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上瘾型”手机使用与大学生的健康社会交往论文

“上瘾型”手机使用与大学生的健康社会交往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01

“上瘾型”手机使用与大学生的健康社会交往

  一、选题及意义

  现今,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随着手机使用的日益普及和各种手机应用程序智能化程度的日渐提升,手机在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手机使用和应用普遍深入推广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手机使用“上瘾”等病态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正常心理健康发育和人际交往的挑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显然,合理规划的手机使用不仅可以便利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在高校管理中得到有效的应用。然而,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手机使用“上瘾”,势必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构成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平安校园”建设埋下深刻的隐患。因而,在当下“平安校园”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问卷调查客观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手机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而借鉴经典心理学研究有关上瘾依赖行为评判的相关评分标准,对大学生群体的手机使用上瘾行为的典型特征进行描述和刻画,识别上瘾型手机使用对大学生健康社会交往模式发展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最终探寻合适的政策介入干预方式,合理化设计“上瘾型”手机使用行为的矫正方法,其意义和必要性尤为凸显。

  二、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与“上瘾”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现状

  现今,社会手机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据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64.08%的大学生使用手机超过三年,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有68%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4小时以上。随着手机生产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从简单的发短信、打电话到现在的智能机发展迅猛,手机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方便、娱乐生活之余,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手机依赖、手机使用“上瘾”等症状,主要表现为三个特点:手机使用频率高、时间长、品牌化和功能多元化。手机上瘾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状态,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问题。

  (二)“上瘾型”手机使用

  1. 分类标准。手机成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从而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鉴于目前对于手机使用“上瘾”的研究还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准确衡量,所以本研究试图根据手机使用“上瘾”分类标准的正态分布图,来划分手机上瘾程度的分级标准,然后基于这些标准汇报调查的结果。因此,本次调查将主要根据手机使用对个人生理和心理的综合影响对被调查者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正常使用、轻度上瘾、上瘾、过度依赖四大类。分类细则如下:

  上瘾型手机使用正态分布图

  图2-1 手机使用“上瘾”分类标准之正态分布图

  由上图和计算得知,中位数(50.0000)与平均数(50.3357)接近,与众数相差不大,分布良好。标准差大,即数据间的变化差异还比较小。峰度(0.408)和偏度(0.146)都接近0,则数据基本接近于正态分布。即X~N(μ,δ2)根据正态分布的“3δ原则”,可得出区间端点为29.596,39.968,61.398,即可区分分数小于等,29.596为正常使用,介于(29.596,39.968)之间为为轻度上瘾,介于(39.968,61.398)之间属于上瘾,大于61.398属于过度依赖,据统计,四类指标样本数分别为10、85、239、92。

  (1)手机“上瘾”情况简介。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相当普遍,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离不开对于手机的使用,而且基本都有手机使用“轻度上瘾”的症状表现,而更具有冲击的显示在于上瘾的大学生占最大部分,将近总数的56%,而轻度上瘾和过度依赖基本平均占22%,具体分析如下。

  (2)手机使用“上瘾”差异分析。

  2. 性别差异

  如表2-1所示,我们的调查显示,男女学生对于手机使用“上瘾”的情况具有较大的差异。表现为,女生在各个分级上的占比都要略高于男生,分别占到样本的60%,61.18%,53.14%,54.35%(p<0.05)。

  (2)地域差异

  如表2-2所示,在对地域来源不同的大学生进行手机使用“上瘾”单因子方差分析中,正常使用、轻度上瘾、上瘾、过度依赖四个指标均指出城市、城镇、农村在递减。城市来源地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和钟爱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大学生,更容易被时尚和潮流所吸引,他们更多认为在拥有和使用手机上是大学生彰显个性,追求时髦的一种体现,因此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上瘾”程度更为强烈。

  (3)专业差异

  如表2-3所示,数据以文理科为变量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轻度上瘾和上瘾的大学生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只相差17.34-12.28=0.06),而在过度依赖这个维度上(p<0.05),理工科的大学生得分要高很多。可见对于大学生手机使用“上瘾”上要对文理科区别对待分析。   三、“上瘾型”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

  (一)上瘾型手机影响大学生健康社会交往的传导路径

  图3-1 传导路径图

  上瘾型手机的使用对大学生健康交往的主要传导途径包括时空渠道、心理渠道、文化渠道、社会渠道四个方面,调研结果发现,“上瘾型”手机使用者往往不自觉得耗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因而极大的缩短了健康社会交往的时间,将交往对象、方式局限在手机,同时手机使用常常表现为一个人的虚拟世界活动,这样就极大的缩小了现实社会的交往的半径。而手机使用易上瘾者往往是性格比较内向、心理诉求得不到正常排泄的人,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虚拟世界的交往,而文化环境恰是影响健康社会交往的关键因素,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必然在社会交往时会选择不同的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

