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呼啸山庄》从小说到电影的探讨论文

《呼啸山庄》从小说到电影的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06

《呼啸山庄》从小说到电影的探讨

  现如今,小说改编成剧本拍摄电影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特别是那些经典名著,改编的更多了。虽然小说和电影之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许区别,但它却并不影响观众对它的偏好。小说是从头到尾,按照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成长经历为叙事主线,故事情节娓娓道来,而电影则是摆脱了这一手法,将时间线打断,充分运用倒叙和顺叙的描绘方式,将故事生动而灵活展现在观众眼前,给人一种别样的体验。20世纪40年代初,著名导演威廉?惠勒执导,拍摄了黑白电影《呼啸山庄》,问世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之后也有几位导演成功翻拍了这部作品,也融入了诸导演自己的情感因素在里面,从而获得成功。

  一、《呼啸山庄》的剖析

  小说的魅力在于充满艺术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每个人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想象空间。19世纪40年代后期,在英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中的艾米丽?勃朗特创作出了现如今举世闻名的《呼啸山庄》,这是一部深刻反映爱情的作品,在世界文坛里,它的影响力也是举足轻重的。这部经典名著是以富二代凯瑟琳和弃养婴儿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恨情仇为基础,讲诉了最初男主角深深爱着女主人公凯瑟琳,然而却被女主人公生生抛弃,这种自心底生成浓浓爱意演化成满腔的恨意,最后故事的主线就顺理成章变成了复仇之路。这部小说以其浓厚的艺术表达形式为读者再现了19世纪40年代的英伦社会风气,凸显了资本主义各个层次里的人受到的精神困扰、矛盾冲突和紧张氛围,十分深刻展现了当时资本主义畸形社会里人们阴险的一面被金钱和利益引诱出来,揭露了人性的贪婪和丑陋。然而,在《呼啸山庄》出版之初,并不被大众所接受,艾米丽?勃朗特在当时的英国被称为“不切实际天真爱幻想的不成熟青年女作家”,更有甚者,和艾米丽?勃朗特有血缘关系的亲姐姐夏洛蒂?勃朗特也无法理解其妹妹在该小说中所要展示的引申含义,不明白她的意图。《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从开始之初就被一股阴森恐怖的紧张氛围所笼罩,它捉摸不定的情感纠缠一直被当时的读者所诟病,故事情节因为多变被人们所不能接受,更加重要的是全书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呼啸山庄》都被称为“怪书”,也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为奇特而又神秘莫测的奇书”。

  虽然书籍出版后不被人们所理解,小说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也在之后的几年里,郁郁而终,但在成书后的50年左右的时间里,很多文学理论研究者和书籍评论家结合当时的英伦社会背景和时代气息,对资本主义社会层面的阶级斗争的深刻体会,才认识到这部小说的奇特价值,并毫不吝啬给予了它应该获得的最高赞誉。很多文学作品研究人员都将它推崇到一个很高的程度,称其为“奇妙的抒情史诗”,在文字里充满创造力和想象空间。另外,它还是后人研究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畸形意识形态的最好佐证,它的魅力在于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其宏伟醒目的历史巨著。《呼啸山庄》的创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是一个生性乐观、崇尚自由、内心热情而外表又显露含蓄的人。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处处寻找到她的影子,小说背景地处荒原地带,是因为她长期身居在荒原气息浓厚的地方,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她的性格和抱负,荒原的环境下使得她可以安静思考很多问题,还能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妙之处,这些灵感使其成就了《呼啸山庄》,奠定了其在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呼啸山庄》小说到电影的演变之路

  (一)《呼啸山庄》电影版

  好的文学作品,总免不了会被其他艺术手法拿过去重新演绎,继任者用以表达对前辈的崇敬以及更好地展现自己对该作品的见解和思考方式。《呼啸山庄》这部伟大的作品当然被拿过来当作典范。而且,一次又一次被翻拍,当然每次翻拍都会有新意出现,这是导演和编剧的二次发挥。1939年,由编剧赫克特?麦克阿瑟改编和威廉?惠勒导演拿捏有度地执导,《呼啸山庄》问世了,这部经典电影还有幸获得了1949年奥斯卡最佳故事片和最佳摄影的两项提名,足以见得这部作品的经典之处。

