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 如何参悟《道德经》奥妙论文

如何参悟《道德经》奥妙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09

如何参悟《道德经》奥妙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周礼,拜访过老子后,孔子对其弟子感慨道:“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从孔子的赞叹可以看出,老子其人不仅智慧卓异、渊深博大,还拥有龙气龙相。在我看来,老子很可能是一位具有深厚内功造诣的修炼家,而其对于大道规律及天地人生奥妙的揭示,正是基于其身心修炼经验而来的。

  一、念诵《道德经》

  若想证悟《道德经》,就该跟《道德经》打成一片,如何打成一片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念诵。当我们遇到烦恼,感到心烦意乱时,可以打开《道德经》,滔滔不绝地念诵。念诵时,不琢磨意思,只管念诵,一门深入地念诵,很快就能将身心失衡状态纠正过来。念诵《道德经》,不仅能畅达身心,调和人体气血,而且能开人心智,启人灵思,甚至能让人明心见性,觉悟大道。

  《道德经》的语言看上去简单明了,但是,奥妙的东西正是蕴含在这些看似简单明了的文字表象之下。我们领悟《道德经》时,要透过文字的表象层,把握文字背后奥妙层的内涵,只有进到奥妙层,你才会明白老子究竟要表达什么。

  在中国文化当中,无论是讲修行,还是讲修炼,都要让人进入虚静空明的状态,也就是要与虚静空明的状态结合。只要能进到虚静空明的状态,则不拘形式,扫地可以,担水可以,行住坐卧都可以。一个人安闲自在,逍遥无为,行住坐卧都是功,一举一动都是虚静空明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是一种合道的状态,也是一种禅的状态。

  只有进到虚静空明的状态,我们才能更好地参悟《道德经》奥妙。人在虚静空明的状态中,身心一派安闲,柔柔和和的,静能生慧,更容易洞悉天地宇宙及社会人生奥妙。

  二、常无欲以观其妙

  《道德经》第一章是整部书的根本,这一章应着重参悟“常无欲以观其妙”,那么,什么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呢?也就是说,应当深入虚静空明的“无”的状态以“观其妙”,因此,这一章又叫观妙章。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注重修行;通过修行,一个人可以深入进虚静空明的“无”的状态中。深入虚静空明的“无”的状态不是叫你什么都不做了,而是以清净之心而为,以身心合一的状态而为。修行不在形式,无论是行住坐卧,还是劳作休闲,我们倘能身心合一、人天相谐,就能深入虚静空明的状态中。

  中华文化中的一些奥妙,尤其是涉及人与天地的关系,以及人体自身的奥妙,需要经过修行才能证悟明白。《道德经》一方面可以用来指导我们修行,另一方面只有进到修行状态,才能证悟明白《道德经》的玄奥。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强调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实际上,一切玄妙,我们只有进到虚静空明的“无”的状态,才会证悟明白。天地宇宙及社会人生的一切变化,都是从“无”中衍化出的,我们要悟出其中所蕴含的玄机,只有进到虚静空明的“无”的状态以观其妙,才会观照明白它是如何衍化的。只要我们深入虚静空明的“无”的状态,深入得好,因空而明,静能生慧,所有的“玄妙”就能观照出来。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纷乱复杂的事情,感到无从下手,或是遇到问题想不通了,就可以好好参悟“常无欲以观其妙”,并让自己深入虚静空明的“无”的状态,放空身心,逍遥自在,无为守雌,火候一到,往往能让人豁然开朗,从而悟出解决问题的窍门。

  《道德经》第一章又说“常有欲以观其缴”,实际上,“常有欲以观其缴”也是基于虚静空明的“无”的状态而体证出的,它是以清净心观照明白“有”的起伏变化。那么,什么是“缴”呢?就是在虚静空明的“无”的状态中,灵机一动,突破界限,照察到如何“无”中生“有”的,并且照察到“有”又是如何衍化的。

  三、参悟无极图和太极图

  若想证悟明白《道德经》,则应当用心参悟无极图和太极图。为方便起见,你也可以把太极图最外面的那个圆当成无极图,直接参悟太极图。从无极图上看,无极状态是混混沌沌的,它蕴含一切,又能衍生一切;天地万物是从这儿衍生出的,最终还要归到这儿来。

