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28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1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的显著特点是思维独特,创新意识强,接受新事物快,他的这些特点也就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在深刻了解、掌握他们的思维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对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1 重专业,轻文化

  在高考时,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多了专业课程的考试,高等院校在录取时不很看中文化分,很多学校一旦文化课达标,就按照专业成绩的高低录取,从而造成艺术类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就重专业、轻文化,文化基础较差。在文化课的课堂上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甚至出现逃课现象。

  1.2 理想信念淡薄

  当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积极争取入党,目的是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筹码。他们过于现实,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性质的特点,参加社会实践、商业演出的机会也较多,因而有更多的机会提前接触社会,提前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他们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如金钱万能、物质享受等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活过于现实化、理想信念淡薄。艺术类大学生将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尤其是两课,从而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的理论素养较低,看问题过于主观化、利己化,政治敏感性不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也不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只有树立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才会使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迷失方向,才会有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1.3 求新意识突出

  自我意识是对个人与外部现实环境关系的反映。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强,主张自我的张扬,注重自身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有些学生对本专业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于将来所从事的创作,他们也有自己的看法,在思想和行为上有自己的主张。

  艺术类大学生的求异求新意识强,能运用多种先进的科技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网络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新兴传播媒介,其日益影响着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需要接受最新的艺术专业信息,网络成为了他们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大多数学生习惯以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有利渠道。艺术类大学生在日益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信息沟通,开阔了视野,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自身的才艺。

  1.4 组织纪律涣散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不断交融、碰撞,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的冲击也很大。于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自我意识更强烈些,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就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认为,艺术工作者就应该彰显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创作灵感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再加上艺术课程的导师化、小班化等特点,同学们之间的集体活动较少,造成集体观念较差,合作意识不强的现象。艺术类大学生不能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他们也需要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艺术专业的本身特性要求他们张扬个性,他们创作时不受制度观念的束缚,有较大的随意性和较强的散漫性。他们抵触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认为学校管理的过死过严,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影响了他们创作的灵感。

  2 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因素分析

  2.1 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突飞猛进的变革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文化的多样性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了极大冲击,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三观以及生活方式的冲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艺术类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在文化多元性的冲击下,尤其是西方强势文化的诱导下,有些艺术类大学生在信仰上感到迷茫,甚至质疑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西方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首先体现在理想信念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排斥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他们采取多种形式来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其中文化渗透是他们采取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持反对态度,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2)对艺术类大学生有关观念的影响。西方价值观所盛行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以个性张扬、实现自我价值为名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冲击。

  2.2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两课”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方式上,仍多以灌输为主,其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当前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方面形式过于单一,活动效果不够理想。思想认识模糊导致一些艺术类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差,他们经常按照主观意识去办事情。当前盛行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与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反差,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波动,使他们无所适从。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文化素质不高,理论水平较低,在日常行为中随意性很强,道德意识较差,有的学生甚至以彰显个性为荣,这对他们的人生发展是有害无利的。

  2.3 自控力差

  艺术类大学生处事一般比较感性,不愿受外来的束缚,喜欢随心所欲,自我约束力有待提高。他们中的很多人思想还不够成熟,抗干扰力较差,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抵制能力有待提高。有些人甚至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对于自己的专业学习毫不在意,以至于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往往他们的意志也不坚定,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较差,往往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自暴自弃。   2.4 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作用

  艺术类大学生多注重自己的专业学习,轻自己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排斥思想政治课程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漠不关心,认为学好专业技能就够了。他们不用心去理解思想政治课程的内涵,只是为了草草应付考试。在课堂上,看课本或做笔记的学生很少,大多数人在底下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活动,大多数任课教师对此也是视而不见,甚至出现找借口请假或无故旷课等现象。

  3 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析

  3.1 创新教学方法

  “两课”的课程内容大多具有教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本来就不重视文化课程的艺术生,对这种他们自以为与自己专业联系不大的课程更加排斥。这就要求我们“两课”教师要结合艺术生的实际状况,创新有关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将授课内容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为了提高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在贯穿有关基本理论为中心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下转第268页)(上接第181页)到提高。综合利用多媒体等新颖的教学手段,运用他们关注和喜欢的网络语言与典型事例,使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们更加喜闻乐见,从而帮助他们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

  3.2 提高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学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进修,使思政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得到提高。二是开展培训活动,高校要组织艺术生多参加一些在职的培训活动,使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三是要进行深入调查,综合多方的建议,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发法,对他们的工作效果科学规范的考核。

  3.3 重视艺术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正处于身心的发展期的艺术类大学生,既要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又要在自我调节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恰当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的自我调适,鼓励他们提高自我情绪的控制力。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他们在消极时采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如参加一些娱乐活动,选择正确的发渲泄方式等,通过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倾诉等来把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

  艺术生的个性虽强,但发展还不够成熟,这就要求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亲切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地尊重他们。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艺术生的价值取向也往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特定的阶段,我们要教育他们学会用健康的生活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从而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

  3.4 积极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生要与社会有更多的接触,这就要求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有关高校应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进行体验式的教育管理。高校应结合自己艺术专业的特点,鼓励艺术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同时提高了艺术生为人处事的能力和于人沟通的水平,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进一步得到升华。高校还要积极组织艺术生开展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团队意识,使艺术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以及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学生 大学 思想 对策 政治 教育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