  1939年大银幕版的《呼啸山庄》着重体现人性积极的一面,通过对很多小人物的大力刻画,使得整个故事变得愈发丰满。虽然,整部影片仍是以希斯克利夫的成长复仇为故事骨干,但导演凭着其对艾米丽?勃朗特小说中小人物性格特点的准确掌控,恰如其分地烘托出男女主角的命运特征和影片主题。比如像呼啸山庄老庄主恩肖,住在空旷的原野庄园里,生活惬意,看见被抛弃在路边的小希斯克利夫,怜悯之心大发,不假思索就将他带回了庄园。导演通过这一段影片描述整个故事的前言背景,又展现了老庄主大好人的正面形象;影片还花费众多笔墨刻画了男女主角的童年时光,两人的纯洁而烂漫的儿童时代,在银幕上留下了欢乐的笑声和并肩同行的背影,当然,也留下了青涩而美妙的爱恋之情;对反面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不遗余力的,辛德瑞因为老庄主偏爱希斯克利夫而嫉妒情绪倍增,对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相互爱慕也是恨屋及乌,这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奠定了戏剧冲突的基础,还有后来凯瑟琳嫁给埃德加为妻等诸多线索缠绕在一起,在增加戏剧观赏性的同时,丰满了诸多角色的性格特征。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也就是希斯克利夫着手于复仇的阶段,故事的冲突性和戏剧性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不论是凯瑟琳还是辛德瑞,以及希斯克利夫,内心都是充满了波折和怨恨,电影到这也就是十分到位体现出人性的变化,拿捏准确。

  (二)《呼啸山庄》小说版与电影版相似之处   小说版和电影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原著中展现了很多主题,通过诸多主题的全方位表现,引出作者对爱和恨的理解。小说用了很多笔墨描绘男女主角懵懂的情感,从最初的情窦初开到无奈的分离,到最终的饮恨收场,艾米丽将两人的感情线路铺垫得滴水不漏。与之相同的是,电影版的《呼啸山庄》也是以两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贯穿整部影片,用光影记录原本属于他们的幸福时光。每一个人都会向往爱情,导演用这种手法,将观众与影片中人物角色联系在一起,然后在影片最后,将两人的仇恨迸发出来,观众饱尝爱与恨的惊天逆转。虽然最终希斯克利夫放下了之前的成见,成全了他人,但观众还是体会到了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在银幕上,导演刻意淡化了两人之间的仇恨,突出了爱情的美好,浪漫气息明显。电影的主题还是定位在爱情基础之上的,故观众看到的是两人在分别之后再次聚首,女主角却成为他人之妻,但由于年少深入骨髓的爱意,她仍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沉溺在痛苦的选择里。这种浓郁的情感体现,读者同样也可以在艾米丽的文字中体会到,导演是以直观的视觉效果展现的,效果强烈而明显。艾米丽在其短短30年的时光中,缺少婚姻生活。可即使这样,她仍然有追求爱情的想法。作为读者,我们没法考究艾米丽在当时有什么样的感情历程,可是我们仍能够体会到她追求的那份爱情的重量。导演正是延续了这种深情,用浪漫的镜头语言,感人的画面效果,恰当体现了爱情和亲情。正所谓殊途同归,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却表达出了相同的效果,艾米丽立于此,导演也立于此。

  (三)《呼啸山庄》小说版与电影版的不同之处

  电影版的《呼啸山庄》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的画面效果和良好的音响体系,让观众体验到了《呼啸山庄》的魅力所在。影片用直观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再现了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社会全景。仿若现实的景象,高潮迭起的情节构架和蒙太奇手法巧妙结合,观众就像身处庄园之内,和男女主角共同生活一样,逼真极了。不过,必须要承认的是电影不等同于小说,稍有改动还是可以接受的,导演和创作者分处两个不同的时代,新鲜事物的加入更能使影片接地气,这也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影片的爱情主题观。对于再创造来说,不能脱离小说原著。缺少了原著的精髓,不论导演的手法有多么高超,都不能避免沦为万千影迷唾骂的对象。

  原著里,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恨情仇延续了三代人的恩怨,仇恨的力量之大,让人不得不叹服。小说极力展现反抗压迫的争斗,希斯克利夫不计一切只为复仇,令很多人都沉浸在痛苦之中,直到最后男主角才慢慢放下,整部小说都是压抑的情愫主导,即使在最后的释放都略显得纠结不清,艾米丽特意营造的浓郁冷森气息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复仇是后半段的主线。而在电影中,导演有意无意淡化、压缩仇恨,为电影的爱情主题让路,让观众更容易接受。这样巧妙的安排既可以取悦观众,又可以更好地服务电影。小说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其性格特点颇为复杂,当然,这和他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电影中,导演赋予男主角的纠结在于对待凯瑟琳的情感之上,而电影末尾的结局也是让女主角死在了希斯克利夫的眼前,他对凯瑟琳的情感变化爱――恨――爱。这是他选择的。导演这样表现是为了提醒观众,每个人无时无刻都是在选择,选择A则意味着放弃了B,希斯克利夫在选择中学会了其想得到的,观众需要在自己的道路上选择什么,这便是导演为每一个观众带来的结果。

  三、结语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电影主要是改编,是编剧向原著致敬的最好礼物,而小说则是通过其强大篇幅优势为人们展现一个或真或假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在这背景下创作出一个个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电影则是将这种遐想转变成为一种美学实物。从小说到电影,不仅仅是一张纸的距离,更是艺术领域的光与纸交流。

《呼啸山庄》从小说到电影的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电影 探讨 小说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