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试论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鲶鱼效应”和“马太效应”论文

试论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鲶鱼效应”和“马太效应”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23

试论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鲶鱼效应”和“马太效应”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62-03

  一、“鲶鱼效应”

  聪明的挪威人捕到沙丁鱼后,为了提高沙丁鱼的存活率,使之能卖到一个好价钱,在沙丁鱼槽里放入一条鲶鱼。鱼槽里的沙丁鱼因为这个异类的存在格外紧张,不停地游来游去,所以能鲜活地回到港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由鱼及人,这种“鲶鱼效应”在世界上许多著名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为知识层次较高的读者群服务的部门,是否也可以导入“鲶鱼效应”来调动馆员的工作激情,发挥其潜能呢?

  (一)营造竞争环境,抑制职业倦怠,使“鱼”活起来

  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只是一味地安逸于现有的日子,对面临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鲶鱼,除了生性好动,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的地方。渔夫,聪明地运用鲶鱼好动的天性来保证沙丁鱼活着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图书馆存在着类似的三种人:作为管理者的“渔夫”,作为中坚骨干的“鲶鱼”以及一味追求稳定,不求上进的“沙丁鱼”。如何把握“鲶鱼效应”的内在机理,结合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引入竞争的概念,建立一套公平、务实、高效、创新的人员管理机制,是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被定义为“教辅单位”,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可度低,馆员在为教学、科研服务中付出的劳动往往被忽视,得不到读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导致图书馆员在工作中有失落感,存在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缺乏工作兴趣和热情,产生职业倦怠。其次,目前图书馆稳定的组织机构、固定的编制、严格的坐班制度、缺乏弹性的管理模式,使其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缺少对人力和智力投资的管理水平上,不利于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三,一些老馆员在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以后,会形成自己的“轨道式思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传统图书馆重复而繁琐的劳动、缺乏竞争的工作氛围、衣食无忧的工作环境、长期不变的工作内容又强化了这种思维轨道,尽管他们经验丰富,由于没有新鲜感和活力,觉得工作枯燥,易产生惰性,随着进取心渐渐磨灭而出现职业倦怠。

  虽然图书馆工作只是一项平凡的服务性工作,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对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必须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善于服务,又要长于知识的组织和整理。孟子曾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个没有竞争忧患意识的人是不可能激发其活力的。图书馆领导作为“渔夫”要善于营造一个竞争环境,建立有效的赏罚制度,充分发挥“鲶鱼”的作用,让“沙丁鱼”有压力,有动力,迫使他们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转变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倦怠的问题,真正达到“活”起来的目的。

  (二)发现“鲶鱼”和引进“鲶鱼”并重

  在现代图书馆管理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馆员看成是图书馆服务的首要资源。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鲶鱼效应”的概念,就是为了对其实现更好地开发利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一个集体中,如果始终有一位或几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应用“鲶鱼效应”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对待“鲶鱼”型人才。“鲶鱼”型人才包括“鲶鱼”型领导和“鲶鱼”型馆员。“鲶鱼”型领导能为图书馆带来创新的活力,能点燃馆员的工作热情,对图书馆的改革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鲶鱼”型馆员是图书馆工作具体实施的中坚力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对外服务的质量。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不管是哪一种人才,都需要进行有效的选择。对于图书馆的管理者来说,不能只迷信“外来的和尚”,还要善于从内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着从图书馆的实际出发,引进一些素质高、业务技术能力优秀的“鲶鱼”,营造一种充满忧患意识的竞争环境,可以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人才效益。但从另一个管理层面上看,在内部将“沙丁鱼”提升为“鲶鱼”的激励手段,更为重要。它不仅能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还能避免那些有才华的“沙丁鱼”因看不到希望窒息而亡或出走。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励馆员们争先创优,不断进取。

  (三)给“鲶鱼效应”打上“补丁”

  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狮子率领的兔子军远比兔子率领的狮子军作战能力强。”其一方面说明了主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鲶鱼”不能扎堆的道理。管理者用人,不能光考虑个体的才能,还要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否则就会造成无序的人才竞争,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馆领导在决定是否引进人才时,一定要看看有没有实际需要,引进的“鲶鱼”是否能将内部的“沙丁鱼”最大化激活?盲目、过多地引进高学历人才,不仅有可能造成人才浪费,还可能会打击馆员的积极性,认为领导对他们的认同感降低,消极怠工,滋生“让能干人去干”的心态,甚至可能出现破坏性行为或另谋高就。

