,但并不是说所有课程都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来完成,有些教学内容采用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效果更佳。一些简单明了的,学生不用探究便可以轻易得出结论的内容我们可以采取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比如“时间、时刻、路程、位移”等概念的教学。另外,一些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无法完成探究的,我们也只能采取传统的教授式教学。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探究式教学不但适用于实验课,也同样适用于习题课的教学,比如笔者在讲述传送带专题时就采用了探究式教学。笔者首先举了一道与水平传送带有关的例题,物体在传送带上先加速后匀速。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设问1:物体轻放上传送带后运动状态是如何变化的?设问2:物体从传送带一端运动到另一端所花的时间是多少?学生通过受力分析,运用运动学公式很快得出了结论。笔者接着把传送带长度减半,使得物体在传送带上全程加速,同样给出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分析后,很快发现物体全程都是加速。笔者接着又把例题改成传送带长度、物体和传送带间的动摩擦系数已知,但传送带速度未知,并设问:要使得物体从传送带一端运动到另一端所花时间最短,传送带速度至少要多少?有了前面两个问题作为铺垫,学生很快得出要使物体的运动时间最短,应使物体全程加速,进而得出答案。接着,笔者引出了一道与倾斜传送带有关的题目,题目情景是传送带将物体从下端运送到上端,也分全程加速和先加速后匀速两种情景让学生分析,最后引出倾斜传送带将物体从上端运送到下端的题目,并分μ>tanθ,μ=tanθ,μ

  二、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不少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但是教师很少对学生的预习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导致学生预习过程事倍功半。正确引导学生的预习工作,可以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常用的引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设置悬疑法

  在前一节课下课前抛出一个疑问,让学生通过预习下节课内容来解答。这个方法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学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笔者在上《动量定理》这节课前,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质量分别为1 kg、2 kg、5 kg的A、B、C三个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分别为10 m/s,5 m/s,2 m/s,在某个时刻,对A、B、C同时施加大小为10 N,方向和它们的速度方向相反的外力F,当A、B、C速度减为零时,立即撤去外力,请通过计算说明A、B、C会同时停下吗?如果会,请通过预习《动量定理》的内容找到合理的解释。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很容易得出了A、B、C三个物体会一起停下的结论,可是怎么解释呢?这和动量定律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被激发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到A、B、C初始的动量一样,要使他们停下,合外力的冲量必须要一样,而A、B、C所受合外力相同,力的作用时间自然也就相同了。学生如果能预习到这个程度,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2.瓦解“前概念”法

  学生受到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或者是由于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有概念的局限,常常会先入为主地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这些观念在教学上称之为“前概念”。“前概念”在学生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如果能顺利瓦解学生的前概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其实,有些“前概念”在学生预习阶段就可以把它们瓦解。比如,笔者在上《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之前为了瓦解学生“从同一高度释放两个物体,重的物体先落地”的前概念,我让学生回家做两个实验,一是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质量比一元硬币大的纸片和一枚一元硬币,观察它们是否同时落地,二是观察相同的两张A4纸,其中一张揉成团,将纸张和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它们是否同时着地。实验一的结果是硬币先着地,实验二的结果是纸团先着地。硬币比纸片轻,怎么下落比纸片快?纸张揉成团前后质量未变,为什么下落快慢却不同?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很容易联想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这样便轻松地瓦解了“从同一高度释放两个物体,重的物体先落地”的前概念。再比如,因为生活中同样一辆汽车,速度快时停下时间长,速度小时停下时间短,受此影响,学生很容易产生“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的错误观念,在上《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前,为了推翻这个错误观念,笔者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质量均为2 kg的A、B两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2 m/s和3 m/s,某时刻同时给A、B施加一个和它们速度方向相反,大小为1 N的力F,请比较A、B两物体速度减小到零的时间?质量分别为2 kg、5 kg的C、D两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5 m/s和3 m/s,某时刻同时给A、B施加一个和它们速度方向相反,大小为10 N的力F,请比较C、D两物体速度减小到零的时间?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到正确的答案,前一个问题似乎印证了学生的前概念,但后一个问题却和学生的前概念相悖,此时学生自然会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出了问题,上课时必然会特别认真听讲,以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   3.动手实践法

  在上《生活中的振动》的前一周,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先预习这节课,并以5个人为一小组,动手制作一个共振摆模型,在上课时评选出最佳模型,发给奖品。通知发出后,学生热情非常高,他们密切分工,找资料,买材料,搭建模型,一周后各个小组都上交了作品,有的作品效果并不比实验室的模型差。这样的方法,可谓是“一箭多雕”,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第三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第四达到了预习的效果,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打下了基础。

  三、重举例,化难为易,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教学语言的精练与否,表达是否富有逻辑性,举例是否生动有趣等对课堂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做到语言精练,逻辑严谨,举例生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需要长期的经验累积,不断地自我批评与改进,还需要以充分的备课为基础。这里,笔者着重讲述课堂举例方面的实践经验。一个生动的例子,不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终生难忘。什么样的例子才是好例子呢?笔者认为一个好的例子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2)具有一定趣味性的。(3)学生容易理解的。比如,举例说明静摩擦力可以不做功,有老师以人走路静摩擦力不做功为例,也有老师以推桌子没有推动,桌子受的静摩擦力不做功为例,显然后者效果更好,因为后者更容易理解。又如,在上《功和功率》这节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滑动摩擦力可以不做功,结果学生冥思良久也没能举出,这时笔者提醒说,有一个动作老师上课经常做,可以说明滑动摩擦力可以不做功,学生还是茫然,于是笔者拿起黑板擦擦起了黑板,并对学生说,现在明白了吗?学生恍然大悟,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擦黑板时,黑板和黑板擦都受到了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对黑板擦做负功,但对黑板却不做功,因为黑板相对地面并没有位移。这样的例子学生每天上课都要看到,以后老师擦黑板时,估计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滑动摩擦力可以不做功了。

  当然,物理课堂的有效性的提高,和很多因素有关系,比如板书设计得合理与否,教师讲解习题时是否注意拓展延伸和总结,授课过程是否能合理地穿插演示实验等都会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性。笔者在此不一一阐述。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 提高 背景 物理 有效性 有效
最新物理学论文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
试论物理学专业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讨
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探究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分析
不同因素对动摩擦系数的影响探究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问题解题方法研究
浅谈物理核心素养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小组合作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成功开展
热门物理学论文
论惯性
物理学
物理学正论
宇宙时空论
惯性概念的认识及其影响
物理学理论研究
21世纪强磁场应用的展望
惯性力学与整体科学体系
物理学前沿问题探索
世纪之交谈物理学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