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生态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模式探索论文

生态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模式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15

生态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模式探索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对于社会而言,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作导向,大学时期是培养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生态道德责任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不应缺失生态价值观教育这一重要维度。以生态价值观培育为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致力于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生态化,主要体现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以及教育目标的生态化。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模式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意义。

  一、生态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维度

  (一)高校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的同时,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这一生态价值观要求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人对自然责任和义务的承担。要求人类打破狭隘的功利价值观,把互利共生作为行为与判断的基本标准;主张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以适度消费观取代过度消费观。作为一种最具普适性和公共性的价值追求,无疑代表了人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是“对人们普遍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的批判与否定”。但是,这种价值观并非是自发形成的,“难以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选择”,因而有必要进行着力培养。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生态价值观已然成为教育的核心课题。大学时期是培养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使他们具有高度的生态道德责任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高校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

  当前高校生态状况令人堪忧。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存在着生态价值观观念模糊,环保意识薄弱等思想认识问题。水资源浪费、电资源浪费、粮食资源浪费、衣物浪费、学习用品浪费等,环境污染和破坏现象普遍存在且较为严重,部分大学生推崇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盲目攀比,享乐主义盛行,用所挣的钱和所积累的财富的多少来衡量成功,把娱乐消费作为获得幸福的源泉。

  尽管部分高校就此开展了生态价值观教育,但是往往具有滞后性,且体系缺失,内容不完整,没有把生态作为基础知识的内容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不能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把握价值观的生成。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生态关注和教育,致使部分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不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这种种现象常常陷入低语、无效甚至失语的尴尬境地。这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化以及教育视角的转换,已然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生态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所决定了生态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缺失了这一部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建构。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指导人们形成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要求的思想品德,其任务就是要“把握时代主题,顺应时代要求,解答时代课题,体现时代精神,不断拓展教育领域,倡导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思想和观念,注意从时代变迁中提炼鲜活的教育资源”。当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问题。政府提倡生态生产、生态消费、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民众的生态价值观培育已成为一种基本的政治诉求。生态价值观已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应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

  就现实而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责任。生态价值观教育事实上是要回答“我们该如何生活?”。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肉体组织的概念”。人作为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统一的存在物,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和自然生态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恩格斯曾经告诫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过分索取和征服自然,却无视自然的价值、尊严以及整体性,就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生态危机,进而演变为文化危机、道德危机,造成对人类生存的精神污染,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责任引导大学生在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引导下健康地生活。生态价值观教育既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视域,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必须面对、需要及时回应的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再一次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所承担的培育和传播的使命,这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层次上的教育,更应是一种文明生态行为的养成训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探索的是如何把外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转化为内在的生态文明行为,如何把外在价值内化于心,真正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准则。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生态化进程。

  (一)生态知识与生态规范的结合――教育内容的生态化

  将生态科学、生态伦理、国情等方面的知识纳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不但要让学生把握人与自然界客观的价值关系,了解自然界多样性的生态价值,更要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的生态关联,明确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真正将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对社会、对生态的道德情感有效链接起来。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既有生态知识作为行动的理论基础,又有生态规范作为行动的实践指导,真正意义上促进和实现学生对生态价值观认同,并将这种内在认同转化为外在行动指南。如安德鲁教授(Andrew McLaughlin)所讲,“我们便需要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图景,从人与自然作为统一体的观念出发,我们就会很清楚地看到我们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   (二)整体性思维方式与系统教育法的应用――教育方法的生态化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剧烈变化的时期,精神生态尤为活跃、复杂。他们容易受到来自社会、校园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生态价值观要求树立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运用系统分析法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及其环境视为一个系统,明确我们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并不是在受教育者心灵白板上的简单勾画,而是对个体精神生态的调适和污染治理,对受教育者现有价值体系中多种观念冲突过程的生态替换、平衡与转型。必须从作为“现实的学生”的现实状况着手,通过积极的调适和重建,让学生明确在复杂的社会观念中坚持什么、放弃什么,进而带动其思想领域的生态化健康良性发展。

  (三)生态文化氛围与生态化的组织机制的构建――教育环境的生态化

  大学生处在校园环境、精神环境以及制度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氛围中,这三种环境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因此,要致力于实现受教育者所处教育环境的整体生态化。这意味着,要在学校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充分体现生态价值和生态责任的原则,形成和规范的生态化的组织运行机制,精简、节约、高效贯彻工作始终,发挥生态价值观应有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带动师生认清和认同所应承担的生态价值和生态责任。以浓郁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完成从认知生态价值到体验生态行为的转变,进而实现对于生态责任的知行合一。

  (四)理顺消费、正视幸福――教育目标的生态化

  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最具影响力流派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安德列?高兹(André Gorz),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等。其理论归旨是用生态学理论去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批判现代工业社会中流行的消费主义,提出了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指向。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借助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到的“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指出广告等大众媒体制造出了大量虚假需求,从而导致了与人的真实需要毫无联系的异化消费。在本?阿格尔(Ben Agger)看来,异化消费作为一种补偿机制,主要针对的是劳动的创造性缺失以及报酬不足等情况。在异化消费的状态下,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符号性消费,在受广告支配的消费中去寻找真正的人生意义。由此产生了“劳动―闲暇二元论”现象。不是在劳动中寻求自身全面发展,而是把娱乐消费作为获得幸福的源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异化消费的批判“从本质上来看是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而进行的批判”,但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有助于指导大学生理顺需求、消费、幸福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幸福观。我们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正是要引导大学生分清自己的真实需求与非理性因素影响下的虚假需求之间的矛盾,重构需求理论。倡导可持续消费、循环消费、绿色消费,引领低碳生活新风尚,实现自己的真实需求以及实现需求、消费和生态之间关系的协调。

  生态危机使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习惯性期待破灭,人们开始反思消费主义生存方式的合理性,从而改变对生活质量和幸福的看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这一过程称为“期望破灭的辩证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从学习中找到幸福,在追求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提倡学习的价值理性,而不是过分强调学习的工具理性。美国伦理学家R.T.诺兰(Richard T. Nolan)说过:“只有彻底改革个人的生活方式及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符合道德、符合现实地解决我们的问题”。生态价值观教育目标要使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形成健全的生态人格,以使他们毕业后自觉投身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关键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将生态价值观教育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范围。这一问题不仅仅值得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更值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者思考和深入研究,这既是我们的专业兴趣所在,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生态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模式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生态 思想 政治 探索 教育 模式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