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186-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全国高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产物,其教学目的正如目前通用的高教社教材所言,主要使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纲要”课自2006年秋季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以来,面对不同学校、不同水平、不同专业学生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接受状态,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院校教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纲要”课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理工科大学生对“纲要”课程的要求是什么?如何处理好理工科院校“纲要”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本文从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着眼,探讨理工科院校“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理工科院校“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纲要”课程在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同影响理工科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也面临自身难以解决的困境,突出表现为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纲要”课程的时间定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一共160多年的时间历程。通过讲述160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实践,总结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因此,从内容上看,“纲要”课程涵盖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全部历史进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现行“纲要”课教材以线索和理论总结为主,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有别于历史专业课程,就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讲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从理工科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来看,一般来讲,理工科学生以理科见长,高中阶段偏重于理科的学习,文科知识功底相对薄弱,尤其体现在对历史基本知识的不了解。目前,全国高校所普遍使用的高教出版社的教材,注重对理论和历史规律的总结,打破原有的历史时间顺序。如在第一章“反对外国的侵略斗争”中,教材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概括为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四种方式,其内容贯穿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多个事件和人物,打破了历史的时间顺序,理工科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十分困难,并容易产生混乱,而这种以概括性强和侧重理论线索归纳的编写方式在教材中普遍存在。在此,理工科院校的“纲要”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授各种历史理论的同时,必须将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本史实进行完整讲述,学生才能分析理论、理解理论,从而认同理论。

  这种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结构失衡的教学现状直接引发了两个矛看:一是教学学时不足以满足理工科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纲要”课程的教学学时是32课时,教材共上、中、下三编十章内容,若将三个综述各算一章,则平均每章分得不足3学时。如此众多的内容全部拥挤在32学时中十分困难,再加上章节之间时间跨度极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对内容有所取舍。而事实是,这种取舍无法满足理工科学生对基本史实的需求,历史的因果性极强,任何一种取舍都会造成历史的断裂,如何取舍这是理工科院校“纲要”课程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二是课程内容的思辩性与理工科学生的认识特点不相符合。“纲要”课程明确把握了历史的主线和本质: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在牢牢抓住历史主线和本质的同时,相对忽略了历史的多元化发展规律以及其他政治、经济等因素给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这种单一的思辩角度,与理工科学生相对独立、逻辑性强的认知特点形成矛盾,如果教师处理不好这一矛盾,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评价。

  二、理工科院校“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对策及建议

  通过几年来在理工科院校的“纲要”教学实践,对于如何应对上述矛盾,发挥“纲要”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化繁为简,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将中国近代以来到社会主义建设160多年的历史进行简化,并不是片面的切割历史,而是将历史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以理工科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调整。所谓整合,即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综合,既要关注历史的连续性,又要关注历史事件的独特性。如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跨越前后26年的历史,面对如此巨大的时间跨度和由众多繁复因素所组成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部教师尝试打破教材原有的章节限制,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兴起、孙中山建立同盟会、革命党人的宣传准备活动、辛亥革命发生及中华民国的建立这样一个时间顺序进行讲授。这样的重新整合,既弥补了理工科学生对基本历史史实的欠缺,又便于从历史的连续性上分析辛亥革命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延续,对洗礼中国的先进分子继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大意义。

  (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所谓“因材施教”,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以发挥学生长处,弥补学生不足。在理工科院校中也有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中也有文史素养较高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历史知识功底较于其他学生而言相对深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能单一化、同一化,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便体现在对待文理科学生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方法上。对于文科见长的学生,重点不是基本史实的阐述,而是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共同探讨、研究和解答,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我部门在教学改革中尝试运用课堂前十分钟,请学生对某一历史热点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学生自愿报名、自由讨论,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和总结,这种尝试教学的效果反响十分不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三)使学生建立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固然重要,这是学好“纲要”课程的前提。但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纲要”课程也不同于中学历史课,大学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讲授只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发学习。“纲要”教材将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分为上编、中编、下编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以“综述”开篇。“综述”作为对某一时间段内历史的概括和总结,起到归纳、线索的作用,利用好“综述”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基本史实,掌握横向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而教师在授课中力求简明扼要、突出中心,由点带面,将历史事件以某种线索建立纵向联系,学生的课前任务与教师的课堂讲授相互呼应,形成纵横交织的历史网络。通过这种任务教学,使理工科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断积累、思考、总结,既能逐渐使中国近现代历史在学生头脑中条理化、顺序化,培养学生自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较好的缓解课堂教学的有限性和学生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开展影像教学

  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几乎全部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课堂上“教师―板书―教材”的格局,现代教学需要多媒体的运用。但多媒体教学是否就是教案的电子呈现?多媒体教学如何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又不过分依赖于多媒体,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纲要”课程的特点是讲述“以前”的事情,现有的教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筛选,使纯粹的文字表述过多,难以满足于理工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引发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影像进行历史的重现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笔者在讲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引入了电影《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很多学生以往都曾看过,但普遍反映“看不懂”,原因在于电影在90分钟的时间内高度浓缩了大量的历史事件,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对于缺少历史知识的观众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但将这部电影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结合电影对教材进行补充讲授,电影中恢弘的场景、鲜活的人物重现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选择,十二位青年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以直观的影像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结论,而是通过接触历史,从而自发产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三、结语

  总之,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同于文科学生。因此,“纲要”课程在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中,教学方法也不能等同于综合院校。教师必须了解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真正需要,分析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现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文理兼修,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的优秀大学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近现代 纲要 教学 对策 现状 课程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试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
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