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音响审美特点论文

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音响审美特点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16

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音响审美特点

  中国的艺术电影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走向市场经济的商业化,中国艺术电影不断遭遇着叫好不叫座的矛盾。近年来,国内的电影从业者以及各大开设电影专业的院校学者们对艺术电影的困境与出路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反思与讨论,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电影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营销策略上。艺术电影虽不追求视听元素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快感作用,但若适当加以利用,也能达到在不破坏艺术电影诗意特点的前提下,增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的效果。声音的艺术创作,对电影基调的建构、人物心理的刻画、民族文化背景的表现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音响审美特点的分析,找出有助于增强这类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的声音艺术创作方法。标题中的“音响”涵盖电影声音三元素:语言、音乐和音响。下文从追求生活真实感、表现时代文化特色、渲染地域色彩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在声音艺术创作中,对音响、音乐和语言三元素的应用情况和呈现出的审美特点。

  一、追求生活真实感

  对于电影声音工作者,音响相对音乐和语言,是声音三要素中最具创作空间的元素。因此,对音响声的设计与利用也是声音艺术创作中被讨论最多的内容。电影作为第七类艺术,其艺术真实通常是高于生活真实的。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商业片盛行的美国,电影工作者们对如何利用声音设计来提高艺术真实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出版了多部对电影创作实践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对于如何处理人物动作声、背景环境噪声和特殊效果声等音响声提出了全新的思路。比如:1.对伴随演员的动作的动作效果声进行拟音;2.利用已有的声音的合成和变形创造特殊音效;3.对现实声音尤其是动效声的夸大和艺术化处理,提高其表现力,增强听觉刺激感;4.加入画面中没有出现声源的声音,营造某种氛围或渲染某种情绪;5.为突出某种氛围或情绪基调,选择突出画面中的某些声音而弱化或隐去另一些声音……影片中呈现出来的声音其实已经不完全是现实声音的再现。

  艺术电影相对商业电影来说,并不追求视听感官刺激,声音元素相对较少。但是对音响声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影片的观赏性。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题材多集中在对当下社会转型期平民百姓的困惑、迷乱和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反映与反思上。这些影片共同的基调之一,便是对生活真实的展现。因此,在音响声的艺术创作方面,也是以追求生活真实感为主。这主要体现在:1.对环境噪声的突出;2.对人物动作声的弱化;3.很少利用画面中无声源的声音。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影片在整体听感上接近纪录片风格。例如,影片《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中对工地、厂房噪声的再现;影片《十七岁单车》《日照重庆》前半部分对城市街道交通声的再现等。

  环境噪声是表现人物所在环境真实感最直接的方式,但其毕竟属噪声范畴,持续时间长了会降低观影愉悦度,从而降低影片的观赏性。如若将长时间的背景噪声转化为其他和谐的声音,比如做音响音乐化处理,或者用人物心声类的不涉及口型的语言声铺垫,则可提高影片的观赏性。比如,影片《钢的琴》在破旧厂房中造琴的场景,用音画平行的手法以俄罗斯风格音乐替代可能不悦耳的造琴声,并未影响影片的真实感,反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人物动作声确实常会淹没在不安静的背景噪声中,但若能在影片中适当的突出某些动作声,可以起到揭示人物情绪、强化人物性格的作用。比如,影片《二弟》中,若能放大二弟吸烟的声音,则能对其惆怅抑郁的情绪有更生动的表现。因此,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在声音艺术创作中对音响声的处理有过于生活真实化的特点。若能适当借鉴商业电影声音设计的方法,是可以达到既不影响真实性,又能提高观赏性的效果。