  在我们意识当中,不要把“无”当做什么都没有,这个“无”蕴含一切,包容一切,什么都在其中,其实是最大的“有”,因为天地万物都是从“无”中衍生出的。“无”就是无极混沌之气,也就是先天一气,老子给它起名,叫做“道”。

  老子告诉我们,“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天地万物是从“道”衍生出的,同时,“道”又是周流不止的;我们要悟道,就要透过“道”,体证那无所不在、无所不至的“无”。

  如何领悟“无”呢?“无”本来是不可说的,但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混混沌沌、阴阳未判的场性能量。这种场性能量弥散于时空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庄子讲道在屎尿,就连肮脏处都有“道”,意思是说,遍一切处,遍一切所,皆有“道”,一切皆是道的体现。

  天地宇宙的一切都在“无”中生灭变化,最后还要回归到“无”。同时,混混沌沌、阴阳未判的场性能量又是空性的,如何理解空性呢?抓不到,摸不着,看不见,但它又是存在的,它指向永恒不灭的大道。

  四、与大道相合

  “道”、“常道”相当于无极,或是说相当于先天一气。万事万物的衍生有个源头,这个源头就是“道”。“道”指的就是先天一气,只有先天一气才能衍生一切。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是从先天一气衍生而来的。

  先天一气是混混沌沌的,先天一气一旦产生变化,其混混沌沌的状态被打破,就能分出轻清与重浊,这样就生出太极阴阳了。太极阴阳再衍化下去,就能衍生出天地万物。   老子《道德经》是站在无极混沌之气的立场上,看待太极阴阳的变化。在老子《道德经》中,凡是“可道”、“非常道”只是一些表象,在表象背后,在各种纷乱现象变幻的背后,一直起作用,并且永恒不灭,又是不可说的就是“道”。

  天地人生的诸多变化及爱欲情仇等都属于“可道”,也属于“非常道”,这些东西一直在变化,一直在生灭,所以,你不要被其绕晕了。“可道”、“非常道”相当于太极阴阳,只要是阴阳,就会有生灭变化。

  老子的用意是让你看破“可道”、“非常道”的虚幻性,不执迷于“可道”、“非常道”,透过万事万物缘起变化的表象,从中悟出永恒不灭的“道”,并要跟永恒不变的“道”相合。与“道”相合,体道顺道,站在“道”的立场看问题,参透“可道”、“非常道”,你就不会被那些变化的现象迷惑,这正是老子的智慧。

  如何参悟“名可名,非常名”呢?“名”对应的是“道”,“可名”对应“可道”,“非常名”对应“非常道”。凡是“可名”、“非常名”,都是能生灭变化的;说一个人如何,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评价,这些是变化无常的。老子告诉你,不要跟这些变化无常的东西结合,应当参悟永恒不变的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凡是可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可说的,不可说的更值得我们用心参悟。“道”虽不可说,但可以悟,用我们的真心参悟,并与活泼泼、圆融无碍、无所不在、无所不至的大道结合。我们不是经常听说人要修道吗?修道就是要与“道”结合,与“道”结合,才是修道;只有与“道”结合,人才能得道。

  《道德经》智慧是中国文化顶尖智慧,通达《道德经》,人会平和地看待生活中的起伏变化;这么,人变得淡定了,人的精神更具有柔韧性了,不那么容易崩溃了,因为你始终会以圆的智慧看待一切,把握一切;一个人能屈能伸,当人生处在圆的底部时,不必绝望,圆一转就起来了。

  《道德经》相当于一种药方,当身心失衡时,我们可以通过念诵《道德经》,参悟《道德经》,妙用《道德经》,把身心调和好;结缘《道德经》,与《道德经》打成一片,人越来越清净自然了,人越来越洒脱自在了,更容易与天地正能量结合了。通过了悟《道德经》,缠缚打开了,我们就会顺随自然,智慧勃发。证悟《道德经》,通达《道德经》,妙用《道德经》,能让人随遇而安,逍遥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如何参悟《道德经》奥妙

论文搜索
关键字:道德 何参悟
最新伦理道德论文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
基于我国代孕合法性问题的研究
浅析法律从业者职业伦理道德的规范建设
论Pad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在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解读《别让我走》
希腊神话中的“弑亲”母题刍议
中国孝道观念的代际传递效应
提高收入还是提高公平感?
热门伦理道德论文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技术·网络·人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网络伦理学初探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
耻感·罪感和底线伦理
论自私(上)
网络空间的自我伦理
论自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