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论高校声乐教学的模式研究论文

论高校声乐教学的模式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08

论高校声乐教学的模式研究

  一、声乐教育模式综述

  (一)我国的声乐教育现状

  声乐教育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从古到今一直被历代王朝所重视,即使到了现代社会,我国的声乐教育也未曾落下。现代声乐教育在我国起源于清末民初,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随着声乐教育种类的繁多,学习人数的增加以及学科分类的细致化,其专业的范畴也随之扩大。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声乐教育并非从成人教育开始,最早的“学堂民歌”被正式列为学校教育必修科目之一的规章制度开始于国民政府颁发的《小学校令》。

  随后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流行音乐大量涌入中国,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民俗音乐取得了质的飞跃。在相互借鉴的同时,传统的声乐开始吸取西方音乐之流行风,逐步向社会化和平民化靠拢,使得民俗音乐尤其是声乐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爱好和音质的人群,在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中国传统民俗声乐有了极大的进步与提升。然而,在融合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复杂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高等学校的声乐教育起步尚晚,高等声乐教育人才目前仍然缺乏。

  目前中国较为有名的音乐类学校的发展起源是从“民歌学堂”发展而来。高等音乐师范类学校的发展壮大对建立一整套的声乐教育流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例如,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的音乐系等都有着较高的社会声誉和人才培养能力。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学校作出的伟大贡献。

  (二)国外声乐发展状况

  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要从古希腊开始,古老的声乐表现形式更多表现为婚庆礼歌、丰收喜悦之歌等。随着古罗马的壮大,公元8世纪在罗马成立的第一所歌唱学校开启了专业化歌唱教学的先河。随后,歌唱艺术被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宗教圣咏,一类为世俗演唱,其中世俗演唱又包含了民歌和游吟演唱。随着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宗教演唱为欧洲的歌唱艺术的辉煌奠定了基础。19世纪之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理性社会主张占据了社会舆论,文学价值取向随之逆转,崇尚理性、热爱科学俨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民俗音乐的演唱形式和风格发展了巨大的改变,如何适应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对从事音乐教学的声乐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为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历史命题。

  在欧洲的声乐教学研究中,《音乐学院唱法须知》对年轻人学习声乐的方法和态度提出了严厉的要求,其第一次将男女声音部分分为高音、中音、低音三个部分。同时对正确呼吸和气息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必要的规范,在针对学生学习的态度上提出以生活的热爱为指导,切忌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情绪表达。可以说,欧洲的声乐艺术研究对整个音乐圣坛的声乐学习有着极为突出的贡献。其使得音乐教学便得更加具体、更加易于理解和接收。

  二、我国高等声乐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技巧与情感的不同步表达

  美国范纳德在他的著作《歌唱的机能与技巧》中否定“声区”理论,取而代之的是两种声带机能状态的理论;他否定了“窦声”“头腔共鸣”、“鼻腔共鸣”的重要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强调歌唱最本质、最重要的共鸣是喉和咽腔。然而在我国的高等声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将该理论视为“声乐教学唯一指标”。多数情况下极力重视高音的训练技巧,却忽视了美学的最基本特质,即:情感的表达。艺术往往不是理性概念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倾诉。声乐学习的出发点一旦出错,那么技巧再好却无感情也无法将作品的内容完全表达。同时声乐的训练不仅仅是认识感情,而是从生活中提取感情,歌曲作品通常不是文字和音乐符号的排列组合而是一个音乐家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的情感结晶。

  (二)音区无法统一协调

  音区,民间普遍的说法为音色,音区统一的歌唱家往往是一个出色的音乐人。据统计,在我国高等声乐教育高校中,超过56.5%的高校学生认为声乐的训练注重于高音区的训练,高音的嗓音在部分歌曲演唱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而如此一来便造成了学生盲目追求音质上面的高、亮,却忽视了音区统一性问题。无独有偶的便是教师在教学方面针对高音区的特殊训练使得学生在音区选择问题上产生了误区。破坏性地锻炼高音区发音不仅仅是一种错误的歌唱作风,更能体现出现代青年人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态,同时也在破坏艺术的美感同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中音区存在巨大的人才漏洞也是目前我国声乐事业发展的短板之一。

  (三)伴奏未曾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训练

  伴奏和音乐主旋律应该受到同等的重视,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音乐本身的旋律美,其简单地认为旋律配上歌词以及演唱人员极高的演唱技巧便能将音乐完美的演绎出来,因此,大部分音乐制作人将音乐拆分为:主旋律、歌词、演唱技巧。然而,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电子音乐器材的新奇以及人类审美的其他多样化要求,伴奏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在我国目前的高等声乐教育中,往往缺少专业的伴奏教师,相当规模的教师尽管有过音乐乐器的培训和学习、但是对于伴奏的演奏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

  伴奏并非一首音乐的主体,但是伴奏犹如鲜花中的绿叶一样无法被音乐人忽视,伴奏可以作为一首美妙音乐的附属表达,一种凌驾于歌曲本身之上的对音乐的另类解释。而我国目前的声乐教育正是缺少伴奏的融合,因此,在多数的声乐舞台之上,通常只是演唱者独自在歌唱,却缺少他人的副歌或者伴奏的陪衬,显得略微不足。   (四)管窥所及、以管窥天

  我国声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中对细节的处理可以说是相当的得当,并且随着声乐教育的发展,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歌唱细节、局部性的处理艺术可是逐步提高的,这一点无论是普通的大众还是专业的声乐技师在艺术家的演唱过程中都深有体会。然而,过分看重局部细节性的处理却会造成一个较为严重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歌曲的整体结构性不强,听众无法整体把握歌曲的结构,所要表达的具体内涵。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声音处理、歌曲特定部分细节上的技巧过于重视,缺乏对音乐本身内容的反省与深思,从而导致了以管窥豹的尴尬现象。

  三、未来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

  问题的解决方案来源于问题本身,针对我国声乐教学的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一一探索解决,同时必须时刻牢记于心的便是任何事情的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实施有效的、循循渐进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才是持久发展之道。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民俗音乐应该积极地面世、与西方古典音乐、歌剧等相互了解,相互融合、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部分的同时积极传播我国声乐的精髓,欢迎外来文化来华探索。西方现代声乐的发展历程要早于中国,在部分的细节和声乐模式教学上有着深厚的教学基础,本着“和而不同”的理念构建一种新的声乐教学体系,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上应该积极主动。

  声乐的文化基础来自于普通的民众,来自于群众生活。声乐艺术的发展也是随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的提升而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然而,目前我国的多数音乐却往往追求大众的口味,急切地迎合大众音乐取向却忽视了音乐本质应该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在感情上的表达还是内容的阐述上都显得过于空白。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应该从底层出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开展高校与民间文化的的多样化交流活动,充分建立高校与民间传统音乐艺人的互动联系,带动学生深入基层的实践活动中去。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与改革,在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问题的本身原因并不能归结于学生,也不能将全部的因素归结在教师的头上,归根到底还是教学体制出现了问题。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依旧徘徊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边缘之间。

  在负责任的教学基础上,教师应该着重探索音乐的本质,将局部性与整体性进行有效的统一协调。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感情更为深刻,音乐的内容本身依然大于技巧,真实的感情来自于音乐内涵和音乐创作的本源。

  四、结语

  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必须着眼于目前声乐教学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获取声乐教学的解放以及声乐艺术的长久发展,同时在改革开放、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必须得到有效的融合,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汲取先进的西方声乐的特性还应该将中国传统音乐即古典音乐相结合,深入群众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去,如何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优秀模式始终都是音乐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论高校声乐教学的模式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 模式 研究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