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于“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的新型资助育人 模式的建设研究论文

基于“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的新型资助育人 模式的建设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28

基于“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的新型资助育人 模式的建设研究

  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现代教育方针为宗旨,在高校开展爱心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很多高校在开展爱心资助工作时往往局限于有为之益,注重解决学生的当务之急,多停留在助人脱困阶段。在整合了现有的国家资助政策资源,开通绿色通道,大力开展助学贷款,扩大助学金资助范围等,也只是解决部分学生的部分学费问题,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助和能力资助解决的手段贫乏。

  从2007年新的资助政策颁布伊始[1],我校就根据政策开始实行“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活动月”,即“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秉承传统的“上善”、“厚德”之理念,打造系列爱心平台,通过“经济帮困”、“心理疏导”、“精神激励”和“能力提升”、“思想升华”层层递进的资助育人措施,打造最贴近学生生活,最注重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切实有效的主题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献爱心已经成为了不少师生的一种生活习惯,逐步形成了“受助―自助―助人”良性循环育人模式[2]。

  一、“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开始于2007年,每年的10月定为“爱心月”,10月18日为“爱心日”,围绕“爱心月”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1、建立受助平台――成立“爱心社”、开设“爱心超市”、设立“爱心基金”。

  国家的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住费问题,但在面临学生生活费、家庭突遭变故这样棘手的问题时却远远弗不能及,这就需要一个长期有效的机构和平台,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并第一时间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直接的帮助,2007年10月第一届“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上,我们成立了湖南中医药大学“尚善爱心社”、“爱心超市”和“爱心基金”。

  “尚善爱心社”面向湖南中医药大学全体在校大学生招募志愿者,以自愿参加、自主管理为原则,志在为我校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因突发事件而导致暂时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无偿服务,并具体负责策划和组织“爱心月”主题活动的开展。

  “爱心超市”免费为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各类生活用品,保障他们的生活所需。“爱心超市”所有物品的集资采取多方筹措方式:爱心基金按月定期向爱心超市注资购买日常生活学习用品,爱心社的义卖以及学校师生、爱心人士捐赠筹资。“爱心超市”每学期定期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发放爱心代金券,凭代金券在爱心超市内购买任何物品。

  “爱心基金”在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所需外,还负责为家庭特困学生提供生活费资助,以及向家庭突遭变故的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援助。“爱心基金”从2007年接受学校学校党委行政捐赠的第一笔善款以来,已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四十多万元的爱心捐赠;“爱心基金”实施严格财务管理和监督,每年底所有的收支明细由学校纪委监察部门核查,并对全校师生公布,确保每一分钱均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爱心援助工程的纯洁性。

  2、打造自助平台――加强心理援助,培训实践技能,提升社会竞争力。

  以爱心教育活动事件为原型,通过提炼、升华、创作等方式,精心打造爱心文艺作品,用爱心作品去鼓舞人、感染人、激励人, 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克难而上;联合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展开心理帮扶工作,用关心、关爱、诚心、诚意去开启困难学生的心扉,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培养健康阳光的心理;提供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平台以及举办各类技能培训课程,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鼓励学生脚踏实地,通过自身的努力突破自我,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自助[3]。

   “爱心月”以“爱心托起希望”为主题,开展“挑战贫困,励志成长”成功校友事迹报告会、“十大爱心人物”评选活动以及“十大爱心人物事迹报告会”、“励志之星”评选及事迹报告会、“励志”主题电影播放等等,通过身边真实的人和事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同学“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走出贫困的阴影,克服自卑、消极,做到“精神富有,才能卓越,身心健康!”

  成立“尚善培训学校”,每年的“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都会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举办相关培训班,提供技能培训,同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依托就业指导中心,开展“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讲座”,为广大困难学生提供“勤助―实习―就业”一体化服务,并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基地建设,不断为困难学生创造机会、创造平台,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自助成才。

  3、为受助学生开设助人平台――不断完善受助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受助学生参与助人活动。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一系列真人真事感恩教育,教会学生在受助中学会感恩,在帮助中学会奉献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爱心社”的积极引导,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并自觉参与到他们曾接受帮助的“爱心社、爱心超市、爱心基金会”这些爱心平台中来,加入爱心服务活动,在服务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用自己所得来回馈社会。

  四年来,“尚善爱心社”这个大部分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志愿组成的团队一直坚持对学士睿哲希望小学的义务支教活动、对长沙市第一福利院老人们的关爱活动、对社区民众的义诊活动、对全校师生义务电器维修、义务献血服务等等;他们不辞辛劳,四处开展义工服务,收集废旧报纸、矿泉水瓶,义卖报纸花卉,只为给“爱心超市、爱心基金”增砖添瓦;他们夏天顶着烈日,为同学们发放藿香正气水,冬天及时为困难学生发放棉被,在“5.12”汶川地震时,第一个站出来为灾区同胞募捐,哪里需要服务,哪里需要志愿者,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虽然我们没有报酬,但是每次看到那些受助的人们开开心心离开时,心理就特别满足”――这是他们的心声。爱心社的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在学生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他们的行动感染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全校营造了爱的氛围。

