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 全媒体时代如何增强新闻图片传播效果论文

全媒体时代如何增强新闻图片传播效果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12

全媒体时代如何增强新闻图片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8--02

  1、引言

  在全媒体时代,人们接收图片的载体大大增加,已经不止于报纸、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而是越来越倾向于网络甚至手机等信息时代的产物。同时,图片数量也大大增加,在信息传播中图片以前所未有的蔓延之势,占据着人们接受信息总量中的很大比例,新闻图片有被“淹没”的趋势。

  那么,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新闻摄影应当如何调整自身的理念,增强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呢?

  2、全媒体时代 新媒介如何传播新闻图品

  2.1新媒介――手机报的出现

  所谓手机报纸,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换言之,就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采信手机上,使用户随时随地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全部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

  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正式开通,该报也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份手机报。2005年5月17日,由浙报集团、浙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和浙江在线联手打造的中国大陆第一份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正式开通。随后,广东移动和新华社广东分社以及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三大报业集团联合推出的“手机报纸”正式出版发行,用户通过手机可以阅读《新华社快讯》、《参考消息》等九大媒体的精彩内容。[1]这些手机报的不断开通预示着另一个媒介――手机报时代的到来。目前影响较大的就是移动、电信等运营商发行的手机报。手机作为强有力的新闻媒介,更强化了时效性,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和接收,省去了报纸的印发环节,而且和电视、电脑相比,它不受地点限制,也为用户节省了接触媒介的时间。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手机报可以像网站一样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用户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新闻的结果,而且可以时刻关注它的发展过程,使用户身临其境般地感触新闻事件。

  3、手机媒介传播

  3.1手机新闻传播的兴起

  通信和手机技术的发展使手机报纸的产生成为可能。早在2000年,中国移动就推出了将GSM网络与Internet网络沟通融合在一起的WAP业务,为移动通信与因特网之间架起了一座应用平台。彩信、IVR、WAP等技术带来的图文并茂和声像共现的新的信息传输形式,为手机打开了通讯以外的另一片多媒体天空。同时手机的逐渐普及和每年用户量的激增也为手机报纸提供了不断增多的潜在消费者。

  另外,人们对信息产品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也刺激了手机报纸的产生。“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勃兴而产生的传播体系的集中化和民族性质,明显地体现于将民众整合进纵向的体系。发生于传播结构引力中心的变化,已相应地影响了在今日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各种主观性。消费者现在具有更多的选择范围,并且对他们也许想要购买的文化形式也有更多的控制权。这使得消费者能够规避文化生产的传统形式,享受着符号资料前所未有的多样性。”[4]由生产者主权向消费者主权的逐渐过渡,为手机报纸提供了生存空间。

  同时,传统媒体寻求多种经营和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是决定手机报纸产生的内因。因特网在全球的普及,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既已形成的竞争格局,让它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联合传统媒体的自身资源优势,跨媒体多种经营,无疑成为了传统媒体保持竞争力的首选之道。手机报纸作为报社和通信、网络之间协同运作的产物,给传统报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2 手机传播的特点

  3.2.1服务人性化

  手机报纸能够按需要提供不同类别的新闻信息。受众可通过发短信和登录相关网站的方式,订阅不同的手机报纸。根据需要,手机报纸在每天不同的时段内,为用户提供快速、精炼的新闻信息。同时,新闻图片报道的独立性更能得到处分显现。分类信息的按需提供,使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预定的新闻信息,传播更加具有人性化。

  3.2.2传播迅速

  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等,用户必须要一定的载体才能接受新闻信息。而几乎遍布全球的GPRS网络设施使得手机能够为人们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影响获取信息提供可能。手机便于携带的特性也为人们随时翻阅新闻信息提供了现实可能。

  3.2.3信息互动及时

  现在各种媒体载体都添加了新闻评论功能,读者听众可以根据所看的新闻将自己的意见反馈到信息平台,但都需要一定的工具,大部分受众都属于被动状态。然而手机新闻的传播,实现了受众与传播者的直接互动,有效的反馈信息。

  3.3手机传播的国外现状

  手机自问世以后,经过科学家和企业界的不断努力,其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主要工具之一。据统计,美国目前有1亿6000万人拥有手机,手机人口占美国人口的55%。同时,手机的功能也逐渐增多。除了通话功能外,一些手机还可以收发短信、访问网站、下载音乐、传输图片等,并且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各大媒体软件开发商也开始为手机用户开发新产品。例如,美国广播公司(ABC)已经向史普林公司(Sprint Co.)的手机用户播放新闻片段。公共广播电台(NPR)将早晨节目向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无线用户开放。网络媒体雅虎(Yahoo! Inc)正在使其一百个因特网频道适用于手机用户。商业新闻媒体<华尔街日报网络版>(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和提供体育新闻的网络(ESPN)计划明年开始向手机用户推出新闻移动版。   手机传播的广泛应用不仅引起广播电台的关注,同时也将一些著名报刊引入手机市场。传播专家认为,手机的发展将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国际资料公司(IDC)无线研究部门主任史考特艾利森(Scott A. Ellison)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无线革命。” 纽约福敦大学(Fordham University)传播和媒体研究主任和教授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在他的一部手机专著中认为,手机是继电视、计算机和因特网之后的又一次媒体革命,并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目前的生活和工作。[3]

