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护理干预对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论文

护理干预对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10

护理干预对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摘要] 目的 观察心内科住院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 方法 取2013年8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宣教以及睡眠基础重视教育,并予以内科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临床护理干预,主要涉及心理护理、睡眠环境、睡眠时间、催眠类药物相关知识以及睡前良性行为宣教等。观察两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PSQI总分为(6.62±2.07)分,睡眠质量优异率为76.4%;对照组PSQI总分为(8.11±2.19)分,睡眠质量优异率为54.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以及睡眠护理措施有利于心内科住院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睡眠质量的改善,为其对抗疾病、快速恢复创造了有利前提,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应予以推广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a)-0144-03

  对于心内科住院患者而言,其受到自身机体状况以及医院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往往难以获得高效睡眠,存在较为突出的睡眠障碍,睡眠质量较差,这固然不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然而会使患者产生精神疲乏、焦虑、情绪不稳以及烦躁抑郁等不良表现及负性情绪,患者康复进程也受此影响而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1]。基于此,本文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3年8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高龄,其中男64例,女46例;年龄59~87岁,平均(63.4±5.7)岁。入选患者中39例为高血压,41例为冠心病,12例为心功能不全,8例为心律失常,4例为扩张型心肌病,6例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宣教以及睡眠基础重视教育,并予以内科基础护理[2]。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临床护理干预,主要涉及心理护理、睡眠环境、睡眠时间、催眠类药物相关知识以及睡前良性行为宣教等,具体内容包括。

  1.2.2.1 心理护理 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应保持热情的态度,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应做到认真仔细,熟练操作,动作迅速,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心理,强化其治愈的信心;向患者讲述各类护理操作行为的流程、意义、目的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顾虑,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疾病诱因以及其他应注意事项,促使患者重视自身病情,但同时也应注意做足思想工作,以免患者产生不必要的顾虑;此外,应定期巡视病房,对患者心理活动进行密切观察,注意甄别可能影响患者病情恢复的不良因素,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还应重视激发患者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加速患者病情康复。

  1.2.2.2 睡眠环境 注意保持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为患者提供质地柔软的床铺和被褥,选择高低合理的枕头,注意提醒患者定时更换体位,保持舒适体位;定时开窗,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在夜间关闭室内大灯,以光线相对柔和的壁灯或者地灯为主,关闭不必要的设备或者仪器,应禁止非必要谈话,控制各类仪器运转、报警声音;可采用屏风等方式为患者提供相对私人的空间,将睡觉打鼾的患者单独安排,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病房休息环境[3~4];应在白天集中开展日常护理操作,若患者夜间需要接受治疗或者服用药物,则应由护理人员提前通知,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以免受到突发性干扰而影响睡眠质量。在采用监护仪监测患者时,若血压并无较大波动,则可适当降低血压监测次数,及时添加输液泵以及注射泵内药液,防止因缺乏药液而引发报警[5]。在制订医疗方案时应以患者个体病情为依据,例如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压患者应选择在上午服用利尿剂,防止在夜间频繁排尿而影响睡眠质量。

  1.2.2.3 睡眠时间安排 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订个体化、合理化的作息时间计划,上午应开窗通气,调节室内光照度,同时开展相应的治疗、护理、巡查等各类操作以及看电视、聊天等娱乐活动,但应注意尽量避免在上午休息,午时可午睡1 h,夜间若无法入睡则可播放舒缓音乐或者通过散步的方式放松,出现困乏感觉后即可快速入睡。患者营造晨时7:00准时起床,对于睡眠质量较差的患者可在中午适当延长休息时间。若病房环境以及患者个体病情允许,也可满足患者听音乐、热水泡脚、读书或者饮用热牛奶等个性化生活习惯,防止患者睡前受到不良刺激。

  1.2.2.4 催眠类药物相关知识宣传与普及 临床应用催眠类、镇静类药物往往会导致患者产生程度不同的后遗症以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然而正确、合理应用镇静催眠药物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因告知患者各类镇静催眠药物的服用方法、服用效果与时间、常见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并确保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出现私自停药或者改变服药剂量的现象,为用药安全以及药物治疗效果提供有效保障[6-7]。

  1.3 疗效观察指标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8~9]评估入选患者的睡眠质量,该量表总分为21分,国内成人睡眠质量分数阈值为7分,PSQI总分<7分则提示患者睡眠质量良好;PSQI总分≥7分则提示患者睡眠质量相对较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SQI评分有显著改善,睡眠质量更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 讨论

  睡眠作为人体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其有利于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并改善生存质量,同时也是人储存体力并快速恢复的一个重要过程[10]。对于心内科住院患者而言,其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而存在较为突出的睡眠障碍,导致其病情康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对于患者疾病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而护理人员在开展临床护理干预过程中也应注意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患者生理功能会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例如抑郁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躯体功能退化症状,此种情况下其治疗依从性也随之降低;自身疾病进展、外界环境变化均会导致患者情绪产生较大波动变化[11]。除此之外,心内科高龄患者大多缺乏满意的睡眠质量,以白天睡眠增多、晚间减少、睡眠较浅、容易惊醒等为主要表现,特别是陌生的病房环境、医护人员操作产生的噪音、医患交谈声、监护仪器运转声音等均会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加之对自身疾病的担忧焦虑之情,均会导致患者睡眠障碍加重[12-13]。因此临床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积极纠正患者睡眠障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本研究对本院55例心内科住院患者采取了心理护理、睡眠环境、睡眠时间、催眠类药物相关知识以及睡前良性行为宣教等临床护理措施,旨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此外,多年临床实践发现,应注意相关药物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比如洋地黄类、控制血压类、利尿剂以及氨茶碱等药物均会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9],因此,临床应慎重给药,以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

  本研究中,实验组PSQI评分有显著改善,睡眠质量更优(P<0.05),说明针对性护理干预以及睡眠护理措施有利于心内科住院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睡眠质量的改善,为其对抗疾病、快速恢复创造了有利前提,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应用。

护理干预对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论文搜索
关键字:干预 质量 住院 患者 影响 护理
最新临床医学论文
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使命内涵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疗效探析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治
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析
浅论护士分层管理结合目标管理模式在耳鼻喉
小针刀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197例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治疗临
浅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效果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检验尿白蛋白、免疫
热门临床医学论文
上消化道出血的健康教育体会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辨治体会
妊娠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
围麻醉期哮喘、支气管痉挛
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效果
当前乳腺癌诊治中的病理学新发展
如何作好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
浅谈麻醉教学中重视麻醉安全教育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