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中职校德育课教学“三贴近”实施路径研究论文

中职校德育课教学“三贴近”实施路径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15

中职校德育课教学“三贴近”实施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9-0074-04

  一、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化,贴近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拘泥于文本,偏重道德认知目标。当前的课程改革倡导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德育课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社会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内在素质。所以,德育课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更好地从偏重认知目标向“生活化”多维目标转变。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道德知识的传递和行为方式的引导,更多地应倾向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2]

  情感态度目标:中职校德育课可将“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富有同情心、责任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不断积极进取”作为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行为习惯目标:培养中职生学习做人的道理。中职校德育课应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的冲突和矛盾中,做出合理的正确选择,以适应价值多元化社会的需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做到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主动爱护环境,节约资源,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

  知识技能目标:人类从道德生活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系统道德知识与行为技能是职校生应掌握的精华,学生需要获得、积累对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和行为技能,进而养成良好德性。

  德育课教学的多维目标,应结合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针对中职德育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设定。

  二、教学内容选择日常化,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多年来的传统,让德育课形成了不折不扣忠实于教材的特点,而教材中的内容,往往脱离生活世界的鲜活、多彩;教材中选用的道德案例和道德人物,往往会站在成人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倡导“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要求德育课教师从契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思想、情感,贴近他们的当下生活的视角来选择教学内容。[3]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科书应是“动的、活的、真的、用的”,绝不应该是“静的、死的、浮的、读的”。[4]中职德育教材本应是引导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生活、自我完善的桥梁。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充实、改造和重组,做到与时俱进;教材以外的德育资源更应成为德育课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的资源。[5]应当植根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注重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开发德育资源,避免选择事例的“高、大、全、纯”,可参照“细、近、趣、真、实、新、奇”等原则,去筛选、补充和整合教学内容。

  “细”,即要善于从细处、小处着手,于细小之处见真情,体现出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运用小事、学生身边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讲解“恩格尔系数”时,可结合学生个体食物支出占其全部支出的总和来核算,并做出说明。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感触,而不会觉得这仅仅是一个概念,知识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就不易遗忘。

  “近”,就是从近处取材,从学生触手可得的事例中找寻德育资源,把高大全的目标拉近,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其身心特点。如学校组织了为生病学生募捐活动、为汶川灾区进行爱心募捐活动。此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形成从小要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尽一份义务的意识。这样能让学生在助人中体会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养成无私的精神。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做“知行统一”的人。

  “趣”,指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如上例中学生自己身边的事情,自己的恩格尔系数,学生的兴趣肯定会大大提高。

  “真”,就是要选取职校生中的真实事例和人物,展示他们的真实感受。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讨论考试焦虑问题时,可让学生自己描述自己的经历,以及自己的处理方法,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

  “实”,即在课堂中引入生活中的实物,或表征实物、实况、实景的音像媒体等。如在讲解《职业道德与法律》时,可播放一段案例审查方面的录像,通过鲜活的事例触发学生的感受,引起他们的共鸣,对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

  “新”,即要尽量选取、补充发生在学生身边或社会生活领域正在进行中的生活事件。如在讲解《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内容时,结合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中职生免费就读政策等,这些都是新近才出台并正在实施的政策内容,而且与每一个学生息息相关,这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奇”,主要是利用中职生的爱幻想、喜创意的心理,有意识激发其好奇心,并与有关课题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如教学《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一课时,可放一段相关视频,并让学生自己当法官,来决定案例中人物的命运。这就会大大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流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传统的德育教学的基本流程一般是从理清道德概念开始,遵循道德逻辑,进而得出道德结论。这样的流程很完整,但其封闭性特质也非常明显。

  德育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其教学流程必须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实践为载体。在开放式的教学流程中,要以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更多地呈现贴近生活的事实,激发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意识。教学过程可以活动形式开展,即主要通过资料搜集和处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问题讨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呈现。活动完成后,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向课外生活实践延伸。[6]如在《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及其改善》的课尾,安排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与他人讨论;在教学《科学消费,理财有道》的课尾,安排学生列举自己的支出状况并作一评价或与其他同学进行互评……这些都注重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四、教学实施关注内在建构,贴近学生成长特点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最关注的是道德结论的传授,从而决定了课程实施的重心放在如何改善“注入”的技巧上。灌输就成为诸多中职校德育课教师的首选。