  “鲶鱼效应”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是有条件的,所谓万事皆有度,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全盘考虑本馆的人力资源条件,科学地加以评估和利用,不能过分强调人才开发的“鲶鱼效应”,否则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在使用“鲶鱼效应”的同时,要及时打好“补丁”,避免出现“鲶鱼负效应”。   二、“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表征科技共同体中客观存在的“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现象。

  在现代社会,“马太效应”无处不在,它的特殊结构对当代社会分层有强大的催化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马太效应”对它的各个方面也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下,把握好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英语中的“图书馆”一词,来自拉丁语librarium,原意为藏书之所。古往今来,尽管图书馆的概念、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至今日,藏书的品种规模,仍然是衡量图书馆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文献品种收藏越齐全,图书馆满足读者利用文献的能力越强,由此而产生的马太效应将使图书馆越有吸引力。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传统图书馆遭遇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把握好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值得我们思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中心,今后的建设发展要紧密联系学校教学科研和读者服务的实际,准确定位,加快由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向现代化、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的步伐。随着网络环境的成熟、数字化文献的出现和图书馆容量的限制,使读者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到大学教授,下至普通学生,很多人选择通过“Google”、“百度”这类搜索引擎直接获得资料,到馆查询纸质文献的人次在逐步减少。那么图书馆要想在这个领域继续保持优势,就必须拓展服务空间,实现由纸质文献中介平台向数字化文献中介平台过渡,在不断完善自身网络化建设的同时,加大电子文献购置的比重,加强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

  资源优势是马太效应的核心,是推动马太效应的内驱动力,只要占有更多的资源就可以增强在竞争中抗风险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对数字文献的需求带动了国内一批数字化文献运营商的发展,他们的产品大多被图书馆消化。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图书期刊在大众网络上是不容易被免费看到的,读者目前只能通过图书馆这个中介平台阅读。鉴于这类读者群的人数不断增长,一些高校的图书馆,每年用在购进数字化图书期刊的费用都在百万元以上。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加强与省、市级科技情报研究所合作,向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这些都将是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也是图书馆应对网络竞争的优势所在。

  (二)放大优势,加强馆藏建设

  收藏大量文献,并为人们提供利用服务,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基本特征。以往许多图书馆一直是独立地、自给自足地发展馆藏。随着世界文献信息品种和数量的激增,图书馆经费预算的紧缩,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图书馆自给自足的馆藏建设格局将被打破,进入了一个多种载体文献并存的馆藏模式。

  馆藏文献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物质基础,网络信息使图书馆的资源基础突破了传统意义的“馆藏”,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格局由原来单一的纸质文献拓展为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并存的模式。网络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可服务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对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利用、读者服务方式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在本世纪飞跃发展,文化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造成文献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图书馆文献采购资金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文献自然增长速度。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技术手段,大大缩小了读者通过网络检索和利用异地文献与检索利用本地图书馆文献之间在便捷程度上的差距。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除了文献资源共享的地理障碍。这就决定了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不可能也不必要做到“大而全”,只要遵循“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发展自己的优势特色馆藏。

  (三)扬长避短,做好读者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是教师和学生,服务对象比较稳定,他们对图书馆的利用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存在和需求决定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价值。提高读者收集和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的任务。

  “马太效应”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者对图书馆的资源利用呈现出阶段性特点。比如一些被任课老师指定的参考书、一些热门小说或某些考试用书等,在一个时期内被读者争相借阅,供不应求,流通量剧增,而另一些图书在很长时间内却无人问津。另一方面是在读者群中出现信息富有者更富有、信息贫乏者更贫乏的现象。这主要是读者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时间、空间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制约。高年级学生一般对图书馆比较熟悉,成为图书馆比较稳定的读者,他们较为关注图书馆的各种数据库资源及有关电子资源的检索技巧,能够熟练而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馆藏图书、期刊和数据库资源。相对来说一些低年级学生成为图书馆信息使用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信息保障仍然依赖于图书馆来实现。图书馆应当针对信息素质较低的读者开展必要的辅助性服务,重点研究他们的需求,从制度、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向弱势群体倾斜,避免“马太效应”扩大化。

  三、总结

  利弊相随是万物的常理,也同样适合我们对“鲶鱼效应”和“马太效应”的客观分析。“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世间万物或多或少总会在某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扬长避短是千年不变的定势。善本保存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固然是图书馆无法被取代的优势,但基于信息化突飞猛进和市场经济日益完善,按照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树立新型的服务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才,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做好读者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重要的任务。

试论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鲶鱼效应”和“马太效应”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效应 工作 图书馆 高校 马太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