  二、表现时代文化特色

  艺术电影是以表现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某些人群的生活现状,反映特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形态,从而引起观影者内心的深层情感和思索为目的。能快速唤起人们某种回忆、深入内心净化灵魂的最有效的声音元素便是音乐。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大多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人物命运为题材,在声音艺术创作上,也常常通过音乐来表现时代文化特色,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需求,唤起观众的回忆与共鸣。例如,在充满怀旧情绪的影片《孔雀》里的姐姐和《青红》里的弟弟,从小就学习手风琴,以及《钢的琴》里时常出现的手风琴配乐,都表现了那个时代受前苏联文化的影响。而影片《三峡好人》开场的各种卖艺戏曲、《十七岁单车》北京胡同里老人听京剧、《二十四城记》开头广播里及会议前的爱国歌曲,则自然地呈现出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影片《站台》里的文艺青年们反复播放和学唱磁带里的粤语流行歌曲;《青红》里周末舞会中穿插播放的英文舞曲和邓丽君情歌;《日照重庆》里新时代城市年轻人在舞厅里的狂欢;《观音山》酒吧里的摇滚……不同时代年轻人对音乐的选择,也反映出时代文化特色。可见,中国当代艺术电影普遍偏爱用资料音乐来唤起对时代的回忆,呈现时代文化特色。

  资料音乐固然有其特别的表现作用,但是对于影片中人物内心深处的情绪表达以及对影片内涵的启示,还需要为影片量身定做其他配乐。中国当代艺术电影追求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客观呈现,影片中很少出现专门配乐的无源音乐。因此,电影中的音乐通常是星星点点没有连贯性的,缺乏整体布局设计,更没有起到一种情绪基调作用。例如,影片《青红》中邓丽君情歌只能传达青红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但表现不出她同时又畏惧和压抑的情绪特点。同类影片中,《孔雀》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影片没有借用反映时代文化特点的资料音乐,在姐姐骑车放飞自己缝纫的降落伞片段,用一段舞曲节奏的清新的配乐,恰当地释放出姐姐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之情,姐姐外形柔弱而内心充满愿望执著的性格特点瞬间便鲜活立体地呈现出来了。影片《日照重庆》中,缺乏父爱的儿子因情绪失控走向极端,在超市劫持人质而被击毙。儿子的心理变化是悲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但在刻画儿子心理时,音乐几乎缺席,直到女友回忆劫持人质片段和海边游玩片段时,才零星出现一些。相比较而言,同样表现当代城市边缘青少年情感的影片,《观音山》便灵活地运用配乐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影片也并未因音乐的出现而变得更戏剧化或娱乐化,即未破坏艺术电影追求的诗意化。总之,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大多缺乏对人物内心刻画的配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物形象不够鲜活,始终压抑的情绪降低了影片的观赏性。纵观上述影片中,少有的几部重视配乐的影片也是艺术电影票房最高的。可见,配乐的成功的确能为影片增加观赏性。   三、渲染地域色彩

  中国当代艺术电影是讲述中国人的故事,表现中国文化的电影。中国地域宽广,最能彰显地域色彩的声音元素便是方言。影片《三峡好人》的重庆方言、《孔雀》的河南方言、《最爱》的陕北方言、《站台》的山西方言、《钢的琴》中浓厚的东北味……其中,有些影片中的演员本人就是会讲方言的当地人,而有些影片则由演员临时学习模仿方言的表演。可见,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偏爱对地域色彩的渲染。方言固然有地域代表性,适当的出现方言,为影片增添了色彩感,然而通篇使用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他地域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度,从而降低观赏性。字幕虽然有翻译作用,但是对方言本身的不理解甚至可能不喜欢,也使得方言表演丧失了其设计初衷。相反,普通话表演未必会降低地域特色。例如,今年三月在内地上映的香港艺术电影《桃姐》,其普通话配音并未影响影片对香港特色普通市民生活的展现,影片兼顾了艺术性和观赏性,获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

  中国当代艺术电影时常能在国外电影节上捧回大奖,却得不到国内观众的青睐。这不能单一归咎于国内观众的审美趣味。毕竟,中国元素对于国外的评委是新鲜的视角,而只有中国观众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因此,充分利用视听元素提高影片的观赏性是解决方法之一。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在音响审美上偏爱对生活真实的追求,但是过于追求生活真实又会影响艺术表现力,降低影片的观赏性;偏爱对时代文化特色的表现,善用资料音乐,却忽视了反映人物内心的配乐;偏爱地域色彩的渲染,大范围的使用方言,却恰恰因方言理解度的限制,丧失其表现力。中国艺术电影当下正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期望它能早日走出困境,迎来艺术电影的春天。

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音响审美特点

论文搜索
关键字:当代 审美 艺术 电影 特点 中国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