  依照贴近学生的德育课教学原则,对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生发的感悟和体验已成为教学的切入点和关注点。为此,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教学方式时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所以,德育课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学生的参与、体验中促进其道德育养成的过程。只有做到德育实施重心的转移,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学生才能在德育课堂这一生命灵动和个性张扬的舞台空间不断生成、发展其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五、变革学习指导方式,贴近学生的主体需求

  传统的德育课堂上,由于受到“走进文本”观点的影响,教师往往采取听受式的学法指导。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记。德育课程贴近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主体的参与性需求应成为学习方式指导的主体,德育课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指导学生从听受学习向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讨论式学习转变,进而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7]

  探究式学习,即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如教学《学礼仪,讲文明》一课时,可让学生开展调查,看看自己和周边同学中有哪些文明和不文明行为。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克服不文明行为的做法。这样的探究比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要来得更加深刻。

  体验式学习,即通过创造或创设具体场景或氛围,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开展学习的方式。如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相关内容时,可由学生组建模拟法庭,设定好情境,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式学习要比纯理论的灌输更能让学生入脑入心。

  讨论式学习,即借助于问题讨论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教学《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一课时,让大家讨论“我中考没考好,到底是老师、家长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原因?”讨论中,学生倾吐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有的说“老师不喜欢我,我不想学习”,有的说“还是我自己没努力,不能怪老师”等。接着,可引导学生对于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展开辩论,通过相互间思想的碰撞和互补,最终得出所要表达的观点。

  六、充分挖掘学生自身资源,贴近学生的自我体验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宝贵的基础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学生的智慧,其已积累的自有知识经验体系,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既是课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更是德育课教学发挥效果的基石。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学务必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参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依靠学生充分调动其内生的积极性。[8]如教学《常见的情绪困扰》时,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情绪,教师再引导他们进行分类,进而推进课的进一步展开。同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发表的观点、建议、意见、产生的问题与争论甚至是错误的回答等教学活动状态,都可以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多得的生成性资源。如果德育课老师善于利用、整合这类资源,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

  七、拓展教学时空,贴近社会实际

  德育课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就要突破原来的刚性的教学时间和封闭的教学空间,跳出书本,走出教室,将学生的关注点由学校转向社会,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融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校、家庭和社区等都是可利用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主动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生命活动和德性生长的舞台。[9]名人故居、法庭、纪念馆等场所都可以成德育的大课堂;参观、调查、旁听庭审、人文景点的义务讲解等亦可以成为开展德育教学的有效形式。

  八、使用对话式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的现实感受

  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纯逻辑性的表述和单向的独白语言,始终固守讲台,通过“要怎样”、“必须怎样”和“不要怎样”等居高临下式的生硬的指令性语言来传递信息,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校做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往往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在教学中应贯彻“三贴近”的原则,不仅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要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所感所悟。为此,德育课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对话式的语言形式,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教师的语言具有本真性、情感性、启迪性和民主性。要与学生开展民主平等的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遵循的就是对话的的方式,即从意见对立中寻求矛盾,在矛盾中寻找新的意见,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真理的表述。这对我们尝试建议对话式教学语言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教师要把学生当成生活中的伙伴,向他们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对人、对事的真实看法和感受,与学生共同感悟,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提要求,上纲上线,如此,方能在精神层面达成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同时,教师应让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同时教师要抱着对学生欣赏的态度与学生对话,贴近学生去提取具有学生特点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触动学生的心弦。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感受的过程,让学生在相互的对话中获得自主体验,进而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其内在的需求。[10]

  九、运用发展性学习评价,贴近学生的成长历程

  甄别性评价一直是传统德育课教学不易舍弃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采用的都是统一的试卷,通过统一的命题来权衡不同个体的道德认知状况。要确立贴近学生的德育课教学理念,在评价方式上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将评价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重视生活历程,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健康成长,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学中,要注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师生沟通与生生交流相结合;自评、互评、他评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相结合;成长成果评价与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相结合。以激励为主导开展学生的评价,善于发现并肯定每一个体所取得的进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

  现实是道德规范的源泉,生活是是学生生命充实与展现的过程,随着德育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的不断贯彻实施,我们一定能够能总结和创造出更多的有鲜活价值的经验,德育一定能与学生共同成长。

中职校德育课教学“三贴近”实施路径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德育 教学 路径 研究 中职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试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