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浅谈大学新生党员发展及教育工作创新论文

浅谈大学新生党员发展及教育工作创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2-06

浅谈大学新生党员发展及教育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213-02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重视和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可靠的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的入党教育工作,关系着我们的未来。大学新生党员发展及教育,就是抓住青年学生头脑中世界观、政治观尚未完全形成的特点,以启发新生入党意识、培养新生入党观念为主线,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引导其在短期内实现思想觉悟的较快提高,从而形成正确的、比较稳定的政治观的效果。

  1 高校新生党员发展及教育工作现状

  加强大学新生的入党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入党教育,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水平,没有形成系统,更未呈现全面推进之势。

  从内在因素看,一年级学生在高中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迎接高考上,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方式转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加之社会阅历较浅,所以尽管一些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他们对党的了解还甚少。另外,个别的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时,带着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入党的动机存在严重的功利思想,使一些学生产生入党有利可图的错觉,部分学生把加入党组织也作为毕业后就业的一个重要法码。

  从外在因素看,此项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辅导员可以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稍作讲解,但因工作内容繁杂、时间精力及自身认识水平所限,依然无法满足学生迫切的需要。而一直以来,我们的工作大多集中于已被确定为积极分子的学生,忽视了大学新生这个虽有热情但心中懵懂的群体,这种做法也使各个相关部门无法做到彼此配合,共同营造新生入党教育的良好氛围。而这一现状也直接导致了一系列不良的结果,一方面大量新生的入党热情因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支持而转淡,甚至消退殆尽;另一方面对入党缺乏认识的学生更是无法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入党意识,这些都对我们的新生入党教育提出了要求。

  2 大学新生党员发展及教育工作创新

  (1)加强日常教育引导。大学生入党意识的培养是逐步深化的,因此,在日常教育中,要把握重点,分层推进。一是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明确政治要求。目前,我们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往往偏重一些相关制度的教育。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并不能一下子记住这么多的制度,常常是遇到相关问题再向有关部门咨询。然而这一时期学生刚刚了解大学生活,正在寻求新的需要,确定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党组织应该及时抓住大学生这一心理兴奋点,在入学教育的时候,向他们提出政治上的要求,引导他们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二是强化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引导学生建立理论学习小组并加强引导,使他们把学习理论的积极性由自发变为自觉,学习理论的内容由表面转为深入,学理论的动机由朴素升华为理性。三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生动形象的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党教育,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大,对党的认识有反复,喜欢用理想化的模式去套现实。党组织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新生深入工厂、农村、革命圣地、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绩的地方和单位,提高大学生对党的认织。同时用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模范事迹进行教育、感染,使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紧密团结在党的旗帜下,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强化教育培养联系人制度。学生通过学习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党组织要建立“定人联系、定向培养”机制,明确培养责任,通过传经验、教方法,培养联系人帮助和引导培养对象解决工作中、思想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培养对象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培养对象的共产主义信仰;针对入党积极分子,要制定培养计划,抓好教育、培养和考察等环节,吸收他们参加党内学习活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让他们早日加入党组织;给他们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以及定期培训等方法,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同时,党组织要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档案,要本着对党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学生的一贯表现与关键时期的表现、自我评价和群众评议结合起来,着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全面的考察,及时对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入党动机、学习工作、群众关系等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反馈给培养对象,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帮助他们制定整改措施。

  (3)建立多层次党校学习体系。党校是学习、宣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力阵地,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党校作为正面灌输式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获取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作为高校,学生党校具有师资力量雄厚、机构完善、制度健全等优势,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新生数量骤增,而专职党校教师数量较少,校级学生党校由于规模所限,使其一般都是以高年级学生和入党重点培养对象为培训主体。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建立一个基层党校与校级党校分工协作的分层学生党校体系,即在二级学院或基层党组织中建立基层党校,集中为新生讲解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入党程序等较基础的内容,以使其能够对入党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和初步的理解,而对新生中入党愿望强烈的积极分子和在高中时就已经列为重点培养对象的学生,则可以推荐其与高年级学生一起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较高层次的学生党校学习,以便为入党做准备。通过这样一种分工协作的分层党校体系,我们不仅可以提升校级党校的专业水准和理论层次,而且能够为广大新生的入党热情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4)建立教育学习长效机制。要使新生真正吸收消化入党教育的内容,仅靠外在的教育还不够,必须经过内化并外化成行动才算完成一个基本循环。因而在对新生进行入党教育时,还要为他们成长提供条件和空间。一是对有入党愿望和要求入党的同学有目的地布置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相关活动的策划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向党员的标准靠拢。二是将有入党愿望和要求入党的同学组织起来,在党组织的指导下成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专门机构,承担某些方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党员的教育引导作用。让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党员参与到新生的接待和日常信息联络、自我管理工作,让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班的助理班主任工作,经常性地与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新生直接感受到了与学生党员的差距,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新生们感到学生党员不遥远,就在自己的身边,减少对党员的神秘感,从而认识到入党是对自己能力的培养、提高。

  3 新生党员发展及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积极主动,确保实效。新生刚入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要抓住新生可塑性强的特点,一入学就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为他们在意识上认识党、在感情上热爱党、在思想上加入党做准备,引导他们在政治上追求进步,从而掌握第一步的主动权,同时我们要改变消极等待的工作方式,对新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教育工作,及时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形势、冷静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以便于有效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模糊认识。

  (2)齐抓共管,全面推进。培养青年学生加入党组织不只是党务干部和辅导员的职责,应建立全员育人的机制,将新生党教育贯穿于“两课”、专业知识课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工作。组织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领导干部、德育教师对他们进行辅导,帮助其分析、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促使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学生工作与各相关部门的有机结合,形成齐抓共管、互相配合的良好局面。

  (3)分类指导,共同提升。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信念坚定者,应加大教育培养的力度,对他们既热情鼓励,又要严格要求,认真指出其不足之处,定期组织他们学习理论、讨论和座谈,帮助他们深刻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系统掌握共产主义理论,有意识地让他们分析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党性观念。对自卑彷徨者,我们要热心引导和鼓励他们,教育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我,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帮助其成为积极分子队伍中的一员,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热情。

  总之,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和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要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落实,把握高校党组织的阵地作用,深入推进育人工作,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浅谈大学新生党员发展及教育工作创新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党员 发展 创新 教育 工作 大学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