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论社会动员的实现路径论文

论社会动员的实现路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22

论社会动员的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136-0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展有效的社会动员,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激发人民群众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社会动员是以思想动员为核心,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实现重要社会目标,完成重大社会任务的过程。当前,研究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探索社会动员的实现路径,不断提高社会动员的实效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自发到自觉

  社会动员是从自发到自觉的实现过程。自发与自觉是“标志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是否具有思想觉悟及觉悟程度的一对范畴”[1]。自发是人们缺乏对事物规律性认识,从而在活动中盲目地为客观必然所支配的状态。自觉是与自发相对的,是人们正确认识并掌握一定客观规律,从而在活动中能具体运用规律并预见结果的状态。列宁指出:“‘自发因素’实质上无非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2]317当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时,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要受到客观必然的制约和支配,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只有当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根据客观规律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预见实践的长远结果,并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才是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社会动员的实质是通过思想动员启发人们的高度自觉,激发和调动广大社会成员参与重大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是推动人们的精神和行为从自发上升到自觉的过程。

  社会动员必须从自发开始,以自发为基础。社会动员要从人们的自发意识和自发行为出发,以人们的自发意识和自发行为为基础,激发和引导人们向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发展。人们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3]社会动员要发动广大社会成员参与重大社会实践,就必须遵循这一辩证途径,从自发开始,以自发为基础。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所开展的社会动员,往往是从人民群众的自发的意识和活动出发,逐步扩大和深入的。解放战争时期的诉苦和三查运动,以革命军队战士自发反抗旧社会和反动派剥削压迫的朴素阶级意识和阶级情感为基础,开展教育,引导和动员广大的解放军战士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自觉地响应“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动员目标。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也是如此。如轰轰烈烈的农村体制改革就是从安徽小岗村农民自发的土地承包活动开始,逐步引向深入的。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只有来源于群众的自发意识和自发活动并得到凝练的首创精神,才是进一步动员群众向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发展的重要基础。

  社会动员向自觉发展,以自觉为目的。社会动员从自发开始,以自发为基础,但不能停留在自发状态。社会动员以发动和引导社会成员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为目的,必然要引导人们由自发向自觉发展,达到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如果仅仅停留在自发状态,没有向自觉因素发展的提升和指导,自发因素的作用不会持久,甚至会对人们的精神和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只有真正地引导和转变自发意识和自发行动,把自发上升为自觉,人们才能主动地、创造性地投入到实现重大社会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例如在诉苦三查活动中,就是要通过诉个人的苦,逐渐引导革命战士深挖出个人和家庭受苦背后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根源,达到深入的阶级教育之目的。毛泽东认为“这种教育形式很好,激发了同志们的阶级情感。但还要深入下去,把诉苦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干部战士们彻底认识到反动派的剥削本质,并自觉地拿起武器跟反动派作斗争”[4]。社会动员向自觉发展,以自觉为目的,也是随着社会动员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强调一般群众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革命和建设所需要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这就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进行教育和引导,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把落后的自发意识升华为先进的自觉意识,并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自觉投身到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实践活动之中。

