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探讨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论文

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探讨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28

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探讨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

  [作者简介]孔增强(1979- ),男,广东梅州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研究;苗琳(1987- ),女,山东日照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及伦理学研究。(广东 东莞 52341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60-02

  在当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各类青少年犯罪、炫富事件频繁上演,人格危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功利主义膨胀,感情意识弱化,物质追求过高,伦理道德淡薄。构建和谐人格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诉求。

  一、和谐人格研究的时代背景及科学内涵

  伴随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主导形势,这不仅是普通大众的基本诉求,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塑造和谐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谐人格的构建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和谐人格作为一种人格形态是与其辩证统一的。首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阐释。和谐人格不仅是在校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基本诉求,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是树立正确人生三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生力军的特殊群体,他们所应具备的和谐心态和健康人格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密切关系。其次,和谐社会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有着必不可少的促进作用,良好的社会发展形态有助于推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生存空间,为构建和谐人格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人格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道德、操守、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完整统一和协调发展的平衡状态,是个人与社会认知统一的最佳境界。”①和谐人格是指构成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状态。大学生的和谐人格体现在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等多方面,内部因子包括大学生内在意志行为等,外部因子含有社会群体、国家、自然等外部形态。与和谐社会相促相长,还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坚定科学的人生信仰以及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能够在不断自省中实现自我价值,真正做到与和谐社会良性互动。

  二、当前社会大学生和谐人格缺失的成因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从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不乏和谐人格缺失的学生,如2010年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撞倒两名女生后叫嚣“我爸是李刚”;2010年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2013年林森浩把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注入饮水机槽,致其舍友死亡……这些和谐人格缺失现象的成因有以下方面:

  1.市场经济对道德规范的冲击。我国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公德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但受市场开放、价值多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损人利己,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拜金炫富现象不断出现。

  2.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主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是塑造大学生的和谐人格,给大学生人文关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际,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由“教授型”向“研讨型”转变,基本做到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互相磋商。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很少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没有鼓励学生通过自我磨砺、内省等方法培养自律精神;极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锻炼和情感体验。由此导致大学生知行不一,在理论上认同劳动光荣,实际上却想不劳而获;在理论上认同爱护公物,实际上却滥用公共资源;在理论上认同勤俭节约,实际上却浪费资源……

  3.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负面影响。第一,网络垃圾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滑坡。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涌现出很多网络信息垃圾,微博、微信等新的网络平台常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有害信息,蛊惑大学生思想,使其误入歧途,道德意识弱化。

  第二,网络的隐蔽性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不稳定,易受蛊惑或诱惑,易产生偏激思想。一些学生浏览非法网站,例如黄色网站、恶意交友网站等;一些学生传播网络病毒、通过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以大学生为主的网络犯罪,大多数动机单纯,只是一时偏激犯下的错误。同时,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也促使网络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第三,现实人际交往淡化。首先,网络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虚拟社会”,在这个空间里的交流都是“空白的”,网络世界失去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与存在感,人际交流无从谈起。缺乏实际的交流必将导致学生长期沉浸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弱化其真正的交流意识,人际交往减少,从而丧失与周围人的正常交往能力,甚至自我意识缺失,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如焦虑、恐慌、孤僻等。

  第四,网络成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几乎所有的家庭都配有电脑,网络如寄生虫一样寄生在各家各户,网络成瘾症随之而来,而且来势汹汹,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76%的被调查者有网络成瘾的倾向。网络成瘾给很多学生、很多家庭带来痛心疾首的伤害,很多孩子网络成瘾,无法克制自己上网打游戏,逐渐变得暴躁不安,厌学情绪高涨,叛逆孤僻,网络成瘾还会导致精神不振,严重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尤其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沉迷于网络不仅耗费了在校园里的青春年华,更是失去了人格培养的黄金阶段。   4.缺乏大学生科学的自我评价核心体系。“所谓学生自我评价,指的是大学生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能力和品质等方面的判断与评估。”②自我评价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但我国从基础教育开始,对学生的考评就主要以考试为评价手段,评价方式以他评为主。但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渴望自我评价,这就需要教育者树立新的学生评价观,引导学生构建自我评价标准和知识体系。可惜现阶段大学教育改革还不深入,缺乏大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三、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的现实途径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教学模式会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广大教师应该从思想意识上扭转教育理念,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群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不仅身体发展成熟,在心理上也开始趋于成熟,而且不同的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诉求,在教育中落实和谐发展理念,进一步在实践过程中促进和谐人格的培养。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性格多元化决定了学生群体生活的复杂化,不同的在校大学生有着大相径庭的心理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构建和谐人格都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着必然联系。健康和谐的人格需要健康阳光的心理作为基础条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人的内在思维模式及外在行为方式,对个人和谐人格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里难免会存在心理不健康或处于阶段性心理迷茫期的学生,学生生活在一起,容易相互产生影响,感染不良的心理情绪,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顺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第一时间给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与帮助。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较为特殊,心理敏感、自尊心强,在这样数量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中极易产生心理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加强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有效组织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普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轻重级别的筛选,分类别进行疏导教育,并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人格和谐发展。

  3.以动制静,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校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贯彻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使得在校大学生对其敬而远之,但“以动制静”教学模式可以让死气沉沉,缺乏朝气的理论知识“动”起来,由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案例教学模式,让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活”起来,使学生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案例中认知德行、认知自我。同时,贴近生活的案例教学能够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互动研讨的方式使理论在评判中得到升华。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更应该转变思维模式,以理服人,兼顾以情动人,贴近学生心灵,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将构建和谐人格的意识从施教者到受教者达成共识,推进意识升华的进程。

  4.丰富大学课外活动,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素质教育的普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课外活动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素质教育方式,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重要平台。不多的课程量让学生有了充足的课外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活动。实践检验真理,课堂知识需要经过提炼,然后用于指导生活,继而在生活中检验课堂知识,在循环往复中能真正领略其内涵。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离不开在自身生活实践中升华,课外活动可以从校园走进社会,从社会回归校园,捕捉社会伦理道德现象,检验生活真善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素质,强大内心世界,坚定政治信念,从而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

  [注释]

  ①刘建文.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3):24.

  ②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147.

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探讨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学生 大学 和谐 人格 政治 探讨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