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论新闻媒体如何吸引大众眼球论文

论新闻媒体如何吸引大众眼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07

论新闻媒体如何吸引大众眼球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47-01

  引言

  我国国内新闻媒体普遍存在一些共性,正是这种共性导致了媒体播出新闻的方式千篇一律,让大众失去了继续观看的兴趣,某些媒体为赚足大众眼球,不惜失去媒体的真实性,造成了恶性循环,发展艰难。我国目前媒体有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新闻媒体的共性与弊端

  (一)媒体元素的组合生硬易生反感

  国内新闻媒体一向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新闻媒体元素的选择、后期组合方式方面,都差强人意,经过调查发现,现在我国普通群众对于新闻媒体普遍持抵抗态度,原因是在普通人看来,国内大多数媒体在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媒体元素的组合上都缺乏新意,在长时间的观看一段新闻之后容易产生疲惫,进而产生厌烦心理,千篇一律的组合方式以及态度和语调,掺杂了很多官方语言的新闻媒体尤其让人产生反感心理。

  媒体元素比如各种图片以及文字,视频和声音等,出现的先后以及时间长短,国内电视网络等媒体几乎普遍都采用同一种组合方式,丝毫没有新颖的创意。

  (二)素材选择过于随意并且夸大失真

  国内媒体对于新闻素材的选择,普遍集中于明星以及国际大腕,或者是知名活动等方面,而对于细微的民生要点、人们生活的琐事等内容一般都很少涉及,这令以电视或者网络为观看世界窗口的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感觉失落,大量的明星八卦新闻,既没有足够的营养,又不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

  很多地方电视台虽然已经从这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仍旧不能够全面反映人们日常所遇到的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使在地方台以及地方传媒中,对于素材的选择不认真,为求大众关注而不择手段,内容编排有失偏颇,往往对事实进行夸张处理,令人产生荒谬感。

  (三)新闻聚焦错误致使舆论失去导向意义

  新闻媒体的主要公用则是为了导向大众舆论,影响大众思想和行为。但是反观我国国内很多媒体的报道内容以及所针对的事实,很多都是毫无意义的聚焦点,比如对明星们的私生活关注太过密切,而忽视了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紧抓一点而失去大局。这不仅扭曲了新闻媒体的最大公用,并且还对社会起到了错误的引导作用。

  二、媒体吸引大众眼球必做的几个要点

  我国新闻媒体一定要从群众着手,不能够单单报道某些名人的观点以及其生活状态,因为他们代表不了社会,更加左右不了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新闻媒体应该以大众为基础,做大众的朋友,为大众排忧解难,这样才是正经的新闻媒体。实现这个目标,新闻媒体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表现形式上符合大众心理需求

  新闻媒体在表现形式上不能太过单一,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同,就不能够使用单一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千篇一律的媒体元素组合方式。

  根据大众心理需求进行媒体形式的组合播放和推出,首先要懂得大众心理,并且根据社会以及历史的发展脉络,理清大众心理在近期的发展趋势,进而推出合适的新闻材料,利用大众心理的潜在需求,播出大众喜欢观看的节目或者内容,这样的媒体一定会发展长久。

  (二)内容选择上力求新颖奇特却不失真

  在新闻媒体内容的选择上,我国国内媒体应该以国外媒体为榜样,力求新颖奇特但却不能够失真,新闻媒体的内容选择第一原则就是要求确保资料和事件真实,否则就失去了新闻媒体的根本。对于内容的选择方法,最好是能够挖掘大众身边的事情,让大众在观看之后觉得自己存在于媒体的关注范围之内,选择话题要做到新颖,出其不意。

  三、结语

  新闻媒体能够激发大众情绪,引导舆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进度和方向,很多新闻媒体都贯彻中央精神,对社会事实进行报道,并且在媒体中进行分析,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国内总体的媒体发展仍旧坚守着本职,力争从最大程度吸引大众注意力,将新闻做好。

论新闻媒体如何吸引大众眼球

论文搜索
关键字:媒体 大众 新闻 何吸引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