  4、新闻图片如何增强传播效果

  4.1增强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只是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的凝固,与网络视频、电视新闻报道相比,除瞬间性外,新闻摄影的直观性、时效性、现场性却远远不及动态画面的效果。因此,以静态、瞬间的画面反映新闻事实才是新闻摄影独具的本质特征。这就要求新闻摄影工作者善于捕捉新闻事实内部矛盾中最尖锐、最饱和的瞬间状态,鲜明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样,才能使新闻图片在传播中达到新闻事件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新闻图片的传播。心理学家早就指出,视觉最不喜欢的东西,是那些静止不变的或者是那些不断重复的形象,只有当视觉面对一个陌生的对象时,才会“睁大自己的眼睛”。视觉冲击力就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因此,视觉冲击力必然成为新闻图片能够更好传播的一个必然因素。

  人的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视觉形式,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一词,就说明纳入视觉范围的东西仍可“不见”,“没看到”,这就是视觉的选择性。[4]它只看到吸引它的对象,也就是对它有较强刺激力、冲击力的对象。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的照片未必都是好照片,但好的新闻照片则必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具有较高的技能和独特的视角,在拍摄新闻时,不仅要拍摄出大量的新闻信息,更要拍摄到新闻点上,充分运用摄影技术以最好的视角表现新闻事件,以事件的一个瞬间,充分表达出新闻的内涵。

  4.2新闻摄影要有人性体现

  一幅在内容上缺少情感的新闻照片不会打动读者,没有关爱和远离生命的眼睛抓不住动情的瞬间,而眼界狭隘和修养浅薄更会成为新闻摄影记者的瓶颈,新闻摄影还要体现出必要的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媒介传播的信息依赖性越来越大,面对新闻事件,读者和新闻事件的当事人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比时间接近、空间接近、兴趣接近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因此,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上需要转变理念。如果一个摄影记者只是一味地拍摄,缺乏与被摄者之间的心灵沟通,那么即便是一张好照片也会因为失去了情感而失去了灵魂所在。人们习惯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不同的事物,但很多时候,许多摄影记者缺乏一种用平静,或者说一种平等的镜头来看待普通人的生活。

  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著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5]正是如此,这张照片才作为了整组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而人们一想起那双明亮求知的眼睛,就联想到山区贫苦孩子对于上学的渴望。

  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摄影记者应以平等的心态来关注受众和研究受众的需求,在拍摄时体现出对受众的理解和对人本身的尊重。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观众面前,才能有助于新闻摄影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新闻摄影需要更多具有人文关怀,能够感动自己、感动读者的好图片出现。

  5、手机报的发展

  5.1手机报发展的潜力

  作为载体的手机,人们都是随身携带的,这就大大地提高了互动性,真正实现了传播流程的反馈。通过互动反馈,每位用户可以实现新闻定制,手机报编辑可以将用户最需要看到的新闻发送过来,真正体现了传播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此外,手机作为一个多媒体载体,包含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可涵盖4开8版报纸的全部内容。这样,用户不仅可以去看、去听,而且还可以借助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更深刻地去理解新闻。充分调动受众的视听器官,实现新闻的多维阅读。并且用户可以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可参与的新闻讨论,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平面、广播、网络媒体而言,更加体现了手机新闻的快速、便捷。等等等等,这些都为新闻摄影的传播开设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做到了上面两点,相信,新闻图片在手机领域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5.2手机报发展的瓶颈

  手机报纸发展有赖于手机技术的提高。目前,中国移动彩信的理论容量为50K,文字加图片,一般SP(手机数据增值服务供应商)规定的文字在2200字以内。对于一般新闻稿件以2200~2500的文字容量,可以一次发送5~8条信息。目前较大的手机屏幕分辨率为1280×720像素,屏幕约在5.5英寸左右,完全可以看清楚足球赛。手机媒体所承载的信息不只是文字,还有视频和音频信息,目前这部分技术已经成熟。十几分钟的动画用RM流媒体格式压缩到手机上,需要占有1M内存,而绝大多数手机容量已经达到了8G、16G或者更大,也就是说手机作为媒体的存储量已经达到了满足需求。从手机开发商的“大而美”的设计趋势,到今天掌上电脑越做越精巧,我们很难预测将来手提电脑是否会吸收手机的通讯功能而演变出一种新的媒体。不管怎样,届时失去载体的手机报纸将不复存在。

  6.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经过竞争、协调和融合所形成的“和谐”的媒介生态,如今面临着被手机报打破的态势。手机报作为新生的新闻传播载体,必然要出现向传统媒介挑战和争夺市场的局面。平面媒介将走向更加深度的报道,广播将强化传播的速度,而电视强化视觉冲击一样,手机报的出现,也会促使各种媒介自身的特色更为突出,整个信息传播将走向新的发展方向。摄影记者在拍摄时需要更好的增强视觉冲击力体现人性的一面。

  然而,“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问世之所以迅速地使另外一个甚至多个媒介技术‘过时’,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他媒介成了该新媒介的内容,而该媒介又满足了人类不断变化的需要。”[10]手机报纸作为新型的传播媒介,包含了其他媒介的众多特性。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扩大了新闻的传播市场与受众,以相对节省的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新生事物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艰难过程,手机报纸有着发展潜力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瓶颈。面对目前媒介市场上的强大竞争,机遇和风险共存。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介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全媒体时代如何增强新闻图片传播效果

论文搜索
关键字:增强 传播 时代 新闻 效果 媒体
最新新闻传播学论文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研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化应用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
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的思考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研究
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应用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工人报道分析
热门新闻传播学论文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论电视新闻编辑学
广告与欲望修辞学
大众传播·民主政治·公共空间
新闻传播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中国社会变革与新媒体使用
中美传媒网站比较
网络广播的今天与明天——对中国国际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