  二、从思想到行动

  社会动员是从思想到行动的实现过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关于一定社会实践的目的性认识,才能正确指导和推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行动是思想的结果,任何行动都是思想的外化与践行,人们的行动往往体现和检验一定的思想,一定的思想也一定要在行动中付诸实施并接受检验。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是社会动员的必然要求。统一的思想是形成统一行动的前提,统一行动是形成社会合力,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只有思想统一了,才能采取统一的行动,形成一致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动员就是用正确的思想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协调行动,整合资源,实现目标的过程。简单地说也就是从思想到行动,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社会动员必须从思想发动开始,以群众的行动参与为落脚点。为什么社会动员要从思想发动开始呢?这是由人们思想和行动活动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然而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并不是头脑固有的,而是“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5]。人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受思想支配的,而支配行动的思想,是由外部世界的客观因素作用于人脑的结果,包括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文化教养及环境影响等。这就是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社会动员必须依从这一基本规律,遵循从思想到行动的路径,从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态度、期望、价值观等思想开始,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并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指导和支配人们的行动,落脚于人们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动上,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动员只有坚持从思想到行动的正确路径,动员和发动人们把自觉思想转化为自觉行动,自觉地投身社会实践,才能把实践的预期结果转化为实践的现实结果,才能把巨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最终实现社会动员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从思想到行动的过程也是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社会动员通过思想发动调动社会成员参与重大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激发社会成员的精神力量,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作用于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就可以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产品,满足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从思想发动开始,遵循从思想到行动,从精神到物质的路径开展社会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明确地提出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坚持以思想动员激发群众觉悟,废弃一切强迫命令,实施充分的说服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认清革命战争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牢固树立“服从革命战争需要”,“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思想。同时,通过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措施,给人民群众以实际利益,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参军参战,勇敢杀敌,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最终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也是如此。只有坚持了从思想到行动,从精神到物质的动员路径,才能有效地达到社会动员的目的。

  三、从个体到群体

  社会动员是从个体到群体的实现过程。社会动员是动员社会成员参与和凝聚到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参加群体共同的社会实践,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的过程。社会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个人,“社会实践的成效如何,与每个社会实践的个体主体的活力与成效有直接关系”[6],但社会实践的主体又不仅仅是个体的人,更主要的是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动员人们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要注重调动一个个个体的积极性,更要加强个体和群体的协调,使个体的意识和行动统一到群体的意识和行动中去,形成社会实践的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实践,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社会动员的过程就是从个体到群体的过程,是从个体的动员开始,落脚到群体的动员,激发群体的动力,凝聚群体的力量,推动群体的共同实践,实现群体的共同目标。

  社会动员要遵循从个体到群体的路径,从个体利益、个体愿望、个体行动出发,把个体利益融入群体利益,把个体的愿望和理想融入群体的愿景和理想,把个体的智慧融入群体的智慧,把个人的行动融入群体行动,把个人的力量融入集体的力量,形成大于个体之和的整体力量与社会合力,共同推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社会动员要将个体利益上升到群体利益,将个人理想上升到社会理想,激发和引导人们在实现群体利益和社会理想的过程中促进个体利益和个人理想的实现。人们自发产生的利益诉求和目标愿景总是与人们生活的现实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不同个体的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目标愿景,社会动员就是要从个体利益、个体愿望出发,在承认和把握不同个体的利益诉求和目标愿景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和表达不同个体共同的利益诉求和目标愿景,形成群体利益诉求和群体目标理想,将个人利益上升到群体利益,将个人理想上升到社会理想,然后用群体利益和社会理想来引领和整合人们的个人利益和个人理想,激发和引导人们将社会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把群体的目标和愿景转化为个体的意志和行动,发动和动员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奋斗,并在实现群体利益和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和个人理想,在实现个人利益和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促进群体利益和社会理想的实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动员要将个体行动融入群体行动之中,通过协调、协同和协作,将分散的个体力量整合起来,产生大于个体力量简单之和的整体力量,共同推动社会实践。群体是由一个个个体所组成,但是群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堆积或者机械相加,群体所产生的集体力量将远远大于个体力量的机械的总和,马克思认为这种通过协作而创造的集体生产力是“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7],是与个体力量有着本质差别的群体力量。社会动员要遵循从个体到群体的路径,充分发挥社会动员的协同性,统一思想,协调行动,促进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的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分歧到统一、由斥力到合力,将个人行动整合到集体行动之中,将分散的、个体的力量整合起来,产生大于个体力量机械之和的新的整体力量,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战斗力,共同推动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

