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试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试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19

试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由美国哈弗商学院倡导的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和培训中很受重视和欢迎。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每一个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需要采用案例教学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所有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对高校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教育的任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服务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一种显性的意识形态教育。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说教意识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心理,许多高职院校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戏称为“洗脑课”,是不得已而学的课程,学习兴趣不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个“实际”就是社会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用案例说明理论的科学性,说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如在给大一新生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绪论部分时,用“一样的大学,不一样的人生”为标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用马加爵、洪战辉的事迹说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一个人成长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分析为什么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案例说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深远意义,说明大学生学习概论课的重要性。运用案例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比理论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需要采用案例教学法。

  高职学生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一部分,自然具有所有大学生的共性,大多是积极向上的,爱党爱国,敢打敢拼,有理想有追求,但同时高职群体又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

  1.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对学习兴趣不大。我国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接受高职教育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高职学生的高考分数普遍偏低,遇到招生小年,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招满学生,不得不降分录取,甚至本着只要报考,就可以录取的原则招生。因此,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知识面狭窄,对学习兴趣不大。

  2.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部分高职学生没有兴趣爱好,得过且过,混个文凭,毕业时找个饭碗,求知欲和上进心缺乏,因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之所以去教室上课,大多是因为学校的考勤纪律和应付考试。

  3.对纯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但喜欢听故事。高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对纯粹的政治理论学习有兴趣者寥寥,但同时他们毕竟还是单纯的孩子,大多喜欢听故事。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上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真实可信的案例开展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既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又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多采用讲授法,注重理论灌输,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但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不再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是组织学生通过对具体生动案例的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既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学会合作,还树立创新意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比较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恰当使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案例选取原则

  1.针对性原则。案例的选择首先必须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一门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考虑案例的政治性、思想性,有意识地针对教学内容选取,同时所选案例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难点,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不能仅仅为了趣味性、吸引力。

  2.时代性原则。高职学生群体是对新兴事物感兴趣的群体,因此案例的选择应注意时代性,注意贴近时代和生活,切忌案例陈旧老化,如助人为乐就谈雷锋,艰苦奋斗就谈铁人王进喜,这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案例已经激发不起学生学习、讨论的兴趣。如在讲授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时,以孙振超、孙彬彬这样的蓝领楷模为案例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3.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原则。案例的呈现方式,影响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和关注度,同一案例采用不用的呈现方式收效会大大不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恰当采用语言呈现、图片呈现、视频呈现等多种形式。

  4.适度性原则。案例教学法确实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但不能滥用,必须坚持适度原则,不能以案例代替说理,注意把握好案例呈现和理论讲授的关系,明白案例的呈现是为理论讲授服务,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不能过于注重案例的使用,而轻视理论的讲授。   (二)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实效的对策

  1.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搜集与教学有关的案例。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编写上较注重理论,少有案例,可读性、趣味性不强。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主动搜集教学案例。案例从何而来?以笔者的经验,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案例无处不在,电视新闻、报纸资讯、杂志专访、人物介绍及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平凡小事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案例。

  2.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虽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它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讲授,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因此,不能因为肯定案例教学法而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要把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二者有机结合,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2]。

  3.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传统讲授法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采用案例教学法,则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发挥主导作用,从以讲为主,变为以听为主。为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工作。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于促使学生参与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无需亲自讲解、分析和下结论,而是要组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懂得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其次,注意控制案例讨论局面。案例教学中较常遇到的问题有二:一是冷场和僵局;二是过于热烈,变成“信天游”式辩论。对此教师一方面要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巧妙处理案例讨论中的冷场和僵局,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性,保证案例讨论围绕主题进行,并把讨论引向深入。再次,平时注意培养良好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习惯,学生敢于畅所欲言,使课堂案例教学气氛和谐轻松,营造宽容平等的气氛。最后,及时总结点评。在学生讨论分析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给出分析点评,对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优缺点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点评,但最好不要给出所谓标准答案,而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4.注意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一个自主学习者的角色,学生是案例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比如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课前仔细搜集、阅渎的案例材料,分析与思考哪些问题,为课堂上积极发言做好充足的准备。其次,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力争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发言、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喜欢表现的学生更要多给予关注,以营造案例研讨的良好氛围。

试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 教学法 思想 政治 高职 院校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