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2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MLB00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BFDY043)、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SZJ131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001-2

  社会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教育,它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之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这一概念,本人认为仅仅是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寻求时代性突破,不再是单向施加论,而应注重其效果评价和反哺作用,即通过教育培育受教育者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创造的能力,从而丰富和反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双向实践活动。要实现教育思想有效内化和反哺作用这一双向过程,我们应寻求对传统主客体关系的突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弊端

  “主体”一词,根据以往哲学家们的研究界定,大体归纳为两层涵义:第一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指某现象、关系、变化及活动过程的承担者,等同于物质本体;第二种是认识论意义的主体,指认识和实践的承担者,如费尔巴哈所说的“理性的主体只是人,是人在思考”,这就强调主体是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也曾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的主体性强调一种自我意识的确立,当其对客体实践时体现出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将主体性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学者们都从不同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展开研究。不可否认,主体性教育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确立产生重大历史意义。

  然而主体性教育的本质体现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即“主体―客体”的模式。有学者指出,“‘我思故我在’的思维模式突出了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强调人的理性高于自然而分离出来成为主体,自然成为与主体对立的客体,由此形成主体与客体二分的模式。”因此,无论是教师唯一主体论还是学生唯一主体论,都无法避免对象性思维,这就导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异化,人性向占有、利用、个人主义转向。人在对象性思维支配下的实践性活动中,由于强调主体作用,将主体之外的所有物视为对象性的客体,对其进行占有利用,逐渐形成个人主义。这种异化的人性定位很容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向极端,偏离了自由平等的本性,教育也变成人类异化的工具。二是主客体双方缺乏平等性。在传统的教育理念支配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呈现的是教育者处于主动和权威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育者通过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知识单方向施加于受教育者,阻碍了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种不平等的主客关系在中国教育中已成为惯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不断缺失。面对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经济技术的渗透使很多青年人价值观失衡,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断膨胀。主体性教育忽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心理的实际需要,空洞的教学内容加之枯燥的教学形式,使受教者提到思政教育就几乎敬而远之。单纯的知识灌输很难真正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也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灵疏导和树立正确道德观的目的。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进步意义

  主体间性理论是当前理论界普遍重视和关注的亮点。胡塞尔首先提出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主体间性理论突破了过去哲学研究中“主体―客体”二元论,把哲学引向“主体―主体”的新模式。“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相对于个人主义的主体性而言意味着自我共同体,是自我和他我形成的共同体,包含了集体互助之意”。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两个或者多个主体之间的平等的交流、理解、对话和合作,主体间性是打破了主体将自身之外的一切都视作客体的孤立状态,从而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建构起交互性的关系”。本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就是忽略主客二元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通过互为主体形成互识与共识结合状态。简单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平等地交互式交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处于社会急剧变化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现代转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进步意义表现在三方面:其一,主体间性教育有利于实现人性的回归、破除人的异化倾向。主体性教育下带来的价值标准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教育充分重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在共同的交互实践中关照他人,发现他人,以此来发现自己,寻找自己,由占有式主体向培养本真性自我的主体转变,这使得教育也可以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其二,主体间性教育有利于实现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关系,心与心的交流,是灵魂深处的沟通和共识,由此结成的主体间性展现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其三,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创灵活的教育形式。不可否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枯燥,形式单一,主体间性教育的运用可以打破僵硬的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双方不再是对立的状态,教育者根据受教者的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尊重学生的自主观点,鼓励创新思维的挖掘。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换的路径分析

  综前所述,我们认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其克服了传统占有的个人主体性,追求双方之间平等的交互主体性。本文认为要实现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应把握以下路径:

  (一)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哈贝马斯曾说过:“交往行为者不可能走出其生活境域。他们本身作为生活阐释者凭借言语行为属于生活世界。”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教材来源,也是主体间教育得以运行的重要情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过多的与思想斗争、意识形态巩固联系起来,这种传统的理念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回归生活的本质。所以,要想实现主体间性教育,教育双方首先都应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带入到生活中。同时,教育者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静态的教学内容只有与变化着的多样生活相结合,才能带来教育氛围的活跃,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情境也不能拘泥于课堂传授一种,还应变化教学情境,正如马克思理论中强调的实践的重要性,在主体间性教育中,主体双方在生活实践中互相沟通、渗透,有助于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从而达到精神层面的沟通、互享。

  (二)建构交往对话式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呈现这样的模式:教育者一人独白,受教育者缄默不语,教育形式枯燥无趣。这样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而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双方地位平等,教育者可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理解受教者的认知情况、思想状态,而受教者也可以换位到对方的角度,去更好地感受教育的实质,这样既可以保证教育方案选择的合理性,也可提升受教者主动学习领悟的能力。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模式转换,教育者必须将原来的“单向式”教育向“交往对话式”转变。一方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尊重对方的话语权,主体间的对话不再是单向灌输的“我说你听”,而是你我共同对话交流,聆听与诉说交互,以平等交往为基础的对话模式可以实现全新的理解式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教育者应树立理性权威。主体间性教育强调的是沟通、理解及平等对话,但并不是放弃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而是指教育者应凭借自身素质、学识和人格魅力来树立理性权威,而不是通过制度和权势来控制学生。教育者在对话中传授思想知识时要注重指引受教者由确定的知识引出不确定的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求异精神和创造思维。

  (三)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和反哺作用

  本文阐述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交互式主体间的双向沟通,不是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的单纯内化和单向灌输。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受教育者应当有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等多项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中,一味强调教育者用自认正确的观点来引导和影响受教育者的思维和认知,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只是机械重复以往的思想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只会处于反复、僵化、停滞状态。所以,教育者应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包括受教育者思想理论水平、思想素质高低以及行为表现。教育者通过评价教育效果能更好地把握受教者的思想状况,跳出“施加论”的思维,让教育能真正实现其育人的目的。此外,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反哺作用。即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和提高自身的过程中能发掘新思维,运用所学所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对教育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突破传统的单一育人目的,发挥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所以,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以及发挥其反哺作用都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重要路径。

  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前景,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适应人们思想不断丰富变化的特性,而主体间性教育在尊重双方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交流、理解、共享,是对主体性缺陷的弥补和超越,也将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开辟新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浅论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主体 主体性 政治 教育 转变 思想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