  (二)不同上瘾程度组在社交方面的表现差异

  1. 交往程度比较。据数据分析,不同上瘾型手机使用者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呈现出不同表现,上瘾程度与现实满意度成负相关,即过度依赖者对现实满意度越低,正是因为对现实满意度的降低,而同时手机的使用能够排遣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因此导致某种意义上的“社会交往的恶性循环”、“自我封闭式社会交往锁定”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弱化甚至退化”,会加重手机上瘾的使用,而手机上瘾程度较轻的同时对自己社会交往的满意较高,与人交往时间的增多削弱了手机的使用时间,因此手机上瘾程度较低。

  2. 交往对象与范围比较。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动机主要受认知需要、情感需要、个人融合需要、社会整合需要和舒解压力需要的支配。数据分析看出,大学生对于社会融合的需要十分强烈,使用者45%以上的人都选择了跟朋友联系,并占绝大部分比例,其次是家人(25.5%)。在交往范围上则表现不同,手机上瘾程度越高,其手机使用更多用在休闲娱乐、打发时间上(24%以上),而中度上瘾者此比例共计达到66.12%。在认知和情感交流需要层面,上瘾程度较轻者所占比重更大(71.68%),他们通过手机获取更多情感需求层次的信息、知识和理解。

  3. 交往方式。数据调查显示,不同手机用上瘾使用者交往方式之间的差异较小,主要以手机和电脑为主,共达53.39%,重度上瘾则达到83.79%。普通的上门拜访、贺卡等传统问候方式,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比例仅有8.12%,这与当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联系密切,“一个电话就搞定” 的思想已渐渐深入人心,而对于手机上瘾者而言,其上瘾程度越深,手机使用的比例越高,达到49.24%,手机电脑的使用弱化了人们之间的感情纽带,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产生相应的消极影响。

  (三)“上瘾型”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的健康社会交往的影响

  手机的使用使得校园内的学生获取资讯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富的资讯在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并且对大学生资讯获取方式、娱乐方式、学习和消费习惯等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是一些负面的信息,容易使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受到消极影响,并对学生的思想多元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干扰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间接性地削弱大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改变受众客体,易导致情感虚拟化和主体意识的下降等不良状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形成健康的社会交往习惯有造成许多障碍。

  (四)“上瘾型”手机使用的矫正干预

  1. 时空渠道的突破。(1)形成与其他同学的相互监督机制,相互督促,监督对方的手机使用频率,从而控制手机使用的时间;(2)班级、学校应多组织户外社交活动,如:踏青、爬山等等,使学生在这些社交活动中寻找到乐趣。

  2. 心理渠道的突破。(1)手机使用的上瘾从一定程度上说可以归结为一个心理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发挥社会上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高校里的心理辅导中心的积极作用,对手机使用上瘾者或者是有上瘾趋势者进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宣泄内心的压力,从而找到正确使用手机的途径;(2)组织大学生参观心理辅导中心,并利用心理辅导中心的相关设备和器械帮助学生们排解和宣泄心理诉求。

  3. 文化渠道的突破。(1)相关社团应组织一系列校园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吸引大学生们参与这些活动;(2)举行相关的讲座,宣扬正确的手机使用途径,帮助上瘾者摆脱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

  4. 社会渠道的突破。(1)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对媒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舆论环境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因此,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群体正确的使用手机,摆脱负面影响;(2)虽然大学生手机使用上瘾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手机的智能化加剧了上瘾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从厂商的技术开发上寻求突破点,开发出能够控制大学生手机使用上瘾的软件

  四、主要建议

  (一)个人因素:大学生自身应加强自控能力

  目前,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在使用手机,但使用手机的“上瘾”程度却因人而异。手机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自身是否具有合理使用、控制自我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强调大学生群体的自身因素。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养老的手机使用习惯以及健康的社交习惯,从大学生群体自身出发,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实现对手机使用上瘾问题的有效干预。

  (二)家庭因素: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环境因素是大学生手机使用成瘾的重要直接原因之一。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对他们来说,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及家庭亲子关系等对孩子的性格和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缺少朋友、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等原因亦易导致大学生手机使用上瘾,造成大学生在手机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寻求交往的安慰和满足。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病态家庭值得重视,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解决手机使用上瘾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三)学校因素: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有大量的课余时间供自己自由安排,因此,对于那些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容易对手机使用上瘾,所以,学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合理、有计划、有思想地度过大学生活,通过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及开展各类集体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四)社会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手机使用成瘾暴露了目前现实社会环境存在的问题,成瘾症结不能完全归结于手机智能化。接触手机时,大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当今社会提供给大学生的娱乐休闲资源贫乏,特别是符合年龄特点、兴趣、具时代感的娱乐设施缺乏。因此通过创造符合大学生娱乐休闲环境来遏制手机使用的上瘾是有效的。

  同时,政府的相关政策干预和支持对营造平安和谐校园有重大作用。首先,要以政府教育部门为主导,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手机使用道德素养教育,同时借助学校、社会团体的力量,形成健全的大学生手机使用道德素养教育格局。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最后,建立手机行业的道德规范,尽快制定手机行业的指导性行为规范,并以此督促运营商和相关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确保和增强手机的积极影响,消除和减少手机的负面影响,以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方式及健康的社交习惯。

“上瘾型”手机使用与大学生的健康社会交往

论文搜索
关键字:使用 交往 大学生 大学 健康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