  四、从领袖到群众

  社会动员是从领袖到群众的实现过程。领袖和群众是社会动员诸因素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关于领袖和群众,列宁有着全面科学的论述,他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8]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活动中必须推选出自己的领袖,才能统一思想和行动,形成有组织的力量和阶级的行动,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领袖和群众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群众需要领袖。列宁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的)、经过考验、受过专业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2]401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但是自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就结束了。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9]267在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更迫切需要有德才兼备的领袖,有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对人民忠心耿耿而又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干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领袖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由人民群众推举出来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10]。领袖的智慧和力量来自群众,领袖只有代表群众的利益,反映群众的需求,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实意的拥护,也才能带领群众完成重大社会实践任务。   社会动员中最具有活力和能动作用的因素是人,是领袖、领导和群众,他们是社会动员成败的决定因素。社会动员必须遵循从领袖到群众的路径,先将领袖和领导转变为动员主体,然后通过领袖的动员活动将广大的群众转化为重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主体。在社会动员中,领袖和领导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任务。领袖和领导必须凝练和提出目标、理想和任务,制定具体的步骤和策略,进行广泛动员。社会动员只有充分发挥领袖在社会动员中的领导、引导、组织、推动的作用,将领袖经过民主程序集中起来的正确意见和科学决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使决策付诸实践,得到落实,产生效果。而领袖的意见和决策也只有在群众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检验、补充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领袖和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指挥者、实施者,也是社会动员的组织者、实施者。人民群众对领袖不仅听其言,更注意观其行。领袖人物和各级领导干部以身正人是最有效的社会动员。邓小平明确要求:“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9]342习近平在动员改进工作作风,贯彻实施八项规定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11]领袖人物和各级领导者的率先垂范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能够对广大群众起到人格强化的作用。当前在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动员,尤其是应对各种灾害的紧急动员中,领袖的言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胡锦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关键时刻亲临一线,发布重要指示,全力抢救伤员;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先后走进灾区,与最需要他们的人民在一起。这些动人画面通过网络电视媒体感染了亿万人民群众,大家共同努力,取得了抗震救灾的胜利。可见,领导干部特别是领袖人物参加和支持的社会行动,往往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效仿和大力支持,领导干部的言行会成为指引群众前进的重要旗帜。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动员群众、鼓舞群众参加和支持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需要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发挥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引领和凝聚群众共同努力,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五、从经济到政治

  社会动员还是从经济到政治的实现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在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政治不仅集中反映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性质,代表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反映一定阶级经济利益的诉求,而且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一定阶级经济利益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障。社会动员的过程中,一定的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往往从动员对象的利益需要出发,一方面引导广大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经济诉求,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体的利益,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教育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动员群众将自发的经济诉求上升为自觉的政治诉求,促进整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定的动员主体要从人们自发的经济诉求出发,将人们自发的经济诉求上升为自觉的政治诉求。马克思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生存的基本权利构成了人们的经济利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容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对个人经济利益的自发诉求。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习惯于从维护和实现个人和小团体的经济利益出发,观察和处理经济问题,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这种自发的经济诉求是社会动员的起点和基础,一定的动员主体只有从人们自发的经济利益和经济诉求出发,切实关心人们的经济利益,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才能成功地影响和发动人们。毛泽东认为:要把人民群众真正地动员起来,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他曾谈到,如果我们的经济很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解决,群众就不会拥护共产党的群众动员,就不会主动自觉地参加到革命战争的行列中来。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中国南方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了简明概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2]社会动员必须从人们的经济利益出发,反映和表达群众自发的经济诉求,背离了群众经济利益的社会动员不可能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然而,社会动员又不能仅仅停留在以经济、物质利益为行为标准,导致过于实际的“向钱看”,这将不利于达成对于社会发展采取一致行动的共识,因而与社会整体发展相分离。

  社会动员的关键在于将群众自发的经济诉求上升为自觉的政治诉求,自觉地维护和实现一定阶级、国家或集团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在于将经济诉求上升到政治诉求,将经济斗争发展成政治斗争,通过政治斗争实现阶级的经济利益。毛泽东指出:“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13]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尤其需要通过社会动员,引导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自觉地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当前,我国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动员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论社会动员的实现路径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实现 路径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