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三本”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探索论文

“三本”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24

“三本”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加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众多地方院校的共识,作为新建的“三本”院校,专业课程如何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摆在众多地方新建“三本”院校面前的现实任务。本文以笔者担任的师范教育专业课程《古代汉语》教学为例,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情感等方面积极探索,力图在传统文科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落实课程对专业能力培养的任务。现将有关做法和思考总结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课程兴趣培养是课程改革、能力培养的前提

  改革课程、培养能力,任课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所教课程的兴趣。马克思说:“只有心情愉快,才能创造。”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曾说:“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的最初动因,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这一课程的思维积极性。而“三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兴趣的培养。

  首先,学生的基础和对专业的认知是导致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三本”学生因为招生门槛的关系,很多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觉性薄弱,甚至有的学生上课不带书本,迟到、早退、无故缺课。这是什么原因呢?据我们的调查,有56.4%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或厌恶,有71.8%的学生认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没有吸引力和启发性;而且情感型厌学现象也较突出,有30.4%大学生就是因为不喜欢任课教师本人而导致不喜欢某些课程。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对专业或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促进认知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降低疲劳度,也就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形成专业能力,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课堂教学的现状促使我们要加强专业兴趣的培养,带动专业能力建设。“三本”院校师资队伍多数呈一老一少的“哑铃”形状,老教师因为年龄关系,思维几成定势,年轻教师因为教学经验的不足,圉于书本讲解,都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学方法死板、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极少参与思维活动,必然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达不到基本的专业需求能力,最终影响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再次,学生的现实需求迫使我们重视兴趣培养和能力建设。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个性的个体,而不是接受既定知识的“容器”。尽管他们基础较弱,但思想比较活跃、思维比较敏捷,兴趣爱好广泛、专业思想比较稳固。这决定了他们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认同感已逐渐下降,认为现行的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形式呆板、内容无趣、气氛沉闷、不能调动积极性。有的教师教学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感受;有的是“用大部分的时间学习小部分的知识”;有的所谓“互动”,仅仅是简单的提问,问题设计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这些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更容易导致学生的情感厌倦。

  二、创新教学思想,以“知”为依托,以“行”为旨归

  教学思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灯塔,直接指引着教师教学的目标。我在教学中坚持“知”为依托、“行”为旨归的理念,在传授语言知识、现象、规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服务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意识,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古代汉语知识服务于未来教学工作实践。

  1、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教不只是为了“知”,学最终是为了“行”

  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指出:“做学问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们要极力的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要引导学生探求真理的泉源,教师自己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设计系列思维开发和实践过程来锻炼学生。传统课堂教学的教书育人思想往往是固化的程式化的,而更多的教师是以教书为主,育人为辅乃至不育人;教书也仅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较多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减弱;教师的主导性没有充分的体现,教师的教学多是为了完成任务。如果大学教师教学思想观念不转变,学生毕业后就不能适应行业岗位的要求。师范教师就要跟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步伐,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思想,真正树立“生本”思想,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切实理解“学以致用”的内涵,使学生知道学习的内容最终能够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岗位上如何实实在在的操作和使用。工作需要什么,岗位需求什么,我们就有意识地去改革教学来教给学生什么。为此,我时时关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信息,广泛搜求有关资料,特别是关于识字、书写、诗词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改革方向等,并整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穿插进去,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能够在以后工作中有什么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如讲到汉字造字法和词的本义时,就给学生传递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字理教学的有关信息,让学生懂得汉字知识在工作中的使用路径,等等。

  2、向学生浸润从教思想,学行结合,知以致用

  教师转变观念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行业楷模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打破学生“学习为了考试过关”、“60分万岁”、“混毕业”的思想,向学生浸润陶行知教育思想,学行结合,知以致用。陶行知先生在《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中明确指出:“老实说:二十世纪的舞台上,没有书呆子的地位。”尽管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行知先生的话仍是一语中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特别是教师,更是没有书呆子的地位。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我遵循陶行知“我们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事应当怎样做,学生就应当怎样修养,先生就应当怎样指导”(《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的原则,在教学中不时穿插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故事,让学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从教理念,将当下的知识学习和未来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真正懂得“学以致知”、“知以致用”的道理,并积极努力地践行于大学学习生活。   三、改革教学方法,以“知”为工具,以“行”为导向

  “三本”学生大多具有“学习思维的活跃性、学习习惯的随意性、学习兴趣的感性性、学习目标的现实性、学习方法的滞后性”等特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本科人才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其积极性,为以后的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必须针对他们的学习特点改革教学方法,而陶行知先生给我们指出了方向。陶行知主张:“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为此,我们就要改革一言堂式的传统灌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教材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把课堂学习作为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主渠道,把岗位思维和从业能力训练作为学习行为的方向。针对“三本”学生少有“预习、复习、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的现象,我每次上课前都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深广度,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并事先准备一些问题供他们看书的时候思考。阅读后,不是立即老师讲解,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看书的情况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如果是学生多数能分析理解的问题,就不再讲解;如果学生分歧较大或者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再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有一定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阅读理解程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为了增强学习“行”的导向性,很有必要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做得最好。”(《答朱端琰之问》)教材就是别人经验的总结,好好利用各种教材就是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教材可以帮助我们“获知、解惑”,使自己少走弯路。在讲《古代汉语》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怎样学”“怎样教”的问题,将古代语言学习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贯通思考,让学生进入准教师角色来看待自己的学习。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会给学生穿插介绍一些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如小学和中学识字教学的不同要求、文言文教学的安排和要求等,使他们“对于将来担任之功课有充分的准备,这准备包含中小学所需之教材,教法的研究,实习和参观。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女师大与女大间题之讨论》)进而力求达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的教学目标。

  四、调整教学内容,以“知”为引导,以“行”为目标

  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指出:“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就拿什么来训练教师。”但是我们现在的大学课程教学很多没有跟上时代变化和行业变革的步伐,特别是文科类的课程,教材往往落后于行业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10年以上。有的教材甚至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成果,已经严重落后近半个世纪。像我讲授的《古代汉语》课程,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对古代很多语言现象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这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我们的教材大多停留于上个世纪中叶前后的成果。而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10多年,我们师范生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几十年前的教材,显然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生需求和行业需要。所以,我们要始终记住:“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读、讲、听、看都有一贯的目的,这目的便是它们对于‘用’的贡献。”(《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在教学内容特别是教材的处理上,我们就力求“在做上用工夫”,把它作为一种“做”的工具。我一直告诫自己并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学书本知识,学的知识是为了什么?书本知识当然要学,因为它们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可以为我们提供捷径。关键是学知识的目标是什么?当然不是为了背几篇文章,记几个概念,做几回练习题。最终目标是为了有用,是为了能够在相关专业领域运用这些知识。所以,老师的教学内容只是一个知识的引导,目标是学生从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从中学会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路径。为此,我们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在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满足的前提下,尽量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发展结合思考,让他们在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中得到一定的职前训练,至少培养学生职前训练的意识。在知识学习上尽量和岗位能力需求对接,至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如讲解“音韵”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学习汉语古音发展对教学的用处,就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语文老师是怎样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的,针对有老师读成。

“三本”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课程 教学 改革 学生 培养 探索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试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