  人文信息管理的学院一名自称是曾受到学校资助的不愿告知姓名的同学,在拿到奖学金的第一时间,就将一半的奖学金捐献给了“爱心基金”;励志人物中“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心事业的焦蕉”、“用爱心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将爱心融入生活的方焱堰”、“让爱成为一种习惯的苗建青”等等,这些曾经接受过帮助的同学正用他们的所得默默的回馈着社会,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为“爱心超市”、“爱心基金”捐赠钱物的同学们,即使他们贡献的只是一份小小的力量,却解了很多处于困境中同学的大问题。让受助之人转变为助人之人,真情实感的感恩教育,打动了身边无数的人,日积月累,爱心的种子深植人心,最终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二、“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

  四年的实践,通过层层递进的资助育人措施,许多参加活动的同学纷纷感受到“爱心已经根植于他用的心性,献爱心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在全校营造了富于时代感的校园爱心文化,形成了“受助―自助―助人”良性循环育人模式,赢得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和一致好评,取得了显著的创新工作成效和育人实效。

  “尚善爱心社”有将千余学生加入,为一万多人次学生免费提供过各种帮助。“爱心基金”自成立以来来共募集爱心善款达数十万元,帮助过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如:给予08年湖南冰灾和汶川大地震受灾学生生活补助,给予不幸患有重病的数十名学生补助,给予家乡远在千里之外的藏族学生路费补助等等;“爱心超市”免费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日常生活和文具用品、新生床上用品。

  “尚善培训学校”免费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学五期七个大班共培训1300多人;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1000多个,帮助数千人次学生用自己的辛劳解决生活问题;与校就业指导中心合作,积极拓展各类社会资源,建立了如索菲亚连锁机构提供的“勤助―实习―就业”一体化服务,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

  在受助体系和自助体系逐渐成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那些曾经受过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2010年评选出的“十大爱心人物”中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地全部都是曾经接受过帮助的家庭困难学生,他们正用实际行动回报着社会:被网友纷纷赞誉为“最有情义女大学生”和 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胡双同学,在自身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不忘通过微博为同患先心病的病友积极募捐,四处奔波安排住院治疗,更是在病友过世后帮忙料理后事,帮助安排其年迈的家人,自己最终却倒在了病床上。

  三、“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1、形成“受助―自助―助人”良性循环育人模式,是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

  面对高校扩招的新形式,如何利用有限的资助解决大多数困难学生的求学问题,就需要建立长效的资助育人模式。“受助―自助―助人”良性循环育人模式不仅仅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源,更是长远的投资教育,困难只是暂时的,更重要是培养出自尊、自立、自强的时代新人,教会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而不仅仅是一味依赖于外界的帮助。

  2、爱心教育活动必须加强文化性建设,上升到爱心工作层面,才能真正形成爱心氛围,反过来也促进爱心工作开展的进一步开展。

  如果爱心活动没有文化性,那么这样的爱心教育活动就没有生机与活力,就停留在仅仅就活动而论活动状态,不符合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年龄特征,其实效性必定受到影响。因此,增加爱心活动的文化性,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郁的爱心工作氛围,会让身居其中的成员自觉受到熏陶,感染爱的氛围,在无形中产生爱的行为。

  3、爱心工作开展必须要有平台和载体,没有平台或载体,爱心工作开展无从开展,也无从依靠。

  用一个相对规范管理、运作透明的爱心工作组织,是进行爱心传递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曾经受助的学生想回馈爱心,但无这样的平台或载体,那他的想法只能落空。所以爱心社、爱心基金、爱心超市这样的高校爱心工作活动平台,应当成为高校爱心工作施行过程中的长效机制,这样才利于爱心工作的建设与发展。

  4、爱心工作开展必须延伸到社会。

  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单从文化层面上讲,高校的校园文化应当引领社会文化潮流,具有示范性和先进性特征。爱心工作开展在当下中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充分引导社会力量介入高校爱心工作开展,既有利于形成大德育氛围,更有利于引领社会之风气。所以,要通过学校爱心工作的感召,引领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于爱心奉献中,实现政府、企业与学校一起,在爱心工作导向性的熏陶下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帮扶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了新的乐章!

基于“爱心月”主题教育活动的新型资助育人 模式的建设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主题 教育 建设 活动 新型 模式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